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趙之謙在詩、書、畫、印等多個方面都有著卓越的成就,更是開創了篆刻邊款藝術的新篇章。趙之謙博采眾長,融合了浙派、皖派、古代金石碑文雕刻等多重技法,開創了篆刻的新形式,豐富了篆刻邊款的內容。本文將從趙之謙篆刻邊款的藝術發展、其邊款書體多樣化發展、邊款刻法的創新性、邊款內容的豐富性幾個方面來對趙之謙在篆刻邊款藝術上的成就與貢獻進行論述。
關鍵詞:趙之謙;篆刻;邊款藝術
作為被譽為“晚清四絕”之一的趙之謙,在詩、書、畫、印上都有著卓越的成就。在書法上,他起初師法顏真卿,后反其道而行,棄顏入魏,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碑體進行深入研究,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魏碑體書風,是清代碑學理論的踐行者;在繪畫上,同樣深受魏碑影響,開創了“金石畫風”,并以書、印入畫,對寫意畫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篆刻上,趙之謙更是堪稱大家。
趙之謙在篆刻藝術中博采眾長,不僅從前代各種金石作品中繼承了“印從書出”的創作方式,更是將詩文的韻律性、繪畫的空間結構感、書法的雄渾遒勁與篆刻相結合,創造出“印外求印”的新形式,從而開啟了中國晚清篆刻藝術的新篇章。
一、 趙之謙篆刻邊款藝術發展概述
趙之謙在篆刻上曾師承多家,最初學習浙派,如“理得心安”“趙之謙印”“益甫手段”都是浙派篆刻的風格。隨著藝術審美的深入,趙之謙又從浙派逐漸向皖派靠攏,對鄧石如的“以書入畫”理念進行了繼承和發展。但在此基礎上,趙之謙將浙、皖兩派進行了融合,如“巨鹿魏氏”“稼孫目予印為在丁、黃之下,此或在丁之下、黃之上”等,都是對兩派的兼采眾長。
后來,趙之謙北上,在這期間接觸到了大量的金石篆刻藝術,自戰國的錢幣到魏晉時期的碑版,品類繁雜、歷史悠久的金石作品對趙之謙的篆刻邊款創作思想產生了深深的影響,并把這些碑刻技法融入篆刻邊款作品中,形成了“印外求印”的新形式。趙之謙吸納了多方風格技法,并以自己獨特的審美旨趣開辟了篆刻邊款的新道路,對晚清之后篆刻邊款的藝術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進了近現代篆刻藝術的發展。
二、 邊款書體多樣化發展
在清代,篆刻邊款內容制式較為固化,絕大多數為楷書,僅有一小部分為隸書。同為“晚清四絕”之一的鄧石如的篆刻邊款則涵蓋了小篆、行草兩大類。而趙之謙在此基礎上,借鑒碑刻藝術,在邊款創作的過程中直接運用了魏碑的雕刻技法,使邊款作品更加雄渾磅礴,更是開創了“顏底魏面”魏體陽文的藝術風格。在引入魏碑技法的同時,趙之謙還將北碑融入了篆刻邊款,并對其加以改造。如其“金石錄十卷人家”的邊款脫胎于“北魏造像題記”。
不僅如此,趙之謙在行書、隸書邊款上也有較大的創新。其行書邊款有飛揚飄逸之感,如“由宋元刻法追秦漢篆書”的邊款作品,所篆刻文字婉轉悠長,布局精妙,筆鋒有力;而隸書邊款則飽滿大氣,如“西京十四博士今文家”的邊款作品,其字結構穩重遒勁,字體雄渾有力,與另外三面書畫作品相融合,構成一個書畫一體、極具經典的邊款作品。
趙之謙的邊款作品,書體變化多樣,涵蓋廣泛,不僅有傳統的楷書、隸書,更包含了行書、魏碑,為晚清邊款作品書體的多元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 邊款刻法創新性
唐宋時期,邊款的雕刻都是先勾畫墨稿,再沿著兩側刻去磨痕。明代何震在篆刻對首次使用單刀刻法,一刀即一筆,筆法簡潔灑脫,沿用至今。丁敬在對何震單刀刻法繼承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入了自己的風格,在篆刻時無須墨稿直接進行雕刻,其邊款作品雖然手法簡單,但頗有古樸大氣之風。
趙之謙在邊款篆刻過程中,并不拘泥于單刀、雙刀的技法,而是根據內容和邊款作品整體風格的需要靈活運用。在邊款制作過程中,不僅采用了古印制作技法中的鑄、琢、鑿,還融入了沖、切、削、披等多種手法。根據行筆的力道走向,單刀、雙刀相結合,以沖為主,以切為輔,表現出書法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之感,使其邊款作品表現出行云流水般的張力和寫意性。
趙之謙以刀為筆,在篆刻邊款中展現出書法的雄渾力道、婉轉婀娜之感。在邊款刻法上大膽創新,從碑刻、古印等篆刻技法中汲取靈感,靈活運用在邊款作品中,拓寬了邊款雕刻技法的邊界,對后世的邊款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 邊款內容豐富性
清朝以前,其邊款作品多為其擁有者的署名;自清朝以來,邊款作品突破了功能性的需求,其邊款內容豐富多樣,不單拘泥于署名,更是成了擁有者抒發審美意趣的新渠道。趙之謙的邊款作品,其內容更是無所不包,從詩文到繪畫,甚至有對邊款篆刻的感受以及制作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其邊款作品,更像是一部篆刻著作。
其中,趙之謙的邊款作品中,還包含了繪畫內容,如“餐養經年”中,為了悼念亡故的妻女,而在一面中刻有端坐在蓮花之上的佛像,陰刻、陽刻相融合,簡單幾筆就勾勒出一個惟妙惟肖的佛祖形象。同時,趙之謙的邊款作品,已經成為其表達情感的主要載體,如“ 龍泓無此安詳,完白無此精悍”“ 完白山人刻小印,亦不如是之工”“ 悲盦作此有丁鄧兩家合處”,則表達了趙之謙對于自己邊款作品的自信之情。不僅如此,他還在邊款中記述自己的創作心得,如“息心靜氣,乃得渾厚,近人能此者揚州吳熙再(載)一人而已”“ 從六國幣求漢印所謂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也”則是表達自己對篆刻的看法。
趙之謙在邊款篆刻方面的著作極少,但其絕大多數理論內容,都在其邊款作品中得以體現。趙之謙極大地豐富了邊款的內容形式,詩文、繪畫、心得、記敘全融入其中,拓寬了邊款的載體范圍。
五、 總結
趙之謙對篆刻邊款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邊款書體上引入了行草、小篆,實現了邊款書體的多樣化;在刻法上,融匯了單刀、雙刀以及魏碑的風格,使其作品更具創新性;在內容上,打破了邊款僅作為署名的局限性,引入了詩文、繪畫、隨筆、感悟等內容,使其更加豐富、靈活。趙之謙使篆刻邊款不再成為印文的附屬品,將篆刻邊款在藝術上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極大豐富了邊款的載體屬性。不僅如此,趙之謙的篆刻邊款藝術還對后世篆刻邊款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篆刻開辟了新道路。
作者簡介:劉昊天(1995—),男,內蒙古包頭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畫。
參考文獻:
〔1〕趙洲.試論趙之謙篆刻邊款的創新性[J].書法賞評,2014(02).
〔2〕高逸仙.“情”寄刀石間——君匋藝術院藏趙之謙印章淺析[J].書畫世界,2015(05).
〔3〕左家奇.標新立派 善于創新——論趙之謙篆刻創新思想與實踐[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