高 強,蔣北辰,謝家平,安博文
(新疆財經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2)
全球化在20世紀席卷而來,中國政府于90年代提出“走出去”戰略,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融合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整合資源,刺激市場發展。至今,越來越多中國企業的身影出現在國際市場上,而創新作為利潤增長的重要引擎和競爭優勢的主要途徑一直備受關注。從國家層面來看,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明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營造良好的環境推動科技創新并優化創新體制。目前國內一大批依靠先進研發技術的跨國企業逐漸在行業中占據主導地位。一方面,跨國企業利用國際合作研發向發展中國家投資,來獲取成本更低的原材料和勞動力,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另一方面,跨國企業借助研發國際化,嵌入發達國家技術集聚地,學習和獲取更先進的創新技術以及管理經驗。但僅僅學習還不夠,在2019年的中美貿易摩擦中,美國試圖通過對華為進行技術上的“掐脖子”打壓中國跨國企業,好在華為管理層未雨綢繆,自身研發能力夠硬,準備了自研的麒麟芯片和方舟編譯器、鴻蒙操作系統。由此可以看出沒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國際化是不可持續的,特別是技術密集、知識密集的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尤為重要。國內外學者對新興經濟體跨國企業國際合作研發是否有助于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尚未達成一致,Joseph[1]從成本費用的角度認為企業國際合作研發越高,內部協調、代理成本的增加對企業創新效率將會產生抑制作用;吳劍鋒[2]以知識基礎觀為理論基礎,對國內上千家制造業上市企業進行了調查,研究了國際化水平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表明企業的國際化水平對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呈正向促進作用;闞玉月[3]基于經濟全球化視角研究表明,國際化研發與創新績效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
綜觀現有文獻,在對企業國際合作研發對其創新能力的直接影響的研究中,研究對象大多是發達國家企業,而對于新興經濟體跨國企業關注不夠,關于海外人才在兩者之間起到的調節作用研究明顯不足。本文創新性地提出了海外人才資源這個情境影響因素,探討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新興經濟體跨國企業國際合作研發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以及海外人才資源是如何調節二者關系的。即在人力和社會資本方面為企業帶來的優勢,可以產生較低的協調和溝通成本,從而在企業創新活動中發揮積極的作用。高新技術產業是國際發展的強勁動力,有助于推動國家尖端科技水平的提高、全新工業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而科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頂尖人才的競爭?;诖吮疚囊?014年—2019年高新技術產業的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研究企業國際合作研發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并進一步驗證企業研發能力和海外人才資源在其中發揮的調節作用。
隨著全球市場競爭加劇,以中國、印度等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跨國公司逐漸開展海外業務,從全球范圍內收集企業發展所需的各種資源,通過加深企業國際合作研發獲取外部的新技術和知識。
本文認為對于新興經濟體的跨國企業來說,企業國際合作研發對公司創新績效的提升路徑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逆向知識轉移能力。新興經濟體跨國公司在前沿技術、知識以及管理經驗方面存在不足,他們可以將國際合作研發作為“跳板”,從海外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身上學習前沿技術和知識,進而提升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4]。中國學者李東陽[5]認為,海外子公司以“傾聽者”的身份,通過逆向知識轉移,從東道國獲取先進的技術和知識等無形資產,聘用當地高水平研發人員,然后通過母、子公司之間的信息轉移、人員流動和成果共享等渠道將其內部整合、吸收、消化,進而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國外學者Phene和Almeida[6]認為逆向知識轉移能力是海外子公司提高母公司創新績效的關鍵因素。Nair[7]以印度跨國公司為研究樣本同樣發現,國際合作研發高的公司能更系統地了解東道國的研究與開發的相關知識,并將其轉移到母公司。(2)資源稟賦。不同東道國的資源稟賦不同,國際化企業不僅可以從技術領先的發達國家獲取知識,還可以從要素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購進創新所需要的原材料,降低研發成本。(3)外部壓力。新興經濟體跨國企業進入比國內市場更大、更開放的國際市場后,面臨與擁有先進技術的發達國家企業共同競爭市場份額的局面。企業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利潤,在外部壓力的迫使下,要求企業不斷捕捉來自國際市場的創新資源,掌握新的技術與知識,精進產品的制作工藝,嚴格把控商品的質量,加大內部研發投入,提高企業創新效率[8]。(4)市場需求。實施國際化戰略的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后,市場范圍的擴大,消費者的需求也會大大增加。企業以消費者需求、偏好為導向,從國際市場上的消費者那里得到有關產品設計和質量改良的反饋,增加企業內部研發投入,進而取得更大規模的創新收益[9]?;谝陨?,提出假設:
H1:新興經濟體企業的國際合作研發正向影響創新績效。
然而,當“后來者”企業的國際合作研發繼續發展深入,一些抑制企業創新績效的因素也隨之產生,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1)協調管理成本?!昂髞碚摺逼髽I隨著國際化的不斷深入往往面臨高昂的協調成本和管理成本[10]。在國際化運營中,企業內部需要設計更為復雜、嚴密的組織架構和管理制度,但這種架構和制度會降低企業內部信息傳遞的質量和效率以及員工對指令的執行效率;同樣,企業外部經常與不同的東道國利益相關者打交道,需要應對的外部管理、協調、溝通等問題也大大增加。與此同時,企業海外業務所涉及的國家間的地理范圍越大,企業創新效率越低,因為跨國企業需要更高的協調和管理成本[11]??梢?,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資源來解決這些問題,從而產生高昂的協調和控制成本,壓縮企業對研發的投入,不利于創新的產生。(2)知識過剩風險。開展國際化戰略后,海外業務規模擴大,探索式學習成本也不斷增加,在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和技術資源的同時,新知識的內部傳輸、消化和吸收也成為困擾企業的難題。如果企業不提高學習能力,無法及時處理和分析收到的信息,學習效率下降,導致企業創新績效降低[10]。(3)外來者劣勢。海外業務規模的擴大,不可避免地與多個東道國(地區)打交道,基于不同國家之間存在制度和文化等差異,需要企業靈活應對前者所造成的分歧。如果企業不能很好處理此類問題,對不同東道國(地區)的市場制度和文化等了解不夠清晰,那么“外來者劣勢”將會對企業創新績效產生消極影響[12]。基于以上,提出假設二:
H2:隨著國際化推進,新興經濟體企業的國際合作研發與創新績效之間也存在倒“U”型關系。
企業實施國際化戰略需要一定的異質性資源和能力,其中研發能力在促進企業國際合作創新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龐瑞芝等[13]、吳劍鋒[2]等研究表明企業能否有實力進行創新的重要保障就是研發能力。Kotabe[14]、Lu和Beamish[15]同樣認為研發能力作為企業最重要的資源能力,對企業的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
本文認為研發能力強的企業有以下優勢:(1)研發能力強的企業有高水平的研發人員、先進儀器設備和前沿專利技術,在進行國際化研發活動中能更好吸收海外新技術知識,突破科技壁壘,促進企業創新。(2)研發能力強的企業往往能吸引更多的國際研發合作伙伴[16],使得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能夠與世界一流企業交流技術和經驗,能夠將光靠市場交易很難進行轉移的隱性知識有效轉移,同時與國外研發合作伙伴的溝通和合作也更為順暢和高效,有利于提升企業創新效率。(3)研發能力越強的企業更有機會出現創新成果,如果取得創新,必然在很大程度上縮減成本,新技術和新產品也會大幅提高企業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谝陨希岢黾僭O三:
H3:研發能力正向調節新興經濟體企業國際合作研發與創新績效。
海外人才資源是企業一項稀缺的異質性資源。通過招聘具有海外背景的高管有助于在海外生產、銷售以及研發活動,積累知識和經驗,產生較低的協調和溝通成本,并從開拓的新市場中獲益[17]。這種國際化經驗對提高企業國際市場運作水平,強化企業創新能力尤為重要,因為海外人才是技術知識跨國流動的直接載體[18],在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1)新興市場企業普遍缺乏國際市場運作經驗,由此產生的外來者劣勢限制了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5]。針對此類問題,海外人才資源豐富的企業可以妥善解決,此類公司對國際市場運營有清晰的認知,能夠減少企業經營風險,幫助企業搶占市場份額。(2)海外人才本身的學習、工作經歷可以為企業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知識以及國際化管理經驗,幫助企業提升創新績效。王雪莉[19]和劉鳳朝[20]等學者研究海外人才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結果表明海外人才會顯著促進企業專利申請量的增加,提高企業創新績效。基于以上,提出假設四:
H4:海外人才資源正向調節新興經濟體企業國際合作研發與創新績效。
本文選取2014年—2019年高新技術產業的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因為高新技術行業技術、知識密集,且國際化研發活躍。參考《2017年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本文從國泰安CSMAR數據庫中按照證監會2012年行業分類標準,選取企業所屬類型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上市公司。樣本選擇過程中,本文為了找到更具代表性的樣本進行了以下刪選:(1)剔除收益性不高的ST,*ST的企業;(2)剔除海外銷售收入和專利數量為0的企業;(3)剔除異常值、缺失值;(4)剔除年報中高管經歷不明的企業;留下203家企業441條觀測值組成的非平衡面板數據。各年度樣本數為:2014年61個, 2015年114個, 2016年67個, 2017年63個, 2018年59個, 2019年77個。數據來源于國家知識產權局、國泰安數據庫和企業年報。
一般而言,企業專利申請量一般服從泊松分布,而根據Hausman檢驗結果顯示,固定效應比隨機效應更合適本文研究,據此構建泊松面板固定效應模型來研究企業國際合作研發與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的關系以及研發能力、海外人才資源對兩者的調節作用。
(1)被解釋變量:企業創新績效(Patents)。本文主要借鑒鐘昌標[21],李梅[22]的做法以專利申請數量衡量創新績效,優點有:①數據易于獲??;②專利申請數量較之專利授權數量時效性更強,人為因素影響較小[3];③中國知識產權制度日漸完善,企業紛紛通過申請專利來保護其創新成果,專利申請量能夠很好地衡量企業的創新績效[4]。
(2)解釋變量:國際合作程度(DOIC)。從現有的實證文章來看,衡量企業國際合作程度主要有兩種方法。①單維度單指標。從企業海外業務視角出發,包括海外銷售占比、海外雇員占比、海外資產占比等;從企業國際化擴張程度視角出發,包括企業海外子公司數量、海外子公司分部國家數量等。②多維度復合指標,用兩個及以上單維度指標來測度國際合作研發。本文選取常用的海外銷售收入占比衡量企業國際合作程度。
(3)調節變量:①研發能力(R&D ability)。本文參考李梅,余天驕[16]等學者,將企業每年度的研發投入取自然對數衡量研發能力。②海外人才資源(OTR)。借鑒王雪莉[19]和劉鳳朝[20]等學者的研究,通過公開數據收集公司實際控制人或董事會成員的海外背景信息來界定企業是否具有海外經驗,如果企業高管在國外留學,工作或具有外國國籍,則視為具有海外背景。通過企業年報披露信息和個人相關資料計算海外背景高管人數與高管團隊總人數的比值來衡量。
(4)控制變量。本文參照 Hsu等[23]、陳玉萍[24]等學者的做法,選擇企業規模(Size,以總資產取自然對數衡量)、企業年齡(Age,以企業成立至觀察年度的時間長度取自然對數衡量)、盈利能力(ROA,以資產收益率衡量)作為控制變量。
表1中,在剔除了專利數量為0的企業的情況下,創新績效的平均值是299.58,標準差是1 215.32,最小值是1,最大值13 683,這表明高新技術企業的專利數量波動很大,但是行業整體的創新績效并不高;國際合作研發的平均值是27.23,標準差是25.15,最小值是0,最大值是96.66,這表明高新技術企業的國際合作程度差別較大,但因為整個行業的平均值不高,所以行業中大多數的高新技術企業的國際合作程度不高;研發能力的平均值是18.70,標準差是1.23,最小值是15.61,最大值是22.71,這表明高新技術行業的研發投入很穩定,起伏不大;海外人才資源的平均值是22.60,標準差是22.60,最小值是0,最大值是88.89,這表明整個行業中,不同企業的高管團隊中具有海外經歷的人數差別較大,但因為整個行業的均值不高,所以大部分高新技術企業的高管團隊中有海外經歷的人數不多。

表1 描述性統計
表2是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績效、國際合作程度、研發能力、海外人才資源、企業規模、盈利能力、企業年齡的相關性檢驗。如表2,企業創新績效與國際合作研發在5%的水平下顯著為正(β=0.08,p<0.05),這表明在不考慮非線性關系的前提下,企業開展國際化戰略、加深國際合作程度能顯著提升企業創新績效。研發能力與創新績效系數估計值為正(β=0.30,p<0.01),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但調節效應仍有待檢驗。從調節變量海外人才資源與企業創新績效的相關系數來看,企業海外人才資源與企業創新績效顯著正相關(β=0.07,p<0.1),這表明企業海外人才資源與企業創新績效在10%的水平下的直接效應顯著為正,但調節效應結果仍需進一步檢驗。控制變量與企業創新績效均相關。因此,可以判斷這些變量都是對企業的創新績效有影響的因素,為了驗證分析各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本文進一步采用面板泊松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檢驗相關假設。

表2 相關系數表
表3展示了企業國際合作研發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以及研發能力、海外人才資源調節作用的結果?;貧w分析時采用迭代的方式。模型1是只有控制變量的基準模型,該組變量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模型2增加了解釋變量國際合作程度,系數估計值為1.456 6,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這表明企業不斷加深國際合作研發程度會帶來創新績效產出的提高,即國際合作研發正向影響企業創新績效,H1得到實證支持。模型3引入國際合作程度的二次項,變量系數為-1.057 2,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即企業國際合作研發與創新績效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H2得到驗證。模型4、模型5分別引入研發能力和海外人才資源,通過上表可知研發能力和海外人才資源的系數分別為-0.007 0、1.201 9,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可見兩者在國際合作研發和創新績效間發揮調節作用。本文提出的研發能力和海外人才資源對國際合作研發與企業創新績效關系的調節作用如圖1和圖2所示,國際合作程度一次項系數分別在模型6、模型8呈現。模型7、模型9分別檢驗了H3、H4中國際合作程度與研發能力和海外人才資源的交互項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模型7中國際合作研發與研發能力交互項系數在1%的水平顯著為正(系數為0.5012),表明研發能力增強國際合作研發對創新績效的正向影響,H3得到支持。在考慮研發能力調節效應的條件下,國際合作程度平方項的系數是-1.3973,在1%的水平顯著,國際合作研發與創新績效的倒“U”型關系依然成立。模型9中國際合作程度與海外人才資源交互項系數在1%的水平顯著為正(系數為1.953 2),表明海外人才資源增強國際合作研發對創新績效的正向影響,H4得到支持。在考慮海外人才資源調節效應的條件下,國際合作程度平方項的系數是-2.764 1,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國際合作研發與創新績效的倒“U”型關系也依然成立,這說明這種關系是穩健的。模型10納入所有變量進行回歸檢驗,得出的結論與前面九個模型基本保持一致。即高新技術企業的國際合作研發和創新績效之間有正向關系,還有倒“U”型關系;研發能力正向調節企業國際合作研發與創新績效;海外人才資源正向調節企業國際合作研發與創新績效。先前的假設全部成立。

表3 回歸模型

續表3 回歸模型

圖1 研發能力對國際合作研發與企業創新績效關系的調節作用

圖2 海外人才資源對國際合作研發與企業創新績效關系的調節作用
為了保證結果的可靠性,本文采用滯后一年的自變量和控制變量以及調節變量來減少潛在的內生性偏差。從結果看,上述核心變量和乘積項的回歸系數符號以及顯著水平基本一致,說明本文的結論具有較好的穩健性。
本文采用2014年-2019年高新技術產業的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了國際合作研發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以及企業研發能力和海外人才資源對兩者之間的調節作用。研究發現,企業國際合作研發和創新績效之間不僅有顯著的正向關系,還存在倒“U”型關系。這表明企業國際合作研發存在上限,當國際合作研發在倒U型曲線的拐點左邊時,隨著跨國企業的國際合作研發的提高,企業可以獲得更多的異質性資源,提升創新能力。但隨著國際合作研發不斷加深,跨國企業的協調和管理成本上升,知識過剩風險以及“外來者劣勢”等因素造成企業創新效率下降。
研發能力正向調節企業國際合作研發與創新績效。當外部情況相似時,研發能力強的企業在加深國際合作研發中擁有更好的學習能力及創新能力,可以更好吸收國際前沿技術知識,通過與擁有全球前沿技術的企業交流學習,這類企業能夠更快地對自身進行改革與創新。
海外人才資源正向調節企業國際合作研發與創新績效。在企業國際合作研發處在倒U型曲線的拐點右邊時,會產生協調管理成本上升,知識過剩風險和“外來者劣勢”等諸多抑制企業創新的問題,而降低企業國際合作研發帶來的收益。但隨著企業引進更多有國際化經驗的海外高管和技術人員可以為企業帶來前沿的技術、知識以及國際化思維,幫助企業產生較低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可以幫助企業減弱在主關系倒U型后半段的負面影響。這表明當外部情況相似時,企業高管團隊中具有海外背景人員的占比越高,在國際化進程中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是積極正向的。
本文研究貢獻有:
(1)豐富了新興經濟體企業國際化戰略理論與實證研究?,F有研究大多以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為研究主體,得出的結論對于新興經濟體企業是否同樣適用并沒有得到答案。然而,在全球競爭日益加劇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處于技術劣勢低位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企業開始著眼于企業國際化,希望通過企業國際化搭上全球發展的“快車”,快速提升技術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管理經驗等,最終實現對發達國家企業的追趕與“彎道超越”。
(2)本文首次提出“海外人才資源”這個情境影響因素?!耙粠б宦贰背h提出以來,全球市場在不斷更新換代,隨著國際合作研發的深入發展,消費者需求隨著市場全球化在不斷提升,跨國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面臨著空前的難題。經驗豐富的海外管理和技術人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企業國際合作研發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正向效應。這不僅對于跨國公司國際化戰略和創新績效關系的情境因素研究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并且也能在管理實踐中為企業決策者提供有效指導。
基于以上結論,本文有如下三點建議:
(1)繼續加深國際合作研發程度,重視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作為全球創新網絡的“后來者”,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市場上的壓力巨大。想要快速進入國際競爭市場并取得一席之地,首先中國企業應該積極嵌入發達國家技術集聚地,獲得逆向技術溢出,虛心學習國際前沿技術,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其次,向發展中國家投資,獲取廉價原材料和勞動力,降低研發成本;最后,高新技術企業要應當加強和國外科研機構的協同合作,確保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整體創新水平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2)加大研發投入,提升企業自主研發能力。自主研發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增強企業的自信心與核心競爭力,對于前沿技術將有更強的接受能力,也將會更有信心去突破和創新。此外,任何產品和技術都存在產品生命周期,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產品的流動帶動了技術的流動,當技術進入模仿期并逐漸進入衰退期時,該技術為企業帶來的競爭優勢也在逐漸流失。同時,企業還應注意自身的知識網絡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吸收消化、利用外部知識和技術的效率,內外結合對創新績效起到更有力的影響。
(3)引入具有海外經驗的管理和科技人才。現在高新技術行業迅速發展,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企業對于知識密集型以及技術密集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斷擴大。從國家視角來看,中央及地方政府采取了各項政策措施,根據全國總體情況以及各地方具體人才需求,作出了相應的人才引進工作推進,表達了對科技人才的熱烈需求以及重視,例如北京的海外人才聚集工程、重慶的“鴻雁計劃”等。從企業視角來看,企業不僅要健全公司內部人才培養計劃,還要積極引進具有海外的銷售、運營經驗的管理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積極向技術與管理經驗成熟的發達國家進行交流學習,吸引留學人才回國以及海外優秀人才來華,這些人才具備東道國成熟的知識儲備和市場經驗,可以有效幫助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改善組織結構,增強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