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津儀
急性心肌梗死又被稱為是心肌梗塞,因為冠狀動脈閉塞引發的疾病,導致心肌的供血以及供氧受到非常嚴重的影響,部分心肌因為嚴重持久性缺血而引起局部壞死,臨床癥狀包括是胸骨后疼痛、心律失常、休克以及心力衰竭,對患者的危害較大,需進行及時的干預治療。PCI通過快速開通閉塞以及狹窄冠脈的方式恢復心肌血供,屬于臨床急救較為重要的方法,可以及時對疾病進行緩解,挽救患者生命。但是在使用該方法治療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包括無復流、慢血流等,無法滿足心肌再灌注的需求,心肌缺血的情況依然持續,疾病進一步發展,可引起心力衰竭、再發梗死以及惡性心律失常等問題,對治療非常不利,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臨床提出使用即刻康復護理的方式,通過術后即刻康復訓練可以提升心肌功能,以減少各種不良事件[1]。本文對術后即刻康復訓練對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康復情況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救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上述患者均實施PCI手術,納入標準:①胸痛發作>12 h;②經心電圖檢查發現相鄰≥2個導聯ST短時抬高;③滿足PCI各項指標。排除標準:①已經實施PCI手術;②左心室射血分數<40%;③肝腎功能不全。依據盲選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60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35∶25,年齡52~76歲,平均年齡(64.13±5.05)歲;實驗組男女比例為35∶25,年齡51~75歲,平均年齡(63.87±5.0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使用常規康復模式,術后進行疾病知識宣講,藥物使用指導等常規管理模式,配合手術實施,進行術后護理。
實驗組則使用術后即刻康復訓練:①對入組患者疾病情況進行分析,結合患者疾病下達康復醫囑,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科學的風險評估工作,一旦發現不符合條件的患者則及時反饋給醫生,對于符合條件患者則需要冠心病監護病房(CCU)護士與介入中心護士進行全面的交接,結合患者自CCU轉入實訓的時間開展訓練,時間確定在每日的10:00與16:00。②在訓練期間需要時刻監控患者的各項指標,詳細記錄訓練期間患者的心率與血壓,術后即可進行主動翻身和自行坐起,以2 h/次的頻率對加壓裝置進行減壓。術后12 h解除加壓裝置之后可進行上肢或下肢各個關節的自主活動,3次/d,24 h后可自主進食后給予呼吸肌訓練,指導患者在床上自行洗漱,同時使用床邊坐位,主動進行關節活動,之后進行下床站立和熱身運動,在病房內,慢速行走,15~20 min/次,堅持2次/d。術后第4天開始進行病房內活動以及體操等運動,步行使用中速,每次時間在20~15 min,2次/d。術后第5天則進行中速步行,距離為100~150 m,或者進行上下1層樓梯訓練,2次/d。術后第6天中步速行走200~400 m,并上下2層樓梯,2次/d。③訓練全程對患者情況進行監控,一旦發現心區不適、疼痛、氣短氣促;心率>110 min/次,收縮壓較休息時上升3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者降低20 mm Hg;出現眩暈、頭痛以及缺血的癥狀等需要立即暫停訓練。④訓練中需關注患者的基本情況,一旦在訓練的過程中出現情緒不穩定,而患者身體無任何不適反應的情況,進行科學的心理疏導工作,而對于配合度較差的患者,則耐心講康復訓練的意義和使用必要性,以提升患者的配合度。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心功能恢復質量、炎性因子及氧化應激因子水平、不良事件發生情況。①心功能恢復質量:包括LVEDVI、LVESVI、LVEF。②炎性因子及氧化應激因子:包括MMP-9、sVCAM-1、MDA、SOD。③不良事件:包括心律失常、心絞痛、心肌梗死等。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心功能恢復質量對比 實驗組LVEDVI、LVESVI低于對照組,LVEF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功能恢復質量對比 ()

表1 兩組心功能恢復質量對比 ()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兩組炎性因子及氧化應激因子對比 實驗組MMP-9、sVCAM-1、SOD水平均低于對照組,MDA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性因子及氧化應激因子對比 ()

表2 兩組炎性因子及氧化應激因子對比 ()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比[n(%)]
急性心肌梗死實施PCI非常關鍵,可以將閉塞的血管進行開通,快速恢復心肌位置的血供,但是該方法并未從根本上治療疾病,因此部分患者在治療之后會出現不良反應,而炎性以及氧化應激反應是引發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MMP-9可引發心肌細胞外基質降解,并發生斑塊破裂;sVCAM-1可導致局部炎性反應,使細胞進行大量聚集,因此在PCI術后需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提出適宜的解決措施[2]。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LVEDVI、LVESVI、MMP-9、sVCAM-1、SOD水平低于對照組,LVEF、MDA水平高于對照組;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術后即刻康復訓練可以及早恢復PCI術后的冠脈功能,刺激冠脈的擴張,對側支循環進行改善,提升心肌血流的灌注,減少體內兒茶酚胺的分泌,因此可以對心肌氧耗量進行有效控制[3];術后即刻康復訓練的使用可以改善心肌的供血,促進心肌細胞的自我修復,并且增加血管自身的適應性,因此對于心肌的微循環起到改善的作用,可有效消除炎性因子以及氧化應激因子,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4];術后即刻康復訓練可以盡早對運動通路上的神經元進行刺激,調節興奮性,同時全面提升心肌的適應能力,訓練過程中一旦出現問題及時停止,整體的安全性較高,可有效控制不良反應發生情況[5]。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使用術后即刻康復訓練可改善心功能指標,減少炎性因子釋放,糾正氧化應激反應,并控制心臟不良反應的發生,整體實施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