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春艷 田黎 李坤梁
摘 要:茶旅一體化作為一種新型旅游活動,充分融合了茶園的生態價值、審美價值和經濟價值,在尊重生態健康的前提下,進一步豐富了人對于茶文化的審美體驗,打破了傳統人與自然對立、以人類為中心的審美模式,建立了人對自然作為其生存環境的生態審美模式。鳳岡縣推進茶旅一體化發展主要通過“融入式體驗”的生態審美模式,使人深入體驗鳳岡禪茶瑜伽的“中和安康之美”和自強不息的“陽剛之美”,深刻認識茶園對鳳岡人民的“棲居”意義,從而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關鍵詞:茶旅一體化;人與自然;生態審美;鳳岡縣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2021年度貴州省理論創新課題(聯合課題)階段性成果(GZLCLH-2021-21)。
中國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葉的國家,原始居民在不斷遷徙和實踐中逐漸產生了以茶為主題的出游(旅游)活動,開發了茶葉的審美價值。當代旅游新形式茶旅一體化主要是以茶為主題、以茶園為物質載體、以市場需求為驅動力,在茶業發展的基礎上開展生態、休閑等多種形式的旅游休閑體驗活動[1]。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作為革命老區遵義的東大門,多年來,立足于現有茶園資源,積極探索實施“茶旅產業一體化、茶旅文化一體化、茶旅品牌一體化”為主要內容的“茶旅一體化”融合發展模式,傾心打造了“田壩生態有機茶生產示范園區”“太極生態養生園”和“瑪瑙山茶旅景區”三大茶旅融合示范區,集茶葉采擷、制作加工、茶藝演出及產品銷售等為一體的特色茶莊、生態觀光和休閑體驗旅游園區,先后獲得了中國富鋅富硒有機茶之鄉、中國名茶之鄉、長壽之鄉、中國生態旅游百強縣、貴州十佳最美風景縣等榮譽稱號,茶旅一體化發展模式在鳳岡縣已初具規模。
生態審美主要是反思全球生態危機的一種新型審美觀念,是立足于生態倫理和生態知識的審美活動,旨在克服傳統以人類為中心的審美模式。茶旅一體化主要以生態審美的形式充分融合了茶園的生態價值、審美價值和經濟價值,在尊重生態健康的前提下,進一步豐富人對茶文化的審美體驗,建立人對自然作為其生存環境的生態審美關系。人作為生態審美主體在茶旅活動中既超越自然又內含于自然,通過“融入式體驗”的生態審美模式,實現了超越自然實在的精神境界,打破了傳統人與自然一分為二、相互對立的關系狀態,自然不再具有實體性的屬性,不存在獨立于人之外的“自然美”,而是存在于人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協調發展的包含人在其中的生態系統[2]。因此,茶旅一體化模式生態審美中的“美”存在于人與自然萬物相統一的生態整體之中。
美國思想家阿諾德·柏林特提出“環境與人類不是處于相分離的狀態,人類與環境結為一體,構成自然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傳統美學宣稱審美時主體必須有敏銳的感知力和靜觀的態度,無法認知人與自然的整體性。這種態度有益于觀賞者,卻不被自然承認,因為自然之外并無一物,一切都包含其中”[3]。這里的“自然”不僅僅是指自然本身,而是指包含了人在其中的一個“生命整體”;自然不再被對象化,而是作為一個“生命整體”存在,突破了傳統以“二元對立”思維認知自然世界的方式,也突破了傳統“主客二元對立”的審美模式,“靜觀”或“如畫式”的審視都不可能讓人真正體驗到自然之美,必須要借助主體所有感官的“參與”,建立人與自然世界融合為一的“審美交融”模式[4]。如人作為主體對森林的審美必須要進入森林之中,而不僅僅只是靜態的觀看,一個人通過從電視上或者從路邊觀看森林的方式,無法真正領略森林的美,森林帶給人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各種感官上的刺激,是森林審美的關鍵,人只有“進入森林”才能夠真正體驗到感官刺激帶來的愉悅,也才能夠領略森林的美之所在。
“進入森林”理論充分說明只有當主體的全部身體感官都融入自然之中,才能獲得一種不平凡的整體體感。鳳岡縣推進茶旅一體化發展倡導體驗式的休閑旅游方式,在茶園中打造森林露營區、林下茶館、養生棧道、生產車間和茶藝館等體驗項目,引導游客進入茶藝館、觀摩車間、手工茶坊等現場,組織游客通過參與種茶、采茶、制茶、品茶等活動,充分調動全身感官參與到對茶文化的體驗,完全融入到茶園,真正通過自然風光和茶園帶給人們以觸覺、嗅覺、視覺、聽覺,甚至味覺上的沖擊,從而真正調動游客作為審美主體知覺能力的積極參與,即當游客作為審美主體進入茶園景區時,主體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都直接參與了茶旅景區的美的構成,從而在融入和參與中獲得審美體驗。游客的積極參與和體驗有助于增強對茶文化的理解,是人作為主體理解、欣賞茶旅景區生態之美,進而產生生態保護意識的重要途徑。
(一)“中和安康”之美
中國農耕文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長期探索,形成了豐富的反映人的生態和生命審美本性的重要理論。如《周易》提出“生生之謂易”,“生生”即化育生命,認為萬物生存都在“天人關系”的背景之下,人與萬物的生命和生存狀態在這種關系中發展變化,生態和生命是自然賜予人類的最大恩惠,天地自然是孕育人及其文化的母體,人與天地萬物之間存在天生的“感應”關系,人類要將珍視萬物的生命和生態環境作為最高行為準則,只有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世間萬物才能實現“元”“亨”“利”“貞”等生命蓬勃生長的美好生存,這是與生態運行的自然規律相符合的“中和美”[5]。
“中和”即天地、乾坤各歸其位,形成風調雨順、萬物繁茂的景象,充滿著強大的生命力,具有天地相交、萬物相通的“中和安康”之美。鳳岡縣將“有機”作為一種生產方式,同時也作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力求做到全域有機和全產業鏈有機,倡導生產、消費的全面提升,始終堅持踐行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城鎮、生態旅游和有機田園文化的“四生一有”理念,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嚴禁茶葉種植使用任何農藥,利用土壤中富含“鋅硒”的先天優勢,極力打造茶旅主力產品“鋅硒茶”;同時提出“禪茶瑜伽·養生鳳岡”的美好構想,將禪茶瑜伽作為一種飲茶藝術和修行方式融入鳳岡人民的生活中,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下,達到返璞歸真、靜心無欲的人生境界。鳳岡人民通過種茶、產茶、品茶實現了與自然融合發展、和諧共處,茶旅景區內的村莊和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大大改善,生命感受和生存狀態也在禪茶瑜伽中達到祥和、安康的美好境界,禪茶瑜伽是鳳岡人民與自然萬物繁茂生長、蓬勃發展的美好生存、生命狀態,蘊涵著“中和安康”之美。
(二)自強不息的“陽剛”之美
當人類生產力難以戰勝自然力量時,人們常常面臨自然災難對日常生活的沖擊和對生命力的摧毀,但人類和世間萬物還是生生不息,這是由于人類面對各種自然災難時沒有退縮,而是選擇在與自然的抗爭、敬畏和祈愿之中表現出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面貌,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才使人類歷經風雨,奮勇前行至今。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們面對災難,應該學習天的剛健強大,做到自強不息,才能應對各種災難,克服艱難險阻,不斷向前發展,體現一種富有生命力的健康向上的壯烈和崇高之美[6]。
21世紀初,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土地撂荒現象越演越烈,荒山窮嶺越來越多,鳳岡人民的生活曾經一度陷入困境。當時流傳著一首童謠:田壩田大丘,三年兩不收;好女不嫁田壩漢,三年兩載吃蕎飯。非常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發展茶產業之前貧窮落后的面貌。如何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實現農業產業的長效發展,成為擺在鳳岡縣委、縣政府和鳳岡人民面前最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現實課題,經過鳳岡人民和縣委、縣政府在實踐中的不斷探索,最終立足先天稟賦資源,攻堅克難,探索出了適合本地發展的茶葉產業,并一直致力于將“茶區變景區”,讓人民靠茶葉吃上旅游飯,掙上旅游錢,如今田壩茶海之心已是4A級景區,其“九堡十三灣”已被評為中國三十座最美茶園之一。
鳳岡人民在自然中得到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支撐和力量,在面對貧窮落后、饑荒時,沒有肆意毀壞自然生態環境,以求自身發展,而是堅忍奮斗,攻堅克難,既保存了綠水青山,維護了生態,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環境質量,滿足了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充分展示了鳳岡人民頑強的生命力和不怕困難的奮斗精神,茶旅一體化的發展歷程彰顯了自強不息的“陽剛”之美。
存在論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此在在世界之中”,認為“在之中”是“我居住于世界,我把世界作為如此這般依寓之、逗留之”[4]。“居住”“依寓”“逗留”主要是指人與自然生態環境融為一體,不可須臾分離,構成一個水乳交融的生態整體;“在之中”的生存論建構闡釋了“棲居”的內涵,對人而言,棲居意味著一種保護,人的生存建構是依世界而居,在人成為真正的人、歸于人的本質的同時,人對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具有守護、照料的責任,這種責任就在人的“棲居”之中;而“詩意地棲居”主要試圖通過審美實現人的自由發展,將人從理性和工具的控制之中解放出來,讓萬物回歸大地,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對自然萬物是一種自由解放,也是一種保護和愛惜。
鳳岡縣茶旅一體化發展模式充分踐行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尊重自然發展的內在需要,保護了地方自然生態環境,提升了當地人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同時,滿足了鳳岡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為當地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據不完全統計,鳳岡縣現有生態茶園面積333.33 km2,投產面積240 km2,實現了全縣45萬人“人均一畝茶”的目標,茶葉年產量5.5萬 t,綜合產值85億元,每年出口茶葉達6 000萬美元;全縣現有茶葉加工企業280家,從事茶葉生產、加工、管理、銷售工作的有2 000多人,帶動了鳳岡全縣6.3萬戶20余萬人就業,人年均收入在1萬元以上,其中有2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因茶致富。
茶園作為鳳岡人民居住、依寓、逗留的世界,象征著“整體”“完整”與“美麗”的家園,具有重要的“棲居”意義。茶旅一體化發展讓鳳岡人民與茶園融合為一個生態整體,是鳳岡人民在這片土地得以生存、發展,并從中獲得安穩、祥和、幸福生活的重要載體,也是鳳岡人民實現審美生存的重要途徑,是鳳岡人民“詩意地棲居”之所在世界。
生態審美主要是以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為審視對象,注重人在生態系統之內的生存環境和審美體驗。現代科學技術打破了落后、隱秘的傳統村落狀態,傳統農耕社會的鄉土詩意隨著這種突破逐漸消退,“詩意地棲居”的新時代鄉土文明正在成為人們尋找和體驗的一種精神追求。鳳岡縣推進茶旅一體化發展,結合茶區天然地勢和自然生態,努力打造優美的、充滿藝術氣息的茶旅景觀;同時深入挖掘和保護地方特色文化底蘊,著力打造和培育優美茶園景觀與深厚歷史茶文化相結合的特色村寨,以突顯“鋅硒茶鄉”“長壽之鄉”“養生鳳岡”的風貌,構建茶園的“詩意棲居”之意,形成了人與自然互為感通、共融共生的共同體,實現了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自然經濟與人文經濟的協調發展。
茶園景觀的詩意呈現是特色茶旅旅游地建設的內在要求和動力,茶旅景區同時滿足了游客、茶農、村民“詩意地棲居”的精神追求,使他們獲得對生動、真實、自然理想生活的體驗,進而注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整體反思。鳳岡縣當立足自身資源稟賦,以建設“美麗中國”“美麗鄉村”為契機,最大限度激發生態美學賦能茶旅一體化發展的巨大能量,堅持從生態審美的維度充分融合縣域茶葉產業和旅游產業,深入挖掘茶旅景區建設帶給鳳岡人民生命吉祥和人生安康之美的文化內涵,多途徑、多渠道、多形式地在茶旅景區展示鳳岡人民探索茶葉發展歷程的陽剛之美,將藝術化、審美化的茶旅景區建設和小鎮整體人居環境改造相結合,推進茶旅一體化發展水平更上一層樓,力爭成為全國茶旅一體化的示范區。
[1] 余悅,王柳芳.茶文化旅游概論[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1-65.
[2] 曾繁仁.生態美學導論[M].上海:商務印書館,2010:1-7.
[3] 阿諾德 柏林特.環境美學[M].張敏,周雨,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2.
[4]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上海:商務印書館,2016: 63-64.
[5]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易經[M].北京:線裝書局,2006:7.
[6]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