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劍波
結腸癌消化道惡性腫瘤發(fā)病率一直較高,多發(fā)于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40~50歲是多發(fā)人群[1]。臨床工作中此類患者患病率有居高趨勢,與人口老齡化有關[2]。疾病起病隱匿,病情進展患者有血便、膿血便、腹部脹痛以及貧血、消瘦、腹水等表現(xiàn),具有較高的致死率,需積極治療。針對此疾病首選手術根治方法,伴隨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腹腔鏡技術開始廣泛應用,減少了患者的手術損傷,加速了術后康復[3]。為了更詳細的了解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的價值,本文就本院收治的結腸癌患者為例進行研究。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自2019年3月~2020年1月經(jīng)病理組織等檢查確診的結腸癌患者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44.50±6.85)歲;病灶位置:升結腸25例,結腸肝曲12例,橫結腸3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32~63歲,平均年齡(45.30±6.80)歲;病灶位置:升結腸23例,結腸肝曲13例,橫結腸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灶位置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患者身體耐受手術方案、簽署同意書;②倫理委員會批準;③基線資料完整。
1.2.2排除標準 ①遠處轉移患者;②精神失常患者;③姑息性切除患者;④急診大手術患者。
1.3手術方法
1.3.1對照組 給予開腹右半結腸切除術。指導患者術前用藥、注意事項,行全身麻醉,插入胃管、導尿管,于患者右上腹正中作切口(20 cm)并切開至腹內,小腸推進左腹部并提起升結腸,切開右側腹膜后腹壁游離,切除病變腸段,并進行縫合處理。
1.3.2觀察組 給予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術前準備工作同對照組,患者取截石位,腳抬高(30°)并行臍部穿刺,建立氣腹[壓力10~15 mm Hg(1 mm Hg=0.133 kPa)]。取主操作孔1個、輔助操作孔3個,分別位于臍窩左側5 cm、臍下右側腹直肌外緣、雙側麥氏點。腹腔鏡掃查患者腹腔情況,切開腸系膜,進行相關結腸血管夾閉、剪斷處理,分離并切斷胃結腸韌帶,右半結腸完全游離。右上腹作切口提出病變腸段,進行體外腸管切除吻合術,沖洗腹腔后置引流管。
1.4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術口感染、腸梗阻、吻合口瘺、肺栓塞、腹腔感染;②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的生存率;③比較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淋巴結清掃個數(shù)、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0.0%低于對照組的27.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n(%)]
2.2兩組患者的生存率比較 隨訪6個月,觀察組患者的生存率97.5%高于對照組的82.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生存率比較(n,%)
2.3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兩組患者的淋巴結清掃個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結腸癌患病率具有遞增趨勢,疾病發(fā)生與患者的生活環(huán)境、遺傳等因素有關[4]。此類疾病患者一般早期階段癥狀表現(xiàn)不明顯,增加了疾病的誤診、漏診、延遲治療風險,導致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為中晚期,增加了治療難度[5]。針對結腸癌多采用手術切除的方式治療,傳統(tǒng)開腹術中需處理的血管較多、顯露不充分,增加了淋巴結清掃難度[6]。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臨床應用,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中借助腹腔鏡可放大術野,提高了操作的精準度,減輕了其他組織的損傷風險[7]。另外,遵從切除足夠病變腸段的治療原則,可徹底清掃患者的淋巴組織、腸系膜,隔離切口、腸管的基礎上避免腫瘤復發(fā)轉移情況,提升了患者的生存率[8]。陳聲飛等[9]的研究指出,結腸癌患者行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微創(chuàng)優(yōu)勢顯著,可以減少術中出血量、加速術后恢復、提高安全性。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0.0%低于對照組的27.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6個月,觀察組患者的生存率97.5%高于對照組的82.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99.0±20.0)min長于對照組的(57.5±15.0)min,術中出血量(122.5±30.5)ml少于對照組的(246.5±35.0)ml,切口長度(5.2±0.5)cm短于對照組的(21.0±1.0)cm,術后排氣時間(2.5±0.5)d、下床活動時間(2.5±0.5)d、住院時間(10.0±1.5)d短于對照組的(4.0±0.6)、(5.6±0.8)、(16.0±2.0)d,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本文結果與蔡曉東等[10]的研究結果有一致性,腹腔鏡治療的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綜上所述,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整體療效與開腹手術接近,并在減少患者手術創(chuàng)傷的基礎上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與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