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鄉村振興包括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產業振興、文化振興和人才振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是鄉村振興中重要環節之一,是推動“綠水青山”發展的關鍵步驟;是為了更好地發展鄉村產業,改善鄉村生態條件,生態環境的建設,關系到鄉村居民的生存條件。
鄉村振興離不開生態振興
近幾十年來,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我們從歷史發展的經驗中明白“一味追求經濟發展,透支生態環境”是得不償失的。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也應牢記這一點,不可過度消耗農村資源實現破壞性的發展,而要因地制宜實現有特色的發展,從而進一步推進我國鄉村生態環境建設與發展,構筑生態和諧的生產生活空間,由此遏制鄉村“空洞化”態勢。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建設宜居鄉村的需要。生態環境是衡量鄉村是否宜居非常重要的指標。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相較于城市的獨特優勢,但過去國家對于城市化的重視導致農村地區陷入以環境破壞為代價的無序發展。而今,要建設宜居鄉村,就必須恢復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宜居鄉村不僅要生態環境好,還要實現產業興旺,唯有生態和產業雙管齊下,村民才能夠擁有高質量的鄉村生活環境。
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于吸納更多社會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的要素之一。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可以快速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鄉村旅游的發展有賴于鄉村人文環境與鄉村生態環境,隨著游客對鄉村景觀質量要求的逐漸增高,良好的生態環境愈發重要。例如,江西婺源篁嶺村,憑借其擁有的千畝梯田打造的一片四季花谷,并每兩個月更換主題營造花海景觀,吸引了大量游客,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篁嶺模式”能夠如此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鄉村生態面臨的問題和隱患
可以說,只有在生態環境良好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去探討如何實現科學的鄉村振興。然而,當下中國農村的生態狀況卻存在諸多問題和隱患。
工業污染導致生態破壞。我國鄉鎮的工業污染問題積累已久。近年來,關于農村非法填埋垃圾、非法排放污水、非法傾倒工業垃圾等現象的報道層出不窮。盡管國家對農村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使這些狀況得到一定的改觀,但多年積累的污染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治。當前一些鄉鎮仍然存在工業污染且不予治理的問題。有研究者認為,這些造成污染的鄉鎮工業企業常常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無論是讓其投入大量資金改造工廠環保技術,還是直接關停,都會對當地稅收帶來影響,因此當地政府難以下手。工業污染難根治的背后確實存在復雜原因,但這些困難并不是完全不能解決。如果不能根治工業污染,就是違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就等于放棄了環境改善后的高質量發展,生態振興也就無從談起。
土壤過度開發導致土地衰退。土壤的過度開發、過度耕作問題是我國農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隱患,包括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不顧土壤肥力過度種植、過度開墾荒地、過度放牧等,這些行為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土壤肥力不斷下降、水土流失,生態鏈被破壞等生態問題。2014年,全國化肥用量已達5700萬噸,居世界第一;保護性耕作的實施面積僅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6.4%。同時,我國化肥、農藥的利用率卻遠低于發達國家,這既造成了環境污染和作物品質下降,又加劇了環境污染。
農村人居環境依然問題突出。《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顯示,我國尚有40%的建制村沒有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設施,78%的建制村未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40%的畜禽養殖廢棄物未得到資源化利用或無害化處理,38%的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未劃定保護區(保護范圍),49%未規范設置警示標志。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表明,農村干部群眾的環保意識尚有待加強,農村人居環境還需進一步整治。
生態振興的路徑選擇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反映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質的提升,體現了廣大農民群眾對建設美麗家園的追求”。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提出,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原則之一。綜合來看,生態振興的內涵可以概括為完善鄉村污染治理體系和各產業生態監管體系,增強從源頭控制污染,提升鄉村污染治理水平,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為鄉村振興打下良好的生態基礎。
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生態振興的直接目標就是“生態宜居”,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宜居最重要的基礎。對于“產業興旺”而言,生態振興的意義就是要保證各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引導建設環境友好型產業;對于“鄉風文明”的要求而言,生態振興帶來的良好鄉村風貌有利于凸顯鄉村文化與風氣;對于“治理有效”而言,生態振興就是要保證生態治理的高起點,為建立生態治理體系打下基礎;對于“生活富裕”而言,良好的生態環境最終會成為產業發展的強大支撐,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使農村富裕起來。
為此,大力推進生態振興建議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有序推進。
一是推行合理耕種。從當前鄉村的生態發展現狀可以看出,減少化肥、農藥的無效使用量,減少過度使用土地肥力的掠奪式耕作至關重要。對此,應組織一批農業技術人員向農民傳授經驗,并加快推進保護性耕作在適宜的農村地區全面推廣,支持農村使用新型耕作技術和新型農機等。對于在耕農地,應當通過實施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鋪設、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等工程措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
二是加強污染治理。針對鄉鎮對污染治理“有心無力”的現象,應當給予足夠的財政支持幫助引導鄉村走出以環境污染為代價的發展陷阱。對于高污染的工礦用地,應當推進工礦用地整治, 引導生產向園區集中以改善污染狀況,并整治農村已經受到污染的土地。要加大力度防止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業農村轉移, 加強鄉鎮企業的環境監管, 對已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企業, 必須責令其進行生態修復,再現鄉村的綠水青山風貌。
三是完善監管體系。要想使生態振興的成果可持續,就必須有一套長效化、常態化的監管體系,從源頭“制”污。例如,要加快建設“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環境監測網絡,保持對水土項目精準高效監管,嚴格審批,加大監控監督力度,從源頭控制污染。
四是加強村容整治。盡管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漸漸從“村容整潔”過渡到“生態宜居”,但是,村容整潔的要求仍然是一個基本要求。
五是進行環保教育。嚴格的監管體系能夠做到控制污染、治理污染,而加強環保教育可以從“人”的層面上杜絕污染。具體來說,可以通過舉辦環保講座,發放環保知識手冊進行宣傳等方式來加強環保教育。
生態振興的重要前提
推動鄉村振興,需要政府的總體統籌與規劃,更需要激發鄉村自我驅動發展的內生動力,同時,人才的培養是生態振興推進與深化的決定性力量,這些都是實現生態振興的重要前提。
政府統籌下的鄉村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模式。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需要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協同主管農業發展、水利建設、信息服務等的多部門共同推進治理,使鄉村生態環境工作協作運行。同時,除政府相關部門外,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還需要積極調動多方社會力量的加入,這些力量同樣需要政府出面進行協調,從而有效實現生態保護。
激發鄉村發展生態農業的內生動力。生態農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種必不可少的農業發展模式。鄉村家園需要村民自己來守護,村民必須發揮自己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逐步實現農業發展道路的轉變,通過發展生態農業,改善生態環境。生態農業的實踐理論是參考生態系統建設,是依據能量在自然食物鏈中傳遞的相互關系來具體構建,通過農業生態系統的內部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從而實現更為高效的農業生產。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有效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甚至使得農業生產成為生態環境改善工程的一部分。生態農業還可以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通過運用先進的農業科技,可以使農民在農業生產中掌握更多的信息和主動性,打造特色農業生產體系。
培養生態振興人才隊伍。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村勞動力走向城市,這是鄉村經濟不發達與快速城鎮化的必然結果。這個過程造成了農村常住人口的快速流失,產生了鄉村“空洞化”現象。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經濟社會結構將逐漸轉型,對農村生態管理人才的需求變得日益迫切。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提出生態振興協同人才發展,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夯實鄉村環境治理的人才基礎,發揮鄉村振興建設中科技人才的引領作用,推動先進環保技術運用與農業生產技術,打造生態振興專業團隊,同時提升人才下鄉的保障措施,優化鄉村醫療、教育條件等,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共同建設美麗鄉村。
重構鄉村振興的動力機制
推動生態振興,要把握好其與傳統模式的重要區別。以下三個驅動力的轉變既是生態振興展現出的新特點,也將是實現生態振興進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機制。
產業動力的轉變。傳統鄉村產業的改造升級,要調整農村地區一二三產業的比重,促進鄉村旅游服務業發展,準確把握旅游市場對鄉村旅游資源的需求,以第三產業帶動一、二產業的發展。升級傳統產業向綠色低碳產業轉型,要大力推進能源革命,因地制宜地利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代替碳基能源,實現鄉村產業的綠色轉型升級。
增長動力的轉變。構建以包容性增長為核心的新型振興模式。經濟增長不等同于區域發展,只有協調統籌各個要素,將可持續的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才能從根本上符合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將生態績效指標納入鄉村振興考核標準,體現出從單一經濟動力到全方位可持續發展動力的轉變。
思想動力的轉變。大力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扶持當地負責任企業的發展,創新發展生態工程建設、生態保護工程、國土綠化工程,如退耕還草還林工程等,按照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從根本上尋找鄉村振興的增長點,以此在惠及廣大百姓的同時,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振興。當然,這也離不開村民從心底樹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生態振興的思想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