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紅
語文教師教學不能只考慮文本內容的講解,同時也要拓展知識,帶領學生探索古文內容。這樣的方法不僅能夠拓展知識深度,同時能夠借古鑒今,提升學生的文學涵養、文學素質,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掌握傳統文化優秀的一面,引導學生更好地成長。教師平時可以開展古文誦讀的活動,帶領學生感受文化魅力,使學生順利掌握與理解傳統文化精髓,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一、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傳統文化滲透有效性
新時期背景下,課堂教學中的信息技術有了非常廣泛的應用渠道。教師隨時隨地使用互聯網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教學資源,完成傳統文化知識滲透和引導,增加學生傳統文化知識理解深度。
比如,在講解《愚公移山》的時候,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演示視頻,帶給學生濃厚的傳統文化學習環境、學習氛圍。學生在多媒體課件的觀看中了解古人的頑強意志與精神。此外,教師可以在網絡中搜集和教學有關的各種素材資源,為學生推薦和本節課教學有關的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獲取渠道,增強文化素質底蘊。
二、開展傳統文化誦讀,深化學生傳統文化情感
知識的獲取本就是不斷積累的過程,學生在語文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同樣需要不斷努力和積累。積累過程中增加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蘊,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初中語文教學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讓學生明白提高自身語文學習效果,關鍵在于不斷積累。文化底蘊以及語感能力培養是很重要的事情。教師可以用經典誦讀的方法帶領學生積累知識,形成扎實的文化涵養、文化底蘊。教師帶領學生在誦讀過程中積累傳統文化,感知傳統文化的特色、特點與魅力。在傳統文化學習中,加深語文知識理解和印象。
比如,在學習《觀滄海》這首古詩的過程中,考慮到初中階段學生古詩文能力有限,閱歷不夠豐富,如果教師直接講解將會有很多學生難以理解。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保障學生能夠理解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多次誦讀、反復誦讀。在誦讀過程中建立文本內容、文本畫面深刻理解,我國有一句老話叫做“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誦讀中漸漸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明白了這首古詩所要傳達的內涵。學生在經典誦讀、反復朗讀中加深印象。當然為了提高學生古詩文誦讀熱情,定期舉辦古詩文誦讀比賽也是很好的方法。學生可以自選喜歡的古詩文,古詩文的來源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均可。學生在教師以及其他同學面前誦讀,并由教師和其他同學投票選擇表現最好的學生。這樣的過程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熱情,了解傳統文化,豐富學生文化底蘊,同時也能培養學生表達能力,使學生形成自信心,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具有非常好的幫助。
三、合理引導分析古文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在課程知識的講解過程中有意無意地展開傳統文化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魅力。古詩文的講解需要讓學生感受到古詩文中隱藏的傳統文化內涵。隨后教師一步步引導,帶領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古詩文傳統文化,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思考,感受古文當中的情感、情緒,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理解古詩文文化,提升學生文化理解力。學生理解了以后,才能明白與掌握古詩文當中的知識點和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文化修養。
比如,在講解《陋室銘》一課的時候,教師先解釋這篇文言文當中滲透了哪些思想情感、文化知識和情懷,表達了作者的哪些人生追求和境遇。隨后引導學生自行分析,說出自己對于古詩文內容的看法與理解。此時學生表現十分積極,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問題,說出了作者的高尚情操以及思想觀點。這篇古詩文當中有非常多的文化知識。教師需要在適當的條件下補充學生的思想和理解,告訴學生這篇古詩文傳達的倫理道德、傳統文化、情感知識、價值觀念。在教師的一步步引導下,增加學生古詩文知識理解深度,提高學生的文化涵養。
四、利用課文講解傳統文化
面對新時代背景,語文新課標強調必須做好傳統文化滲透和教學。教師需要根據新課標要求調整教學思路,按照課文結構講解傳統文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傳統文化感知,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與分析傳統文化情感、內涵,牢牢掌握傳統文化的根基與靈魂。在學生明白了如何學習之后,依靠教師的引導,一同完成文本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播放古典音樂,渲染氣氛。在音樂氛圍渲染下,增強學生學習能力和文化底蘊。
比如,學習《論語十二章》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反思為什么《論語》能夠流傳到今日。隨后,教師告訴學生因為其中有許多知識、道理,能夠啟發后人養成更優秀的素質。之后,帶領學生感受《論語》內容和現實社會的關系,說一說哪些現象可以用《論語》中的句子解釋。
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更加重視傳統文化教學,發揮傳統文化的激勵性、引導性作用,使學生形成積極進取的品質。教師需要帶領學生發掘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價值觀、內涵和情感素養,感知祖國文化源遠流長的底蘊,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