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言論:公司年會上,你的同事作為優秀員工上臺領獎發表感言時,旁邊總有人會發出酸味的言論,“他能力也沒那么強,我要是稍微努力一點,做得比她更好”,“他是和領導關系好才獲獎的吧”;在打游戲時,玩游戲的人的口里面常常喊著“打啊”“回防啊”,更有甚者罵爹媽的,輸了都是隊友沒配合好。還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實,回想學生時代,每次考試你預估的成績總比實際的要高很多;看到你的上司,你是不是也經常幻想如果給你一個同樣的機會,你會做得比他更好。當我們回到現實,哪怕你特別努力,你還是不能和優秀員工做得一樣好,別說讓你當上領導,就讓你在員工中發言,你都可能會緊張到說話磕磕絆絆,做不到你的領導那樣揮灑自如;現實中,我們總會高估自己實際的能力而且還不自知,能力欠缺的人在欠考慮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為什么會產生盲目的自信心理呢?心理學家指出,這是病,得治。
“杠精”是一個網絡流行詞,指經常通過抬杠獲取快感的人、總是唱反調的人、爭辯時故意持相反意見的人。在職場中,20%的員工做了80%的工作。但奇怪的是,不干事的看不慣干事的,你做事他嘲諷,習慣用的“杠語”是:“那么多人都沒弄出來,你算老幾?”然后開始盤算怎么出你的丑,習慣性反駁你的任意觀點,顯得自己很強勢。但是,你真干出成績了,他們還要分杯羹,再杠你一句:“也就這樣啊,簡單!誰都會,只是看想弄不想弄而已。不是我給你出主意,你肯定做不好的。”就這些技術、業務都不懂,也不去學的人,但他們能在各種項目、成果、論文上落上自己的名字,他們也有了“專業能力”。這種對自己能力迷之自信的杠精,大多都在專業領域是外行。這種行為特征,就被稱為達克效應,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
為什么不懂的人反而會更自信呢?這是因為這一部分人缺少一種關鍵的“元認知”能力,在自己表現不佳的時候無法退一步思考,看清自己的真實表現、認清自己的真實不足,反而自我感覺過于良好。
鄧寧和克魯格通過對人們閱讀、駕駛、下棋或打網球等各種技能的研究發現: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12%時,卻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后來他們做了一個實驗,在實驗中,鄧寧和克魯格先讓專業的喜劇演員來為30個笑話的有趣程度做評級,作為標準答案參考。然后,讓65名大學生也為這些笑話評級,把他們的評分對比專業戲劇演員的評分,來排出名次。
此外,他們還會詢問這些學生,看他們認為自己的幽默感水平和平均水平相比如何,請他們為自己排名。
結果非常有意思:在對自己幽默感的判斷力上,大部分人對自己的評價是過高的;測試結果比平均水平略高的人,對自己的成績預測非常準確;測試中表現最優秀的人,卻認為自己僅比平均水平高一點點,他們對自我的評價偏低。相反,那些測試中最不能辨認什么是有趣的人,反而認為自己高出平均水平。所以,達克效應指出人們經常會呈現如下特點:
1.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準;
2.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認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準;
3.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
這種認知偏見的背后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自我,很少有人愿意把自己放在平均水平以下的位置上,因此我們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來滿足自己的自信心。其次是鄧寧和克魯格在他們的論文中強調的更重要的一點,即我們在一個區域內的低于平均水平的能力本身,就使我們無法判斷到我們在這項技能中的實際表現如何。我們的認知偏差是由于認知缺乏而導致的,就是沒有能力看出自己的真實水平。就好像你對表演這件事情了解很少,是很難評斷一個演員的好壞的。
達克效應的另一層內容是,越是知識豐富的人越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如果把你擁有的知識比喻成一座孤島,而大海就是你不知道的知識,我們可以稱之為無知之海,島嶼與大海的接線處就是海岸。你知道的越多,這座孤島就越大,而海岸線就會越長,無論你的島嶼怎么擴張,海岸都會跟著寬廣起來。也就是說,你了解到的東西越多,你就越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和缺失有多少。這就是蘇格拉底所說的,你只能確定你什么不知道。
波特蘭·羅素說過,整個世界的問題在于,愚者和狂徒對自己總是如此確信,而智者則滿是疑慮。顯然,這種矛盾在人類社會始終存在著。達克效應的完整因果邏輯是這樣的:越無知的人,越不知道自己無知,因此就越是想當然,也就越難以進取,結果命運就越糟。而越有知識和技能的人,就越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越容易改進,就會變得越厲害,在生活中也會過得越來越好。
高估自己,也就是過度自信,這是人類固有的毛病。過度自信除了高估自己外,還會過低地評價別人的實力。很多人傾向于對他人的優異表現不屑一顧,認為自己也一定能行。許多經濟水平一般的人經常會有仇富心理,他們會認為,有幾個錢了不起啊,他除了有錢還有什么啊。事實上,“有錢”這個特點,只是普通人能感知到的唯一區別。他們不會想,有錢人為什么會有錢,有錢人是通過自己的學識、閱歷、人脈、資源獲得的財富。還有些人,喜歡私下指責領導和同事。他們認為,如果公司把某一個重要崗位交給自己,公司便會成為世界五百強。
曾有一個包括2000位經理人的大規模調查統計,高達90%以上的經理人都認為自己誠信正直,而按照對他們下屬的調查,同意者只接近50%。在溝通努力方面,90%的經理人都認為自己做得非常出色,但他們的下屬中只有不到60%的人同意經理人的自我評價。也就是說,在下屬的眼里,這些經理人并沒有自己認為的那樣好。某些人的人生已經深陷達克效應中,很難實現認知上的躍遷。而另外一些人,生活得越來越好的趨勢是沒有止境的。
知乎上有一位題主,他在第一次考研失敗后,曾經問過一個問題,“怎樣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到高級階層?”他在知乎發布的這個問題當前有16871人關注,屬于關注度比較高的問題。
問題發布的一年后,這位題主在問題說明里寫下一段文字:這個問題是一年前提出的。如果還有朋友記得我當時的描述,那我想說一下我的近況。當時大家說得對,既然我可以為了變得更好什么都做,那么為什么我就是不愿意再考一年。后面的故事是我果然參加了第二次研究生考試,并且考進了本專業在國內最厲害的研究所。第二次考研的付出完全超越了第一次的自我感動,花了更多心力,只做學習這一件事情,每天伏案15小時。這也證明了你以為一件事已經付出到最多,殊不知玩起命來,你完全可以付出更多。就像第一年每天12小時好像已經讓我頭昏眼花,但第二年我可以含著眼淚清醒地把時間利用到15小時。我有一個朋友,本科大學很普通,考研考了三年,最后跟我同年考上了一所名校的最熱最厲害的專業。我想一年前提問時我那急功近利的樣子,大概只是因為太急躁,也太絕望。不是想證明考研可以怎樣,只是舉一個努力去做成一件事的例子。而對于我當時提的這個問題,我可能有了更踏實的答案。感謝所有回答過我的良師益友。
沒有過類似經歷的人讀到這段文字,大多看到的是一篇簡單的流水賬。而感同身受的人,不但能讀出文字以外的東西,還能看到其中的關鍵。
從努力到“感動自己”到挫敗,從挫敗到“急功近利,太急躁,太絕望”,又從人生大困惑中覺醒,從覺醒到苦其心志,從苦其心志到踏踏實實全力以赴,從全力以赴到敗中求勝的涅槃。從因果關系來講,這位題主克服了達克效應。一次次認識到了自己的無知,并且一次次鼓起勇氣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最終達成目標。
“花了更多心力,只做學習這一件事情,每天伏案15小時” “含著眼淚清醒地把時間利用到15小時”,以及這短短幾百字,都在說明突破達克效應之艱辛。
然而從人生更長遠的歷程而言,這位題主只實現了階層躍遷的一步。雖然考上了最好的研究所,但未必就真正實現了階層躍遷。因為即便是北大、清華的研究生,碌碌無為乃至生活慘淡的也比比皆是。
不僅是那些本就不屑于、不善于學習進取的人總是有著謎之自信,即便是那些身居高位或被視為社會精英的成功人士,都無法避免自己表現出這樣的認知偏差。
梭羅曾在《瓦爾登湖》中寫道:“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這就是真正的知識。”回到個人建設的角度,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轉變,本身已經是認知水平的一大飛躍,它意味著你已經跳出大多數人的思維模式,開始走上獨立思考的道路,這一飛躍能讓個人從自滿變為謙卑,從懶散轉向勤奮,從狹隘走向開放,但是要從“知道自己不知道”進階到“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比起第一階段需要更為漫長的學習、感悟與歷練,它要求已經意識到“自己不知道”的個人通過努力學習來理解那些自己不知道的領域,通過理性思考來掌握批判性思維的工具,通過開闊眼界來讓自己變得更為開放與寬容,最后通過發現與總結規律,到達“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即“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直到最后到達“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自覺階段,即“始終認為自己不知道,但其實已經屬于理解程度最高的那一群人”。
“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哪個階段在前其實有爭議,如果是把“知道自己知道”放在前面,強調的是對知識與技能的獲取過程;如果是把“不知道自己知道”放在前面,強調的是對自身認識能力的評價。
這樣的人,對事物的認知將不再僅僅停留在“求真”的檢驗真偽階段,而是在“求真”的堅實基礎上進一步達到了“求善”的追求價值階段。不過在“求善”階段中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即“善”本身的標準應該是什么,什么樣的價值才值得我們去追求呢?這恐怕是一個至今難以回答的問題,不過有一個標準我相信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那就是為了人類更加全面、平等、自由、健康、持久的發展。
就像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曾說的那樣:“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里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保持對世界的學習,就能保持對世界的敬畏,就能認識到自己的普通和不足,指導別人時也就更謹慎了。
作者單位 中國建設銀行 沈陽于洪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