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君 賈超 王璐瑤 鄧文靜 帥品花 周昕
神經根型頸椎病在頸椎病中發病率最高,多是因椎間盤退行性病變、節段性不穩、骨質增生,導致頸神經根受到壓迫的疾患。患者主要表現為頸部及上肢疼痛、麻木,甚至向肩背、手指放射,頸項活動受限。目前臨床上尚無根治性療法,而中醫在該領域有較多有效的方案。中藥蠟泥將中藥濕敷與蠟療相結合,不僅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還能通過蠟療的溫熱效應加快血液循環,減輕炎癥反應[1]。銅砭刮痧能振奮陽氣,加強局部新陳代謝,減少致痛因子對神經根的刺激,改善微循環[2]。為探討其聯合療效,本課題應用銅砭刮痧聯合中藥蠟泥治療氣滯血瘀型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良好。
選取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于醫院就診的氣滯血瘀型神經根型頸椎病的100例患者,按照組間基線資料可比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本研究通過了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納入條件:西醫診斷:頸痛、上肢呈放射樣疼痛,受壓神經根分布區皮膚感覺變弱,頸項功能活動受限,肌肉萎縮,肌力減退,牽拉試驗陽性。X 線提示椎間隙變窄,椎體增生。CT 檢查提示神經根管狹窄,椎體有贅生物。中醫診斷:頸、上肢、肩麻木刺痛,頭部沉重,頸部僵硬,痛處固定。舌淡紅或暗,苔薄白或有瘀點,脈弦緊。治療前2 周無與本病相關的治療;治療前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堅持完成療程及隨訪。排除條件:有頸椎骨折、結核、腫瘤等病變,或有肩周炎、腕管綜合征、網球肘等會造成上肢疼痛的疾病;有肝腎功能嚴重不全或心、腦、血液等系統病變,或妊娠期、哺乳期婦女;不愿意接受治療,或期間退出,或失訪。觀察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0~67 歲,平均年齡46.2±8.4 歲;病程1 個月~5 年,平均病程2.6±0.5 年。對照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18~70 歲,平均年齡46.7±8.6 歲;病程1 個月~6 年,平均2.7±0.6 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予以單純頸椎牽引,患者坐在自動頸椎牽引椅上,醫師放松患者頸肩部后將頸椎枕頜帶固定于其枕頜部,并以患者感到舒適的牽引姿勢為度,若有不適則及時調整。一般牽引的重量由3 kg 開始,逐漸增加重量,循序漸進,牽引重量約是患者體重的10%,且要因人制宜,及時調整,30 min/次,2 d 治療1 次,共治療1 個月。
1.2.2 觀察組 予以銅砭刮痧聯合中藥蠟泥。
(1)銅砭刮痧:患者取坐位,露出頸背并涂抹適量刮痧油,用自制的虎符銅砭刮大椎、大杼、膏肓、神堂四穴,而后對以下七條線刮痧。第一線:取啞門至大椎區間的頸部后正中線,第二、三線(左右側各一) :取天柱至大杼區間的兩側膀胱經,第四、五線(左右側各一):沿風池穴至肩井穴區間的膽經,第六、七線(左右側各一):取翳風至缺盆的區間。按第一至第七線的順序,每條線自上而下的反復刮痧2~3 min。手法不宜過重、過快。隨后,對頸肩明顯壓痛點、條索、結節處,反復用刮板彈撥2 min,重刮肩井、肩髎,一般出痧即可。3 d 治療1 次,1 個月為1 療程,共治療1~3 個療程。
(2)中藥蠟泥:將中藥組方(威靈仙、透骨草、獨活、羌活、防風、伸筋草、川芎、蘇木、艾葉各15 g,吳茱萸10 g,制川烏、紅花各5 g,細辛3 g)裝入紗布袋,加水浸泡20 min,再煎煮20 min,固體蠟泥放進蠟療機70℃熔化后,將糊狀蠟泥放在治療盤上。把6 層約20 cm×20 cm 的紗布放入藥汁中浸透,擠掉多余藥汁后敷于患者頸肩處,用鏟子取出50℃的蠟泥,蓋在紗布外,厚約3 cm,用30 cm×30 cm 的防水治療巾包在蠟泥外面,一次治療30 min,結束后用毛巾擦拭治療部位的皮膚。1 d 治療1 次,共治療1 個月。
(1)臨床療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顯效: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癥狀及體征有了明顯的改善,頸項功能活動基本恢復正常;好轉:患者癥狀、體征有了一定的好轉,頸、上肢功能活動改善;無效:癥狀、體征基本無改善。
(2)視覺模擬量表評分(VAS):將疼痛分為0~10 分,0 分為無痛,10 分為劇痛。患者根據自己對疼痛的感受在0~10 的橫線上標出記號,以此來評定疼痛的程度,于治療前、治療2 周后、治療1個月后各測定1 次。
采用 SPSS 13.0 統計學軟件包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周、療程結束后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

表2 兩組治療前、治療后2 周、療程結束后VAS 評分比較
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病因是頸椎間盤髓核突出、椎體后緣骨贅、頸椎節段不穩、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等,造成頸神經根受壓迫、牽拉、刺激,從而使神經支配區域功能出現明顯障礙的一類綜合征[3]。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以頸、肩、背等部位疼痛、麻木,上肢、手指放射性疼痛、無力,頸肩關節功能活動逐漸受限為主[4]。該病在頸椎病中是發病率最高的一類,好發于中老年群體中,極大地困擾著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目前主要有手術和非手術兩大治療方案,手術由于創傷大、恢復慢、復發率高等缺陷,限制了其臨床應用,非手術治療較為單一,療效并不理想,仍無根治方案[5]。因此,尋找一個療效高的非手術聯合療法顯得尤為必要,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
該病在中醫里屬于“痹證”范疇,病機主要是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復感風寒濕邪阻滯氣血、經絡,造成筋脈失養,頸肩酸麻疼痛[6]。目前,中醫除了傳統中藥、推拿之外,常通過頸椎牽引治療,頸椎牽引可以使機械力持續地作用在患者的頸椎關節、肌肉及韌帶,解除頸部痙攣的肌肉,增大椎間孔間隙,解除對神經根的刺激[7]。但是單純頸椎牽引只能短期使癥狀得到有效的緩解,長期療效并不確切,容易復發[8]。中藥蠟泥將傳統蠟療與中藥外治法相結合,通過溫熱和機械壓迫,促進局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消炎、退腫、止痛的作用,對臨床治療有積極的意義[9]。銅砭刮痧取督脈、膀胱經為主,不僅能排出體內痧毒,改善血液循環,還能激活免疫細胞,減輕或消除神經根壓迫刺激,使血流暢通,陰陽平衡[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更高,提示聯合療法療效更突出;治療后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觀察組更有利于改善疼痛。綜上,銅砭刮痧聯合中藥蠟泥治療氣滯血瘀型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較佳,能緩解頸肩疼痛等癥狀,促進功能活動的恢復,減輕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