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網企業管理協會
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是基于可持續發展內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事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樹立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彰顯了大國擔當。碳達峰、碳中和,將推動疫情后世界經濟“綠色復蘇”,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本文結合國家電網(下簡稱國網)公司實踐,從三個方面探討如何通過深入推進可持續性管理助力碳達峰、碳中和行動。
一、能源電力領域在碳達峰、碳中和行動中責任重大,國網公司“十三五”期間開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我國的碳達峰、碳中和,歸根到底取決于能源結構調整。電力領域責任重大,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存量的碳減排比重大。能源燃燒是我國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電力行業排放約占能源行業排放的41%,減排任務很重。二是承載消費側轉移的碳減排任務重。能源消費達峰后,隨著電氣化水平提高,電力需求仍將持續增長,電力行業不僅要承接交通、建筑、工業等領域轉移的能源消耗和排放,還要對存量化石能源電源進行清潔替代。三是推動供給側碳減排的角色重要。能源清潔低碳轉型,關鍵是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尤其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我國95%左右的非化石能源主要通過電能加以利用,是能源轉換的載體。
因此,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對于能源電力領域來說,在供給側,要全力推動新能源發展,促進能源供給清潔化。預計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將達到87%左右。在消費側,要大力實施電能替代,促進終端能源消費電氣化,把清潔能源安全高效地配置到各類用戶。預計到2060年,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將達到70%左右。電網連接電力生產和消費,既要保障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和高效利用,又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用電需求,是電力系統碳減排的樞紐。
“十三五”期間,國家電網投資2.4萬億元,建設堅強智能電網,保障新能源及時并網和消納。截至2020年底,公司經營區清潔能源裝機7.1億千瓦,占比42%。其中,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4.5億千瓦,利用率達到97.1%;21個省區的新能源成為第一、第二大電源;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5872億千瓦時,減少電煤消耗2.5億噸、減排二氧化碳4.5億噸。
“十三五”期間,國家電網全面完成北方地區“煤改電”任務,搭建全球規模最大的智慧車聯網平臺,建成覆蓋長江主要港口的岸電設施,累計實現替代電量8677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散燒煤4.8億噸、減排二氧化碳8.7億噸。
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電網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機遇和方向指引,國網公司正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革命,短期內必定會增加企業的研發成本和運營成本,對原有的生產方式帶來沖擊。但從長期來看,碳達峰、碳中和體現我國未來發展的價值方向,綠色成分的提升,科技含量的增加,是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隨著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大量接入,分布式能源、儲能等交互式用能設備廣泛應用,電力系統呈現“雙高”特征,就是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電力電子設備,加上我國用電需求的“雙峰”特征,就是冬季用電高峰和夏季用電高峰,峰谷差不斷擴大,對電網企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安全上,相對于火電等傳統電源,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具有隨機性、波動性和間歇性,電力電量平衡和保障供應的難度逐年加大。比如說2020年12月15日,西北電網晚高峰最大負荷1.03億千瓦,而同一時間的風電出力為184萬千瓦,僅占負荷的1.8%,對滿足客戶安全用電帶來挑戰。在技術上,新能源快速發展和新型用能設備廣泛接入,電力系統運行特性發生顯著變化,系統轉動慣量持續下降,調頻、調壓能力不足,技術創新和技術升級的需求迫切。在成本上,為適應“雙高”“雙峰”形勢下新能源并網和消納,電力系統源網荷儲各環節建設和運營成本都要增加。研究表明,隨著風光等電源發電量占比的提高,為消納新能源付出的系統成本呈直線上升趨勢,而我國新能源資源與需求逆向分布,西部北部地區集中開發、遠距離大規模輸送,成本更高。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研判,準確把握、科學應對、抓住先機。
2021年3月1日,國網公司制定實施央企和國內首個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提出六個方面、18項措施,加快推進能源供給多元化清潔化低碳化、能源消費高效化減量化電氣化,爭做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先行者、引領者、推動者。
3月19日,發布加快抽水蓄能開發建設6項舉措,與各參與方共擔風險、共享發展成果,“十四五”期間,在新能源集中開發地區和負荷中心,新增開工2000萬千瓦以上裝機、1000億元以上投資規模的抽水蓄能電站,通過發展儲能等措施,提高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能力。
4月20日,發布國網新能源云,搭建以培育新能源平臺經濟為方向的開放式綜合服務平臺,促進新能源的科學規劃、合理開發、高效建設、安全運營、充分消納。
近期,研究提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116項重點任務。這一系列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的舉措,既是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責任和使命,更是順應可持續發展趨勢,加快電網技術、功能、形態升級,建設更加智慧、更加綠色、更加安全、更加友好的能源互聯網的良好機遇。到2030年,公司經營區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0億千瓦以上,水電裝機達到2.8億千瓦,核電裝機達到8000萬千瓦,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5%以上。
三、可持續性管理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有力保障,國網公司率先構建中國特色的可持續性管理理論。
可持續性管理是將可持續發展由理念轉化為行動,融入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以企業、社會、環境和上下游客戶共贏的方式推進公司治理,以最小的環境影響、最大的資源節約和再利用實施生產運營,以通用話語體系形成企業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引領模式。
近年來,圍繞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國網公司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可持續性管理研究,創新理論,探索實踐,創造性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3V-5S-5C-6M國網可持續性管理體系。3V是價值追求,即:以“經濟、社會、環境”三方協調為價值綱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為價值導向,以“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為價值引領。5S是行動領域。即:可持續的電力供應、可持續的生產運營、可持續的電能消費、可持續的能源生態、可持續的社區生活。5C是行動路徑。即:合規化機遇識別、鏈條化主題分析、競爭性服務設計、共享型生態打造、相關性績效評估,為深化可持續性管理與業務融合提供基本實施步驟和方法遵循。6M是支撐平臺。即:組織機制、資源機制、管理機制、能力機制、激勵機制、利益相關方參與機制。
從國網公司的實踐來看,可持續性管理站在更高的視野、更長遠眼光,統攬企業生產、運營和服務,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為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有力保障。在企業管理上,有助于形成包容、有韌性的管理模式,提高對復雜外部環境的自適應性,促進公司內涵式增長、高質量發展。在電網發展上,有助于構建以可持續性為驅動的創新機制,將電網建設成清潔能源匯集傳輸和轉換利用的樞紐,引導和帶動各方參與到碳減排行動,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在目標方向上,有助于打通實現國際領先的有效路徑,提供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國網方案,以可持續發展話語體系融入全球治理。
面向未來,國網公司將進一步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高標站位,堅持開放共享,把安全發展、綠色發展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入推進可持續性管理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在電網規劃、設計、建設、運行全過程中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全力服務清潔能源發展,提升能源消費電氣化水平,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集中突破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安全控制、分布式和微電網協調控制等關鍵技術,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以實際行動展現“大國重器”的責任擔當,走出一條符合國網實際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貢獻國網智慧和力量,奮力書寫為美好生活充電、為美麗中國賦能的綠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