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

創新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創新的本質是什么,為什么人們會一邊高喊創新一邊卻又抵制創新,為什么現代社會在很多領域出現了創新荒,到底我們該怎么引領未來的創新,這一連串的問題常使我瞠目結舌。
長期以來,我們認為人類的發明常常是源于一個個聰明人的突發奇想,我們認為企業的創新也是源于個別企業的自主創新。但《創新起源》的作者馬特·里德利先生卻顛覆了我們的想法,他通過大量的科技進步史實向我們說明,人類的發明和企業的創新都是漸進的,而且是經過許多人共同努力才做到的,無論是當年的蒸汽機,還是后來的飛機和今天的互聯網,他似乎給我們正在發燒的創新熱潑了瓢冷水,好處是讓我們更加理智地對待創新。
創新的本質是什么?首先,發明是創新的基礎,但發明并不等于創新,只有把這些發明用于人們實用的產品才叫創新,而且創新往往發端于偶然,不管青霉素還是四氟乙烯,其實都是偶然發現的。
190 多年前,英國波特蘭島的工人燒石灰,意外地把雨后沾滿了黏土的石灰石放爐子里燒,結果燒出一種叫硅酸鈣的新物質,這就是現在水泥的雛形。創新往往要靠一個團隊的努力,創新也往往靠社會上眾多技術的組合。一家企業不可能造出汽車的所有零部件,一輛汽車要靠許多企業生產的部件進行組裝。創新也需要開放的橫向聯合,今天無論是做芯片還是做液晶面板,都得靠全球擁有先進技術的企業進行聯合開發。
雖然創新那么美好,但幾乎每項創新最初都會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阻力和壓力,從古至今,無論中外,概莫能外,這常常讓人們費解。本書作者以人類當年曾禁止喝咖啡為例,道出了個中原委。人人都渴望創新,但人人又都懼怕創新,人人都能找到一個反對創新的理由。
創新真的不易,大企業往往因為眼前的既得利益而錯失良機,甚至站在創新的對立面。當年柯達公司發明了數碼相機,但柯達因貪圖膠片賺取的高額利潤,后來眼睜睜地看著別人用它的數碼技術把自己逼得活生生地破了產。
要想讓大企業創新,就必須把大企業引入競爭的賽場,只有競爭,大企業這頭大象才能跳起舞來。書中有一句話甚為經典,“創新是自由之子,是繁榮之母”。自由的環境是創新的土壤,要大膽假設,鼓勵質疑,寬容失敗。正像厲以寧老師說的,還是先有創意,后有創新,再有創業。
作者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

這不僅是一部現代管理學史,更是一部現代商業進化史。作者在書中介紹的管理創新人士既有實干家,也有思想家,這些人物與其倡導的管理創新同樣耐人尋味。這些人雖然不乏時代偏見帶來的個人缺陷,但對企業和社會的進步功不可沒。

本書采擷了德魯克畢生作品的精華,為讀者提供了理解德魯克思想的金鑰匙。正如德魯克自己寫的那樣:“書中每頁最下端空白處的‘行動指南部分是本書中非常重要的。相信讀者能從中汲取靈感,從而改善自身的行動、決策以及決策的成效。”

本書總結了28個實用技能點,深度還原領導力構建不同環節的每一個細節,幫你掌握高能團隊的底層邏輯。作者從不同維度、角度、立場,講透了領導者在帶團隊的不同環節中可能面對的不同細節問題,在提升自身領導力、運用領導力正確賦能、優化團隊執行力、建立屬于自己的團隊班子等幾個方面,為領導者提供了非常具有操作性的觀點和建議。

隨著商家將我們的閑暇時間商品化,移動設備成為促銷、品宣和分銷的重要工具,消費者也將移動設備作為瀏覽公共和私人空間的一種手段。移動設備在利用我們的碎片時間為商家創收的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控制感和連接感。這些設備不僅改變了我們使用和規劃時間的方式,還改變了我們與他人互動的方式,改變了我們對空間關系的看法。

所謂延遲滿足,是指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擁有延遲滿足能力的人,敢進窄門、愿走遠路,會瞄準長線收益目標,懂得用結果倒推法讓每一步清晰可見,能夠靜下心來做有長期價值的事。

本書提供了一個建立“智情”企業的戰略框架,幫助企業在數字化時代建立新的競爭優勢。本書完整呈現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具體操作方法,案例涵蓋金融、零售、智能制造、大文娛、生鮮電商等多個行業領域,無論讀者身處何種行業領域,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合適的行動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