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廣 王開香 劉曉亮


[摘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高職百萬擴招是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提升的重大工程,是著眼于“三農”人才隊伍短缺而提出的重大舉措。當前涉農高職院校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面臨著農業人才需求與供給錯配、個性需求與專業供給矛盾的凸顯、傳統教學模式存在適應性偏差以及師資與教學資源的匱乏等現實問題。基于此,本文提出從新型職業農民求學訴求和產業需求出發,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堅守以產定需;創新教學模式,堅持分類培養;創新評價機制,堅持成果導向,建立適切性彈性學制制度,引領院校教學管理全方位變革。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百萬擴招;模塊化課程;全面鄉村振興
[作者簡介]張恩廣(1982- ),男,山東單縣人,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王開香(1987- ),女,山東青島人,重慶三峽職業學院,講師,碩士;劉曉亮(1982- ),男,山東濰坊人,重慶三峽職業學院,講師。(重慶? 404155)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2019年度重大教改項目“三峽庫區職業教育‘SCHG聯動模式助推鄉村振興行動研究”(項目編號:191043)、重慶市教委2020年青年科技課題“鄉村振興視域下新型經營主體協同發展機制研究”(項目編號:KJQN202003508)和重慶市教委2020年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新時代三峽庫區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SKGH33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16-0079-06
2019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高職院校擴招100萬人。2020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兩年內高職院校再擴招200萬人。農村職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服務鄉村振興所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對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提升農民生活水平、促進農村社會發展等有著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國農村從業人員整體素質還比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相差甚遠。由此,2019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做好高職擴招培養高素質農民有關工作的通知》,啟動實施“百萬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簡稱“農民學歷提升計劃”),計劃提出培養100萬名接受學歷職業教育的高素質農民,提升涉農職業院校培養高素質農業農村人才的質量水平。而涉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該如何調整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是當前涉農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的意義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國務院部署高等職業院校擴招百萬人才戰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使其成為中國農業的未來,推動農民從身份向職業轉變,通過在高職院校培訓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生產技能、職業道德和經營管理能力,使得鄉村人才振興與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融合,充分挖掘涉農高職院校在新型職業農民提升學歷、增強技能、提高素質等方面的內在價值。
(一)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學歷,助力鄉村人力資本開發
當前,我國高素質農村農業人才儲備嚴重不足,農村人力資源外流現象嚴重,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極少愿意留農務農,轉移出來的農村勞動力大都是有文化的年輕人,導致留在農村的農業從業人員普遍缺乏科學知識和技術技能。高職擴招政策的實施是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提升的契機,改變大眾對農民的固有認識,農民不是身份而是職業。精準瞄準學歷教育對象實施高職學歷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平和技術技能,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新一代農民,文化知識水平和技術技能會得到整體提升,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能產生長遠的作用,也從根本上為農村培養一支具有先進技術技能的人才隊伍。
(二)增強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助力鄉村產業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物”的現代化體現在農業科技現代化,加強農業與科技的融合,運用科學技術加快現代農業發展。“人”的現代化體現在“農民”現代化,建設現代農業必須培養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是推動農業產業升級,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而農村現有的農業勞動者整體技能水平偏低,影響先進技術和裝備在生產中的應用,生產力得不到提升,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的匱乏成為制約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最突出的問題。因此,202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要求,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黨在新時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
(三)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素質,助力鄉村治理文明化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農民是鄉村治理的主體,要充分挖掘農民的聰明才智,全方位引導農民參與鄉村治理中的“德治、法治和自治”,激發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農民的素質與思想道德水平決定了農村社會氛圍的好壞,鄉村治理必須要重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這就要求涉農高職院校不僅要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技能技術水平,還要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精神文明水平,通過培養職業道德、法律意識、文化素養等思想意識,加強新型職業農民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約束意識的行為方式,實現村民全面自治,提高鄉村治理文明化,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二、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困境
(一)農業產業人才需求與人才供給錯配
現階段我國農業產業發展處于結構調整期,農業產業人才需求與勞動供給存在明顯錯配。近年來,我國城鎮化發展快速,但是隨之而來的是農村勞動力斷層,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問題嚴重,而且剩余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對于新技術技能接受度也偏低。農業產業化需要的是新型職業農民,是以市場為導向,在農業生產中能夠準確把握市場變化,進行生產、經營、服務等專業化工作的人員。雖然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缺口還是較大,現存的農村勞動力數量和質量遠遠不能適配農業產業化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個體需求多樣化與專業供給單一化矛盾凸顯
新型職業農民按照經營方式可劃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三種類型。不同類型的新型職業農民學習經歷、生活閱歷、技術水平、管理能力等都具有顯著差異,因此,不同類型的新型職業農民對進入涉農高職院校學習有著不同的需求。據重慶市新型職業農民在高職院校學習需求的調研顯示,新型職業農民由只關注專業技術學習,如養殖技術、種植技術,逐漸轉向重視涉農經濟組織、經營管理的學習。從技術需求方面來看,重慶市新型職業農民對水果類、藥材類、畜牧水產養殖類等專業技術關注度較高。然而,重慶市涉農高職院校設置的農業類專業數量嚴重不足,農業類專業方向也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園林技術和畜牧獸醫專業。由此可見,新型職業農民對專業技術多樣化的需求與高職院校專業單一化之間的矛盾突出,涉農高職院校需要合理設置課程體系,制訂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
(三)傳統教學模式與新型職業農民需求存在適應性偏差
高職院校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校內教學為主、實習實訓為輔的教學模式。這種教育模式大多是全日制教學,即按照學校規定和教學方案組織學生全天學習。現實中,新型職業農民受農業生產規律、職業屬性等因素的影響,全日制教學計劃實施困難。另外,新型職業農民具有生源結構復雜、生源地域分布零散、經營類型多樣、知識結構差異大等特點,傳統教學模式無法適應新型職業農民多樣化的需求,會影響激發農民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阻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效果。這就要求涉農高職院校教學模式需要靈活、教學內容需要實用、教學形式需要多元。
(四)師資與教學資源適配性不足
新型職業農民采取集中學習的教學模式難度大,采取分散性組織教學和管理,又使當下捉襟見肘的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和教學資源面臨嚴峻考驗。首先,教學資源短缺,很多涉農高職院校都在轉型,農業類專業不斷減少,高職院校現有的培訓課程內容和農民需求錯位、培訓場地缺乏、培訓針對性不夠、實用性不強、培育特色缺失,導致普教化現象嚴重,使得高職院校處于“田間課堂講理論”的尷尬境地。其次,從師資力量來說,參與培訓農民的教師本身工作量大、任務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時間不固定,農忙季節與培訓時間沖突的時候會占用教師大量課余的時間。此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涉及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的內容,需要涉農高職院校提供豐富理論知識和實踐教學經驗的教師。但部分高職院校高水平“雙師型”教師的短缺也使得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跟不上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步伐。
三、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改革路徑
新型職業農民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核心力量,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涉農高職院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農高職院校不僅要“擴容”,還要“提質”,要優化專業布局,深化辦學體制和育人機制改革,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新生態。
(一)專業跨界:堅持以產定需,組建專業群優化專業結構
開展有關農業產業的調研,將調研結果作為決策的基本依據,優化專業結構,摸清當地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對新型職業農民的需求,掌握不同農業結構對不同類型農業人才的需求,掌握當地特色產業或優勢產業的發展現狀。根據不同農業產業對不同類型新型職業農民的需求,按照農民的認知規律和學習規律,以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為職業標準,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組建專業群。涉農高職院校根據市場調研結果和新型職業農民的類型差異,制訂不同的培養方案,實現分類管理,有效反映不同類型的新型職業農民崗位能力要求與標準,將專業知識、技術能力、職業素養融為一體,切實滿足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需要。新型職業農民是為鄉村振興培養的“一專多能”復合型人才,其培育時會涉及農業技術、管理經營、電商等不同專業知識,這要求涉農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時,需要跨學院、跨專業組建專業群,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新型職業農民的求學訴求。
(二)課程重構:堅持跨院系組合,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
為了促進涉農高職院校助力新型職業農民能力提升,在課程開發上,以新型職業農民技術技能提升為中心,跨專業多學科交叉融合,以寬基礎、模塊化為原則,重組教學資源,開發模塊化課程,培養不僅有深厚的農業知識,扎實的農業技術能力,又懂營銷、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根據新型職業農民對于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需求,模塊化課程體系可以劃分為公共基礎模塊、職業領域模塊和職業領域實踐模塊三大模塊,其中職業領域模塊包括專業核心模塊、專業方向模塊和專業拓展模塊(如圖1所示)。
1.公共基礎模塊是為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的規格和質量,使其掌握滿足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基礎知識,為其后續專業知識學習、職業技能培養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優秀傳統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基礎知識教育等人文教育。
2.專業核心模塊是為新型職業農民了解、掌握和應用農業生產技術、農業創業、農業經營管理、農產品市場營銷、農業財務管理、休閑農業與旅游等相關基本理論知識,為后續專業方向模塊學習奠定基礎。
3.專業方向模塊是最核心的內容,專業方向模塊應以問題為導向,進行開發設計,涵蓋新型職業農民在進行學歷教育時跨專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通過本模塊學習,學生不僅能將不同專業知識有機融合,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鍛煉學生設計項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專業能力。專業方向模塊的設計需要根據當地農業主導產業或特色產業,兼顧新型職業農民自身發展需求,至少選擇農林技術、畜牧獸醫、水產養殖、農業工程和經濟管理五個模塊中的一個。例如,重慶根據當地農業情況,大力發展柑橘、茶葉、中藥種植等產業,重慶市的涉農高職院校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時,可以選擇農林技術模塊,同時應重點突出果樹生產經營、中藥材生產經營、茶葉生產經營等細分模塊內容教學(如圖2所示)。
4.專業拓展模塊是為新型職業農民作為管理經營主體應該具備的領導能力、管理能力而設計的高階模塊,主要包括戰略管理、領導藝術、創新與營銷、組織管理、質量管理等相關知識,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經營和營銷的能力。
5.職業領域實踐模塊是專業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新型職業農民選擇的專業方向,開展相關的實踐教學活動。實踐課程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真實的工作場景和具體的工作任務,強化新型職業農民的專業技能,使其能與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標準對接。
(三)創新教學模式:堅持分類培養,創設鄉村振興學院
高職擴招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分類培養過程是涉農高職院校不斷創新教學的過程,也是深化“三教”改革、落實“三全育人”理念、提升學院內部治理能力的過程。一是堅持分類培養。根據新型職業農民的特點,了解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基礎、技能水平和訴求,尊重個性差異,堅持分類培養,制訂分類教學計劃,靈活安排教學活動。有效落實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差異化、培養模式個性化、課程方式模塊化、教學內容項目化、教學方式靈活化的要求。二是創設鄉村振興學院。堅持扎根農村、服務農民、送教入村的原則,涉農高職院校在不同農村區域創設鄉村振興學院,將教學重心下移,創新農民課堂教學模式,將農忙季節與教學環節相結合,將農業生產環節與教育內容相融合,打造田園課堂、庭院學堂、科技小院等職業農民培育場所。三是靈活安排學習形式和學習時間。針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學習需求,涉農高職院校依托鄉村振興學院可有效拓寬職業農民學習渠道、合理安排學習時間。根據各個教學點和農村生產實際,打造“校園+農業產業園”“半工半讀”“線上線下”等靈活的教學方式,學習時間上打破全日制安排,采用周末制、半日制、農閑集中制等方式,保證職業農民能夠準時、按時上課。四是開發云平臺,以信息技術助力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首先,涉農高職院校可以開發信息化的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等立體化教材,及時將農業生產管理過程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以及典型生產案例引入教材。其次,涉農高職院校打造可以體現現代農業產業的崗位性和職業性的網絡教學資源庫,為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提供豐富的知識和技能模塊,滿足其個性化學習訴求。最后,涉農職業院校因地制宜建設實習實訓基地,與當地產業基地建立聯系,汲取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所涵蓋的技術、工藝、管理方法、經營理念等,幫助新型職業農民開闊眼界、解決實際問題,練就扎實的專業技能。
(四)優化師資建設:混編教師隊伍,深化校企合作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要求高、任務重,這就要求涉農高職院校的教師具有優秀的教學能力、過硬的技術技能、高水平的農業綜合素養。打造新型混編教師隊伍,重組教育教學智力資源,通過“軟引”“內培”“外聘”等手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是加強頂層制度設計,要充分發揮政策驅動力。充分落實高職院校用人自主權,打破傳統人事編制藩籬,建立健全靈活的學校人事制度,多渠道引進人才。從農村優秀的農業經營者中選出農村實用型人才,從涉農科研所和企事業單位(如農經站、果樹站)聘請前沿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建成由高職院校教師、行業專家、企業技師和鄉土人才組成的混編式師資隊伍。二是要積極推行高職院校自我培養、企業科研機構助力的教師培養模式。多渠道培養發展本校師資隊伍,通過農業產業園掛職鍛煉、科研院所訪問學習、深入一線社會服務等方式,提升教師的實踐技能與教學能力,打造面向不同新型職業農民的專業化教師團隊,以建設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為最終目標。三是跨專業、多類別聘用教師,優化師資隊伍。根據新型職業農民多樣化求學訴求,結合涉農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立、辦學模式,優化師資隊伍結構,重點充實創新創業、投資融資、質量管理、生產管理、財稅管理、供應鏈管理、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和電子商務等方面的師資。
(五)管理變革:堅持成果導向,建立適切的彈性學制,引領院校治理
評價與管理改革是保障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發展的重要機制。完善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體系,改革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制度,加強涉農高職院校內涵建設。一是堅持成果導向,用好“1+X”證書制度。在國家資歷證書框架下,涉農高職院校為在校學習的新型職業農民建立個人終身學習成果賬戶,用于學分的儲存、轉換與提取,實現“1”代表的學歷證書與“X”代表的職業資格證書有機銜接,對符合職業資格或者標準的新型職業農民可以免修相對應的課程,比如擁有農民技術員職稱、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或者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新型職業農民,經過涉農高職院校或者繼續教育部門審核,其可以利用證書兌換相應科目的學分,實現學分相互轉換。二是深化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更加靈活的彈性學制。在彈性學制下,高職院校制定彈性學制管理辦法和學分制管理辦法,新型職業農民可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學習方式、學習時間、學習偏好制訂學分計劃,規劃自己學習生涯和職業生涯。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完成某一模塊課程即獲得相應學分,并存入學校學分銀行個人學習賬戶中,通過學習積累學分,并對最終結果進行認定。涉農高職院校可以建立2~6年的彈性學制,針對成績優異達到畢業水平的新型職業農民,其可以申請提前畢業;而不能按期畢業的新型職業農民,可采用分階段、分模塊完成學業,確保基于學分制的學籍管理工作有序展開。三是涉農高職院校組建擴招指導委員會和專業指導委員會,制訂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作方案,做到學歷教育與培訓教育相融合,提高學校內涵建設水平。
總而言之,涉農高職院校要以新型職業農民特征分析為基礎、以分類培養人才方案為關鍵、以混編教師隊伍為重點、以學校內部治理為保障,創新教學組織模式,盤活校內外教育資源,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學分成果轉換賬戶,探索適切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的新路徑。
[參考文獻]
[1]陳春霞.鄉村精英再造:農村職業教育的作用場域與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6):47-52.
[2]陳春霞,石偉平.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形成規律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0,32(6):69-76.
[3]陳朋.以有效鄉村治理助力鄉村振興[N]經濟日報,2021-01-16(5).
[4]陳文勝.以“三治”完善鄉村治理[J].農村工作訊,2018(5):61.
[5]樊夢瑤,張亮.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農民職業化培育的變遷與展望[J]成人教育,2019(10):43-47.
[6]李娜.高職擴招背景下的人才培養質量提升[J].教育與職業,2020(20):56-59.
[7]林克松,袁德梽.人才振興:職業教育“1+N”融合行動模式探索[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3):16-20.
[8]龐學光.農業院校應該成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中堅力量[J].教育發展研究,2020,40(21):3.
[9]任怡平.新時期高職院校百萬擴招的政策邏輯、難點梳理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0(22):27-33.
[10]幸荔蕓,袁德梽,林克松.跨界融合與精準扶助:鄉村振興戰略下涉農高職“1+N”農民培訓模式的行動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3):31-36.
[11]楊光龍,黃玉芳.高職擴招背景下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現實問題與應對策略[J].繼續教育研究,2020(4):71-74.
[12]張恩廣,張智,施麗紅.“產賽教”融合促進高職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機理與路徑[J].職教論壇,2020,36(11):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