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姝妍 李濤淘 梁婷
子宮下段剖宮產術作為產科常見的手術類型,主要是解決前置胎盤、產科合并癥等難題的有效手段,其在挽救母嬰生命安全、改善分娩結局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1]。與自然分娩相比,剖宮產不可避免面臨更高的風險,一方面會引起手術應激反應,延長產婦住院時間,另一方面容易導致產后并發癥的發生。為提升產婦產后生活質量、減輕不適,需加強臨床干預[2]。快速康復外科在關注產婦生理及身體狀況的同時,注重對產婦心理的疏導,既往被應用于骨科、普外科,取得了較好的效果[3]。其應用于產科強調通過個性化麻醉、鎮痛,主要目的為降低并發癥率,幫助產婦產后得到更好的恢復。為探究其應用效果,此次研究收集2019年8月~2020年8月本院98例子宮下段剖宮產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現對研究結果予以詳細匯報。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本院98例子宮下段剖宮產產婦,發放隨機數字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9例。觀察組年齡最小22歲,最大37歲,平均年齡(30.63±2.88)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8.38±1.24)周;初產婦及經產婦例數分別為31、18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1~38歲,平均年齡(30.53±3.18)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8.39±1.22)周;初產婦及經產婦例數分別為32、1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入組產婦孕周≥37周,經產前檢查具有剖宮產指征[4];②入組產婦知曉研究流程及注意事項,表示自愿參加,醫學倫理委員會認可、支持;③產婦配合度佳,無溝通障礙。排除標準:①心臟受損或肝腎異常者;②合并精神異常、心理障礙或意識喪失者;③產婦存在其他類型惡性腫瘤疾病;④聽力喪失、語言溝通不順暢,對研究無法做到順利配合者;⑤合并血液系統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產婦。
1.3方法 對照組圍術期行常規治療:術前向產婦介紹剖宮產流程及注意事項,禁食禁水均為12 h,尿管應保留24 h;手術期間保護產婦隱私,保溫處理,防止受涼;給予常溫液體輸注,對腹腔予以沖洗,術后采用鎮痛泵由產婦自控鎮痛;飲食方面以清淡、易消化為主,適應流質飲食后過度到半流質;產后6 h內指導產婦保持去枕平臥位,定時翻身,產后24 h將導尿管拔出,指導下床活動。觀察組圍術期引入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產前對產婦進行疾病知識宣教及快速康復外科干預流程,疏導產婦情緒,鼓勵其積極配合;禁食6 h,禁水2 h,可適量飲用葡萄糖;術中采用單次腰麻的方式,無需放置引流管,導尿管留置時間以12 h為宜;術中保溫處理,液體輸注溫度控制在35~37℃,產后給予24 h持續鎮痛;產后即流質飲食,6 h可轉為半流質飲食;術后6 h指導產婦取半臥位,進行床上被動、主動訓練,12 h后將尿管拔除,盡早下床活動。產后30 min協助新生兒吸吮,促進泌乳;術后定時進行宮底按壓。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產婦產后恢復指標(術后24 h子宮底高度、術后24 h陰道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產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滿意度。產婦滿意度問卷為自擬,包括20個條目,按照5分計分法,共計100分,將分值分為3個階段,80~100分為十分滿意,60~80分為基本滿意,<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十分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5]。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產婦產后恢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后24 h子宮底高度(16.38±0.32)cm低于對照組的(17.23±0.52)cm,術后24 h陰道出血量(280.98±10.21)ml少于對照組的(324.32±10.24)ml,術后排氣時間(30.32±5.11)h、住院時間(5.03±1.03)d均短于對照組的(36.12±5.15)h、(7.41±1.02)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產后恢復指標比較 ()

表1 兩組產婦產后恢復指標比較 ()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兩組產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產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1%,低于對照組的1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3兩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度98.0%高于對照組的83.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滿意度比較[n(%)]
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是臨床處理產科危重癥及難產的有效方式,同時也是無法行陰道分娩產婦的補救方式,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與有效性。但大部分產婦尤其是初產婦面對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出于對胎兒的擔心及對手術的不了解,若應激反應過度,不僅會降低手術效果,而且會威脅到母嬰安全。而圍術期干預則是保障母嬰安全、促進產后恢復的有效路徑[6]。
快速康復外科在我國已經有10余年發展歷史,隨著近年來剖宮產率的增高,快速康復外科逐漸滲透于產科,如何保障手術順利進行、加快產后恢復進程成為產科探討的重點話題[7]。此次研究對照了不同干預模式的有效性,發現快速康復外科效果更佳。在該理念下,所有操作均在循證醫學證據引導下進行,通過術前健康教育、心理疏導能夠減輕機體應激反應,有利于產后恢復。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圍術期強調12 h禁食禁水,快速康復外科則建議6 h禁食、2 h禁水,為減輕產婦躁動或禁食帶來的饑餓感,給予葡萄糖口服,預防產后胰島素抵抗[8]。研究報道,剖宮產產婦術中會出現體溫降低,導致腎上腺素及兒茶酚胺釋放過多,引起缺氧[9]。因此術中需對產婦予以保溫處理,輸注液體溫度應控制在36℃左右,其不僅能夠減少出血量,而且能夠對術后感染起到預防作用。產后早期進食有利于機體免疫力、抵抗力恢復,術后6 h指導產婦進行床上活動,早期下床活動訓練能夠促進產后恢復[10]。從研究結果看,觀察組術后24 h子宮底高度低于對照組,術后24 h陰道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體現了該模式可促進產后恢復,減少并發癥。從產婦滿意度可以看出,產婦對快速康復外科有著更高的認可與滿意度。
綜上所述,子宮下段剖宮產產婦圍術期給予快速康復外科干預,能夠獲得更好的產后恢復效果,產婦并發癥少、滿意度高,可予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