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 歷文 呂麗 尹霞
感染科作為醫院的一個基本科室,其感染的發病原因與環境因素的改變、飲食因素及炎癥、腫瘤、自身免疫紊亂等因素存在密切聯系。近年來,我國感染患者的發病率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其感染患者往往具有病情重、年齡差別大、治療時間長、傳染性強、治療費用高且復發率高等特點[1],與此同時,這對護理細節以及護理服務態度的要求越來越高,護理水平質量在一定程度下決定著感染科患者的治療預后情況,因此,積極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顯得尤為重要。護理工作人員只有追求細節,體現以人為本,才能促進護理質量的有效提高[2-3]。目前臨床中,基礎護理的應用往往存在一定不足,且有研究報道顯示,對感染患者實施細節護理可有效提高其護理滿意度以及降低患者感染的發生率等優勢,進而保證患者、醫護人員的健康安全,有利于感染患者預后效果的改善[4]。基于此,本研究通過臨床對照實驗,觀察并分析基礎護理聯合細節護理對感染患者的臨床應用價值。
選擇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醫院收治的108例感染患者,納入條件:依從性較好者;既往無吸煙、飲酒史;護理前已經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19~75 歲;生命體征平穩者。排除條件:感染因素所致的功能障礙者;藥物原因所引起的精神毒性作用;配合能力較差者。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4例。對照組:男27例,女27例;年齡19~75 歲,平均48.12±5.22 歲;文化程度:文盲16例,中小學17例,高中以上21例;呼吸道感染15例,腸道感染19例,肝炎10例,其他10例。觀察組:男26例,女28例;年齡20~74 歲,平均47.96±4.93 歲;文化程度:文盲15例,中小學17例,高中以上22例;呼吸道感染16例,腸道感染18例,肝炎9例,其他1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感染種類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基礎護理,日常檢測生命體征進而確保臨床及時用藥等;對干凈整潔的病房的保持安靜和舒適,及時開窗通風,切實做好對感染患者的日常護理工作,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細節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定期消毒感染患者所在的病房,每天進行1 次,時間為1 h。確保診療室及病房流通的空氣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證,并在規定時間內對空氣進行凈化,在此過程中將空氣過濾器充分利用起來。
(2)對醫用器械進行嚴格消毒,臨床醫護人員用完器械后,要及時進行消毒,倘若器械受到嚴重污染,先浸泡消毒,再清洗、消毒滅菌。
(3)消毒床上物品,倘若床單以及被子等物品受到污染后,應及時更換,將感染發生率降低到最低。
(4)有效保護易感人群,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患者應對其進行嚴格管理。臨床護理人員應該對抗生素的正確使用方法、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等進行熟練掌握,然后將正確合理的溶媒選取出來,遵醫囑將患者的血、尿及分泌物及時收集起來,進行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從而為臨床對抗生素進行科學合理選擇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
(5)定時對感染患者進行疾病健康教育,由于疾病的傳染性較強、治療周期長、并發癥高等特點,需收集有關的治療并對患者進行教育,制訂出與患者病情相符合的治療計劃,與此同時指導患者的飲食,幫助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6)定時對感染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密切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若患者出現不適,及時給予相應的處理,進而減輕患者的焦慮情緒,最終加強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
(7)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如預防跌倒,著重強調行動的慢與穩等。
(8)控制感染知識培訓,由于疫情期間,為盡量減少人員密集,需加強醫護人員對感染知識的強化,本科室采取網絡的形式對醫護人員進行感染知識培訓,并定期進行考核,及時對疫情期間所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與更正。
(9)更新控制感染管理觀念,疫情的出現,使得已有的感染控制理念不能有效應對新出現的疫情,需及時學習疫情期間感染控制的新知識,并更新自己的理念,對工作帶來強有力的保障。
(10)結合目前疫情現狀將飲食衛生和個人防護知識加以應用,關閉醫院的中央空調,其目的在于有效避免院內交叉感染;就餐時,實行分批且在單獨的清潔區域進行就餐,同時取消聚集性就餐活動等;定時對患者進行體溫測量,囑加強營養支持。
(11)標準防護,工作過程中,為預防接觸患者一些分泌物,需及時佩戴好口罩以及一次性隔離衣等,并嚴格落實手衛生要求;工作過程中已接觸過的醫護人員,必須嚴格執行隔離觀察,隔離期后確認無感染者方可回崗繼續工作。
(1)兩組事故差錯率的對比:如標本采集、護理記錄、漏發藥以及操作失誤等。
(2)兩者生活質量的對比;主要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以及物質生活等,各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3)兩者護理滿意度的對比:分為優、良、中、差。
數據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行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Wilcoxon 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干預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故差錯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事故差錯率的比較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以及物質生活)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
感染科作為醫院的重要科室之一,且感染患者往往具有病情復雜及預后差等特性,這與患者的年齡、自身身體狀況等具有密切相關性。目前我國感染患者的發生率呈現出逐年遞增的特點,這嚴重影響著患者的日常生活。由于感染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其具體發病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由于感染科患者具有傳染性強、治療周期長以及疾病種類復雜、治療費用高等特點,因此這就要求感染科護理人員要及時通過對培訓等措施,切實加強護理人員對細節管理的重視性,進而促進護理工作質量的提高[5-6]。近年來多數研究學者報道顯示,細節護理在感染科護理中能夠規范臨床護理人員操作,促進差錯事故及醫療糾紛的減少、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提升,從而為患者康復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基于此,本實驗便選取感染患者作為實驗目標,進而觀察并分析細節護理對感染患者的臨床應用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護理滿意度低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初步表明細節護理的應用,可有效提高感染患者對該措施認可度以及在實際的工作中可提高細節護理管理水平;護理工作人員作為各種護理操作的實施者,若稍微疏忽,易導致護理差錯事件發生,而通過采用細節護理,能有效的提高感染科護理工作質量[7],而本結果也顯示,給予細節護理后,觀察組事故差錯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研究中細節護理措施可的應用可明顯降低患者事故發生率,生活質量得以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給予細節護理后,可有效提高護理滿意度、改善生活質量以及避免事故差錯率,進而提高患者對護理措施的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