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萍 魏崇輝
【摘 要】文章認為,后續報道通過豐富報道內容的完整性、滿足受眾需要的現實性、凸顯從業人員的責任性,在突發公共事件報道中關切受眾利益,維護社會公正;掌握新聞話語權,引導輿論走向;發揮新聞專業主義,履行輿論監督職能。文章提出,突發公共事件的新聞后續報道實現的途徑至少有:以個案為中心,專注追蹤報道;注重報道方式,彰顯人文關懷;把握新聞發言權,樹立媒體公信力;形成長效報道機制,完善輿論監督方式。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后續報道;輿論
后續報道是“對事件性新聞所做的進一步報道。它近似連續報道,但又不僅僅限于反映事件最新發展的連續報道,常常還須回答新聞五要素中的‘為什么’”[1]。做好突發公共事件的新聞后續報道,對深入總結事件處理經驗、滿足新聞受眾需求、增強媒體從業人員責任感、提升媒體公信力具有時代意義。
一、后續報道作用:完整性、現實性與責任性
作為“真實、新鮮、傳播對象(大眾媒介的對象就是受眾)需要的信息”[2]的重要手段,新聞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向社會傳播各種消息,讓一些事件為大家所知。新聞的消息類型不僅包括動態新聞、現場新聞,更包括連續報道、后續報道和滾動式報道等,從而使事件完整地呈現在社會各界面前。
(一)豐富報道內容的完整性
“新聞是對事實的敘述。”[3]這些事實既包括豐富人們生活樂趣的體育趣聞、軍事新聞、娛樂性新聞、旅游新聞等,也包括引導社會價值風尚的揭露性新聞、批判性新聞、宣傳性新聞等。后續報道作為對已經報道過的新聞進一步追蹤的過程,一旦后續報道缺位,新聞事實便也缺乏完整性,而由新聞事實引起的持續關注和社會影響也會降低。因此,從豐富報道內容的完整性出發,新聞從業人員應積極地承擔社會責任,本著完整敘述事實的原則,做好后續報道工作,發揮報道職能,持續關注事實進展,捕捉新聞發展新態勢。
(二)滿足受眾需要的現實性
后續報道意味著不斷向受眾反饋事實的前因后果,尤其是與受眾利益直接相關的具有新聞價值的現實信息。秉持對關注事實真相的受眾負責的原則,開展后續報道,一方面,展現了新聞從業人員對受眾及當事人高度的責任感,媒體對事件跟蹤報道越充分,受眾了解的信息就越多,媒體與受眾間的親密度會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面,作為第三方,后續報道可以在無形之中幫助群眾攻克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發揮傳媒的監督職能,披露社會現實,持續形成影響面廣、震撼力大的新聞,而媒體公信力也大大提升,滿足了受眾希望引起社會和政府高度關注的現實性需求。
(三)凸顯從業人員的責任性
相對于動態新聞來說,后續報道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就現實情況來說,動態新聞已有成熟的系統,包括強烈的新聞時效、規范的新聞框架、固定的新聞受眾等,而后續報道仍缺少一個成熟的系統支撐,這也是導致后續報道在現實中時常缺位的重要原因。如何在新聞實踐中形成成熟的后續報道系統,對報道過的事件充分負責,把受眾關切的新聞事件后續情況公之于眾,突出新聞報道的專業性,都是對當今新聞從業人員的重大考驗。做好后續報道工作,有利于增強新聞從業人員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在不斷的實踐中提升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
二、后續報道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應用
由于突發公共事件有重大社會影響,甚至“影響和威脅本地區甚至全國經濟社會穩定和政治安定局面”[4]。因此,無論在省、區、市,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處理都有明確的、規范的流程要求。在經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3·30木里縣森林火災”等一系列突發事件后,國家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機制改革也在積極探索,其中一個重要的機制就是媒體機制。后續報道作為媒體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處理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關切受眾利益,維護社會公正
媒體貫穿突發公共事件的始終,媒體既是信息的傳播者,又是信息的溝通者。比如,近年來隨著信息渠道的暢通、媒體等第三方積極介入,社會公眾對“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的了解逐漸加深,越來越多的被頂替者站出來現身說法,要求徹查當年高考中存在的舞弊行為,維護公眾合法利益。媒體通過抓住當事人現實需求,積極開展后續報道,發揮人文關懷在媒體報道中的關鍵作用,持續擴大事件影響力,協同相關部門正面回應事件。因此在突發公共事件處理過程中,媒體一方面承擔著信息的傳播者角色,另一方面承擔著社會與政府的溝通者角色,在履行自身職責的同時承擔社會責任。
(二)掌握新聞話語權,引導輿論走向
后續報道有助于樹立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典型形象,深入挖掘人物精神。以“3·30木里縣森林火災”為例,在該事件中,政府通過微博平臺積極發聲,對確認遇難的31名烈士持續關注,積極引導輿論走向,尤其是全體消防系統將微博頭像更換為黑白的行為,與微博中與網民產生了強烈的共情。在《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后續報道中,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擔任新聞從業人員的角色,不僅以后續報道的方式對該事件進行進一步追蹤,更是通過后續報道方式發揮了重大典型人物人格精神、消防英雄奮斗事跡對社會的示范與引導作用,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者們致以敬意,激勵中華兒女繼續發揚優良的民族精神。
(三)發揮新聞專業主義,履行輿論監督職能
開展后續報道是提高公眾對突發公共事件輿論監督效果的重要方式,媒體需要在保證事件報道不失真、不出現疏漏的前提下,選好輿論監督對象,發揮“新聞專業主義。”[5]對具有重要社會影響的焦點、難點、熱點突發公共事件加以報道,通過緊追不舍、深挖到底的方式搞好后續報道,提高事件關注度,關切現實,尋求突破。
三、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后續報道的途徑
無論是在突發公共事件的連續報道階段,還是后續報道階段,媒體都需要通過窮追不舍地報道,一步步揭露事實真相。真實性是新聞發展的根基,客觀性是新聞從業人員必須遵循的職業理念,失去了以真實性為基礎的報道,新聞的傳播力度、傳播范圍等根莖葉也很難得到發展,失去以客觀性為支撐的職業操守,新聞的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會持續下降。堅持真實性與客觀性相融合的基本原則,積極探索突發公共事件后續報道路徑,有利于深入總結事件處理經驗,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一)以個案為中心,專注追蹤報道
新聞從業人員要基于客觀事實,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發展進程持續進行報道,尤其是對重大典型的個案研究,更需要新聞從業人員專注報道。在保障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下,新聞從業人員需要從事實中挖掘深處的道理,揭示事實本質,由事闡理。以“娜英案”為例,在韓國媒體及世界媒體的持續報道下該案件引起軒然大波,其改編的電影《素媛》更是引發全世界人民對案件的追蹤,2020年12月12日澎湃新聞一篇對主犯趙斗淳的后續報道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當年記者們鍥而不舍地報道,韓國政府在2018年出臺《趙斗淳法》,并于2019年3月28日通過國會審議,從2019年4月16日起開始正式施行,保護未成年人合法利益。
(二)注重報道方式,彰顯人文關懷
針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災難性事件的報道,比如汶川地震等,新聞從業人員注重報道方式,防止對受害者進行二次傷害。以“汶川地震周年祭報道”為例,2009年5月12日當天,中國各大媒體紛紛制作宣傳圖片,如《南方都市報》以“走出悲傷,銘記堅強”為主題、《新京報》以“5·12 地震周年災區重建調查報告”為主題、《楚天金報》以“心在汶川”為主題、《浙江日報》以“重生、力量”為主題出的特刊等。以人文關懷為理念,采用全黑白印刷以示紀念,表達哀悼之情。報道內容沒有過多提及傷痛、渲染悲傷,所采用的照片也都以人們的笑臉為主。以飽含祝福、蘊含力量的后續報道,懷念逝者,感知生命可貴,體現新聞工作者對災難事件的人文關懷。
(三)把握新聞發言權,樹立媒體公信力
有效發揮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客觀性、權威性和影響力,需要增強新聞從業人員的話語權意識,充分利用微博、貼吧、微信公眾平臺等新媒體平臺,全面、及時地發布權威信息,在新聞事件發言中贏得主動,引導輿論走向。媒體公信力的樹立,關鍵在于贏得人民的信任,新聞工作者如果前期對新聞報道不充分,后期更要把握好后續報道,彌補之前報道的不足,重塑受眾信任,讓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迸發,增強新聞生機和活力。以《接送乘客發放卡片,成都司機苦尋失散21年女兒》新聞為例,前期新聞工作者只是對該出租車司機發放卡片尋找女兒的行為進行報道,但是通過媒體的后續報道,讓受眾了解到該司機在尋找了21年之后最終找到了女兒。剎那間,該新聞成為微博熱搜話題,網友紛紛表達對這家人團聚的真誠祝福,同時也被司機的行為深深感動,幫助過該司機轉發尋親新聞的網友更是感嘆人間大愛。
(四)形成長效報道機制,完善輿論監督方式
國內關于突發公共事件的后續報道至今未形成體系,只有少數新聞從業人員愿意從事后續報道研究,投入一些時間與精力。對此,新聞界可以引入更多后續報道激勵措施,使新聞從業人員愿意做后續報道、主動做后續報道,而不是強迫性地做后續報道。在自覺做好后續報道的基礎上將輿論監督作用發揮到極致,形成后續報道獨特的輿論監督體系。以“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為例,事件爆發之初,在強大的輿論監督之下,當事公司內部與“三聚氰胺奶粉”相關的人員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是時至今日卻鮮有人知道當時的責任人現已復出的事情,當年舉報人也沒有再發聲。2020年3月,一篇名為《郴州“大頭娃娃”父母們聯名請求政府處理郴州假奶粉事件》的新聞導致事件再次在國內引起社會關注。由此可見,短期面對輿論壓力,新聞當事人會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但隨著時間流逝,新聞熱度慢慢減弱,到最后會出現事件不了了之的情況。因此,新聞從業人員必須完善輿論監督方式,提升后續報道影響力。
四、結語
在經歷一系列典型突發公共事件后,新聞媒體在災害新聞報道方面更加專業化和成熟化,形成獨特的專業體系,但在后續報道階段仍處于缺位狀態。許多新聞從業人員更加傾向于對新鮮、鮮活的新事件進行報道,而對受眾曾經非常關心的重大典型突發公共事件后續報道卻很少涉及。后續報道因其獨特的完整性、監督性,對引領新聞業變革有著重要推動作用,后續報道的缺失不僅會削弱媒體公信力和輿論引導能力,而且不利于相關部門和第三方完善社會救援機制。如何使后續報道形成獨立體系并深入發展、促進社會信任體系建設、社會法治建設、提升社會道德,都需要新時代媒體從業人員的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馮健.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89.
[2]謝金文.移動傳播中的新聞:概念、特點和真實問題[J].青年記者,2020(10):39.
[3][5]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62,244.
[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省(區、市)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框架指南》的函[EB/OL].[2004-05-22].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2821.htm.
(責任編輯:黃康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