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軍
關鍵詞:《四庫全書》;編纂體例;檢索方法
摘 要:《四庫全書》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具有重要的版本價值和史料價值。文章對《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分類體系及其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探討了《四庫全書》的檢索方法,以期為研究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中圖分類號:G2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07-0135-03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由乾隆皇帝組織編纂的一部大型手寫本叢書。該叢書輯錄圖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部叢書,被稱為“千古巨制,文化淵藪”。《四庫全書》的編纂促進了清代乾嘉學風的形成,在我國學術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1 《四庫全書》的編纂體例
1.1 廣泛征集,嚴格審定
《四庫全書》是我國清代乾隆時期于敏中、紀昀等奉旨纂修的一部大型叢書[1]。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采納安徽學政朱筠廣搜民間遺書進行編纂的建議,向全國發布詔令:“今內府藏書,插架不為不富。然古今來著作之手,無慮數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宜及時采集,匯送京師,以彰千古同文之盛。其令直省督撫會同學政等,通飭所屬,加意購訪。”[2]為了宣揚清代文治盛世和封建禮教,清王朝開設《四庫全書》編纂館,組織學者們纂修圖書。《四庫全書》所收書籍包括敕撰本、內府本、《永樂大典》本、采進本、通行本等,其中,敕撰本包括清代皇帝的著作和清初以來根據皇帝命令編纂的書籍,內府本包括明、清兩代內廷刊印的圖書,《永樂大典》本是指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佚書,采進本主要包括各省的采進本與私家進獻本,通行本主要指當時坊市間流行的圖書。在《四庫全書》的編制過程中,敕撰本被列為“應刻書籍”,除抄入《四庫全書》外,還被另行刊刻印刷,以廣流傳;內容合格的圖書被列為“應抄書籍”。此外,對于那些“應存書籍”,編纂者一般將其放入存目;內容“違礙”的圖書或被抽毀,或被全毀。
1.2 鴻才碩學,薈萃一堂
《四庫全書》編纂人員眾多,總裁于敏中、劉統勛,副總裁彭元瑞、金簡等皆負時望;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和總校官陸費稚,以及編纂周永年、戴震、邵晉涵等人都是乾隆時期的著名學者。于敏中,江蘇金壇人,乾隆二年(1737)以一甲一名中進士,以文章為高宗所重,歷任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官至戶部尚書,又充四庫全書館、三通館正總裁;劉統勛,雍正二年(1724)進士,乾隆元年(1736)升為內閣學士,累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曾充《四庫全書》正總裁;彭元瑞,乾隆二十二年(1757)進士,官至工部尚書,以文字為高宗、仁宗所重;金簡,乾隆三十七(1772)年遷至總管內務府大臣,曾監武英殿刻書,充四庫全書館副總裁,又受命纂修《四庫薈要》;紀昀,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手定清代目錄學巨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陸錫熊,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以文學受知于乾隆,歷官翰林院侍讀,與紀昀同為《四庫全書》總纂;周永年,我國第一個公共圖書館創議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協助紀昀編纂《四庫全書》;戴震,乾隆二十七年(1762)舉人,任《四庫全書》纂修官;邵晉涵,乾隆三十六(1771)進士,任《四庫全書》纂修官,主史部。
1.3 體例嚴謹,內容豐富
《四庫全書》體例嚴謹,內容豐富,采用傳統的四部分類法,收錄哲學、史學、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重要典籍,價值重大[3]。《四庫全書》不是簡單地沿用傳統的四部分類法,而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調整和增補[4]。《四庫全書》的編纂者按照圖書的內容分類,分為經、史、子、集四部,部下分類,類下設屬,共四十四類六十六屬,其中,經部包括易類、詩類、春秋類、五經總義類等十個大類,史部包括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傳記類等十五個大類,子部包括儒家類、法家類、醫家類、術數類等十四大類,集部包括楚辭、別集、總集、詞文評、詞曲等五大類。除章回小說、戲劇著作外,以上門類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傳的各種圖書[5]。
1.4 四庫七閣,南藏北儲
四庫七閣是我國清代收藏《四庫全書》的七座藏書樓的總稱。乾隆四十六年(1781),第一部《四庫全書》纂修完畢后,編纂者又將其分抄六部,分別藏于北京故宮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沈陽故宮的文溯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鎮江的文宗閣、揚州的文匯閣及杭州的文瀾閣。遺憾的是該書修成不到百年,就遭受巨大的災難。咸豐三年(1853),文匯閣、文宗閣的圖書在太平軍的戰火中被毀壞;咸豐十一年(1861),文瀾閣的大部分圖書也在太平軍的戰火中被損,其中有8,389冊圖書被丁申、丁丙兄弟搶救、搜輯并抄補缺失的部分,得以恢復原貌,現收藏于浙江圖書館;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文源閣中的圖書也隨之一炬;1966年,文溯閣的圖書從沈陽搬遷到蘭州,現收藏于甘肅省圖書館;1948年,文淵閣《四庫全書》被國民黨運往臺灣,現收藏于臺灣故宮博物院[6];文津閣的圖書是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庫全書》,現收藏于國家圖書館。
2 《四庫全書》的檢索方法
2.1 按書名檢索
按書名檢索是指根據書名查找文獻的方法,是大多數讀者采用的檢索方法之一。筆者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查找《傳神秘要》一書,通過“傳”字的筆畫檢索出以下信息:書名為《傳神秘要》、著者為清蔣驥、類別為藝術一、冊頁為838-741。從檢索結果看,《傳神秘要》的著者為蔣驥,類別是《四部全書》子部,冊頁“838-741”即冊次和頁碼,前一個數字“838”為《傳神秘要》位于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的冊次,后一個數字“741”為《傳神秘要》的首見頁碼。
2.2 按著者檢索
按著者檢索是指根據著者的名字查找文獻的方法。筆者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查找左丘明的相關著作,通過“左”字的筆畫檢索出以下信息:左丘明、左克明、左祥和左贊。其中,著者左丘明所著的圖書信息為《春秋左傳注疏》,類別為春秋,冊頁為143-1,冊頁的前一個數字“143”為《春秋左傳注疏》位于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的冊次,后一個數字“1”為《春秋左傳注疏》的首見頁碼。
2.3 分類檢索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編排,凡是著錄的圖書,均標示出其所在全書的冊次、所在屬部的冊次、冊內的起始頁碼、書名、卷數、原書冊數、撰著者或編纂輯注者的姓名[7]。
2.4 查閱《四庫全書》常用的查字法
查閱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常用的查字法有部首查字法、音序查字法、筆畫查字法、四角號碼查字法。其中,四角號碼查字法是一種簡便的方法,具有查字快、省時間等特點。這種查字法是把漢字筆形歸為十種,每種筆形取一個數字為代號,其歌訣為:一橫二豎三點捺,叉四插五方塊六,七角八八九是小,點下帶橫變零頭。也就是說,橫筆用“1”表示,豎筆用“2”表示,點捺用“3”表示,兩筆交叉用“4”表示,三筆交叉用“5”表示,角用“7”表示,八用“8”表示,小用“9”表示,點下有一橫筆用“0”表示。每一種筆畫都以號碼代表,漢字是方塊字,每個字的四個角分別用號碼代表[8]。每個字取角的順序依次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如“端”字的四角號碼為0212、“園”字的四角號碼為6021、“冬”字的四角號碼為2730。
3 與《四庫全書》相關的文獻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百卷,清永瑢、紀昀等編纂,全書200卷,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國重要的書籍,特別是元代以前的書籍[9]。該書分經、史、子、集四大類,大類下又分小類,小類下又分子目。每大類與小類前面都有小序,子目后面有按語,簡要說明此類著作的源流及分類理由。《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清紀昀等奉敕編纂。乾隆三十九年(1774),乾隆皇帝以《四庫全書總目摘要》卷帙浩繁,不便檢查為由,命紀昀等編纂《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該書僅收選入《四庫全書》中的3400余種圖書,按照《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原次序編排,記述書名、卷數、時代、姓名等,刪節提要內容寫成簡明目錄[10]。《四庫全書大辭典》,楊家駱著,1987年中國書店出版,是查閱《四庫全書》的重要工具書[11]。該書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錄與存目之書及著者為范圍,范圍內的書名和人名各立一條。書名條著錄提要、版本及類別,人名條著錄書名、傳記及相關參考書。《四庫全書珍本初集》是指1934年至1935年陸續發行的《四庫珍本》,收書232種、1,960冊,多為宋代秘籍[12]。為了便于讀者檢索,編纂者在珍本者目錄下欄標明其集次。
此外,《四庫全書薈要》《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續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考證》《四庫提要辯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續修四庫全書總目》《續修四庫全總目提要》《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四庫全書總目辨誤》《四庫全書目錄索引》《四庫全書纂修考》《四庫全書館研究》《四庫全書薈要總目提要》《文溯閣〈四庫全書〉四種校釋研究》《四庫全書藝術典》《四庫全書答問》《纂修四庫全書檔案》《四庫全書纂修研究》等著作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是研究《四庫全書》的重要參考書。
4 結語
《四庫全書》具有重要的版本價值和文獻價值,不僅保存了大量的古籍文獻,還校正了典籍中的訛誤脫漏,對于我國的版本學、目錄學和校勘學具有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 徐潛.中國古籍巨著[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44.
[2] 四庫全書研究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97:1.
[3] 霍松林.辭賦大辭典[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333.
[4] 馮天瑜.襲常與新變:明清文化五百年[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417.
[5] 董洪杰.國學知識全知道[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225.
[6] 黃卓越,桑思奮.中國大書典[M].北京:中國書店,1994:1250.
[7] 段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檢索方法研究[J].情報探索,2012(7):23-25.
[8] 潘杰.現代漢字學基礎教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202.
[9]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第8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362.
[10] 祝鴻熹,洪湛侯.文史工具書詞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295.
[11] 趙忠文.中國歷史學大辭典[M].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1992:151.
[12] 吳楓.簡明中國古籍辭典[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246.
(編校:孫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