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步軍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規定:“體育課是學生畢業、升學考試科目。”在學生畢業、升學考試中增加體育考試內容,是促使學生自覺上好體育課,積極參加課余體育活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有效手段,其核心在于以考試這一政策促進中小學體育教育質量的發展,達到“以考促改”“以考促學”“以考促練”的目的,確保青少年健康成長,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化實施。中考體育自1998年在全國全面推行以來,在學校體育的發展過程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作為新中國第一個關于教育評價系統改革的文件[1],《總體方案》明確了新時代我國教育評價改革的任務書和路線圖,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義。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隨著時代的發展,目前我國中考體育雖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對學生體質健康的提升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但仍然存在嚴重的教考分離,其后果是學生學了12年體育,卻一樣運動技能都沒有學會,也使中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上體育課了。
一、目前中考體育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調整公布考試方案時間
體育中考是“初中畢業生升學工作方案”或“高中階段教育學校統一招生考試”的重要內容,在初升高這種選拔性考試中占有一定的分值,各市(州)分值在40分至100分不等,并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中考體育成為學校、家長及社會關注的焦點。成都市教育局2019年8月印發的《成都市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體育與健康考試實施方案》較過去的考試方案有了較大的改進和提升,但還是規定了必考項目、選考項目內容和評價辦法,同時也明確了“本方案從2019年秋季新入學的七年級起開始實施”。考試內容和評價標準提前向社會公布以體現公平公正的做法是否合理值得商榷。這會使部分初中學校的體育課只將考試內容作為教學內容。考什么、教什么,尤其在初三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將中考體育考核項目作為教學內容是否合理等問題需要解決。應要通過理念轉變與實踐探索,逐漸解決“初中體育課就是‘應試教育課、小學與初中教學內容脫節等不連貫問題”。
(二)完善考試項目
從近年各地的中考體育方案來看,考試內容和分值比例側重在體能測試上,考核項目通常為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中長跑等內容。從身體活動項目的屬性上來看,是為了檢驗學生的力量、柔韌、耐力等體能素質,但這些內容并不屬于完整的體育運動項目。體育中考對田徑、體操、球類、武術以及新興體育運動等項目的運動技能測評涉及較少。有些市州有專項運動技能的考查,但基本上也僅限于對某一個運動項目的某單個技術進行測評。如,《德陽市2021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與高中階段學校招生實施規定》中,體育考試采用“2+X1+X2”的方式,即2個必考項目+2個選考項目。將立定跳遠、1000m跑(男)/800m跑(女)作為必考項目;將引體向上(男)/1min仰臥起坐(女)、擲實心球(以下簡稱“實心球”)作為選考項目(X1,即2個項目中選擇1項);將足球運球繞標志桿(以下簡稱“足球”)、排球 1min對空墊球(以下簡稱“排球”)、籃球運球繞標志桿(以下簡稱“籃球”)作為選考項目(X2,即從3個項目中選擇1項)。考試總分值為70分,其中,必考項目共40分,每個項目20分;選考項目共30分,每個項目15分。這種方式值得提倡,但某個運動項目中某一技術的考試往往僅以時間、數量(個數或次數)、距離衡量對技術掌握的好壞,忽略了對某一運動項目運動技能全面技術的掌握和實際運用能力的考查,如果能從這一方面加以改進,相信能更客觀、真實地體現學生的技術水平,由此,也避免了考試得了高分,卻并不一定掌握該項運動技能的現象。
(三)更新考試內容
對于體育考試來說,學生能夠通過體育考核,甚至在體育中考中拿到滿分,并不代表學生已經掌握了某項體育運動。從中考體育實施的初衷,以及國家“體育藝術2+1”“體教融合”“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等政策頒布的動機上看,體育考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領會和掌握1~2項運動技能的過程中,逐漸增進自身的理論知識,增強自身的體質健康,并且通過體育運動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從現行的中考體育實施方案以及實施的過程來看,將個別運動項目中的單個運動技術設置成對該項運動的考核項目,將某些體能測試內容作為中考體育考試的全部內容等是否合理,還有待探討。如,學生雖然能夠流暢地完成“行進間運球上籃”“排球的對墻墊球”“足球的運球繞桿”,但會運球投籃動作,未必說明學生會打籃球比賽;會對墻墊排球動作,也未必說明學生掌握了發球、攔網等技術。從學校體育教育對學生的培養來說,只有教會學生掌握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錘煉其意志品質,才能使學生在離開學校后,通過某項體育運動養成終身的健康生活習慣。
(四)重視考試過程
近幾年,各地出臺的中考體育考試政策都在提高分值,且中考體育的時間基本都安排在初中三年級第2學期的4月或5月,并且把畢業和升學考試合并在一次進行。從考核形式的角度出發,“一考定終身”雖然相對公平、公正,能客觀反映學生的身體素質,但也容易造成學生和家長為了短期內達到考核標準,突擊進行身體素質強化訓練,使體育技能短期提高,這樣不但會出現周末“補體育課”,還會因為過度訓練,發生訓練事故的危險現象。然而,一旦考試結束,有的學校甚至連體育課都停了,學生也從此厭倦了體育鍛煉。因此,體育中考實行“一考定終身,一生考一次”的評價機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加重了“考”對“教”的導向作用,加深了體育教育教學中的功利性、目的性,導致學生參與體育教育的動機發生了本質變化。
二、中考體育“教考融合”的轉變思路
(一)“教考融合”的指導思想
1.中考體育應以《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為依據
《課標》明確指出“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學生將:(1)增強體能,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2)培養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表現出人際交往的能力與合作精神;(4)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責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發揚體育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這是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標和任務,當然也應該是體育學科中考考核評價的主要指導理念。考試應檢測學生是否掌握該學科所要求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或檢測掌握了解的程度,而不是以偏概全,用體能或某一單項技能代替學生全部的體育與健康的能力。如,“考什么,教什么”的學校體育課程,幾乎完全忽略了這一課程目標,體能課、單一運動技能課鋪天蓋地,席卷了大面積的學校體育課程內容。體能課中,學生僅為了“跳多遠對應多少分”完成每一次動作;而不是跳完之后,從科學的角度思考自身的技術動作,探索“跳的遠”與哪些因素有關,教師“授人以漁”的育人過程和價值沒有體現出來。
2.中考體育應以“四位一體”目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實現“四位一體”的目標,是新時代學校體育的根本任務和發展方向,中考體育理應充分體現這一最高目標。從現有的各地中考體育考核內容上看,多數還是以身體素質測試為主。因此,應繼續改革創新,使學生在體育課和體育活動中不但能增強體質,而且享受樂趣、錘煉意志、健全人格,使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了解更多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在參與團體性的體育比賽中培養團隊協作的能力,等等。
(二)中考體育“教考融合”的實施策略
《總體方案》明確提出:“建立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查機制,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作為教育教學考核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養成良好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錘煉堅強意志,培養合作精神。中小學校要客觀記錄學生日常體育參與情況和體質健康監測結果,定期向家長反饋。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形成激勵學生加強體育鍛煉的有效機制。”
1.體能與運動技能相融合
自中考體育在全國范圍推行以來,各地多采用以體能測試為主的考試內容。2014年,教育部下發《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的評價辦法》(以下簡稱《評價辦法》),其中提及要重點監測學生的身體形態、機能、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而在隨后的多個關于學校體育的文件,如《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2019年6月23日)》中明確“讓每位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在“教考融合”的大趨勢下,成都市、綿陽市、南充市等也紛紛革新了中考體育的測試內容,將體能和運動技能分別設置成必考與選考項目,在保障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有效評價的前提下,開展對學生意愿參與的體育運動項目的技能考核,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自主性,滿足學生對體育運動項目的個體化選擇,以及體育運動參與興趣的個性化發展。體能與運動技能在中考體育中的融合,充分協調了體育課程的“教”與中考體育的“考”的關系,為教考融合夯實了穩固的基礎。
2.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融合
2019年,四川省成都市發布最新版“中考體育”相關政策,其中明確規定要對學生進行綜合身體素質評價,從初一開始,每學年2分。雖然共計6分的綜合身體素質評價在中考體育全部分值中占比較少,但是這種趨勢非常可喜,堪稱破除“一考定終身”制度固化的跨越式舉措。《評價辦法》強調要“重點監測學生的身體形態、身體素質等”。以成都市的學生身體素質過程性評價為例,其可以做到監控學生初中3個年級不同時段的體質健康情況,并且學生通過參與課堂教學優化自身體質健康的情況,也能在過程性評價中有所體現。中考體育結合學生體能和運動技能的考核,能更加完整地反映出學生的身體素質與運動參與的程度,落實《課標》要求,真正實現 “教”與“考”的融合。
在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同時,還要重視評價的公平性、公正性以及權威性,建立監督機制,將評價結果及時在相應平臺(或在校門口張貼)進行公示,接受學生、教師、家長和社會的監督。同時,要更加重視考試規則的嚴謹性和科學性,考試內容要具有導向性和引領性。
3.運動能力與健康知識相融合
隨著中考體育分值的連年增高,有的地方如攀枝花市已經達到了100分,與語文、數學等學科相同分值,學生和學生家長更加重視體育項目的練習,但淡化甚至忽略了對體育知識的學習。由于體育知識不在中考體育內容之列,有些學生甚至不了解體育項目的項目特征,如,難以區分“跳遠”與“立定跳遠”,更不要談其他體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了。故此,中考體育不僅要考慮學生運動能力的培養,還應引導學生學習、掌握體育健康知識。
4.充分體現“體教融合”
《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體發〔2020〕1號)指出:“研究制定有體育特長學生的評價、升學保障等政策,探索靈活學籍等制度,采取綜合措施為有體育特長學生創造發展空間,為愿意成為專業運動員的學生提供升學通道,解除后顧之憂。”由此,應該考慮中考體育與體育特長生培養相結合,將競技體育成績合理轉化為中考體育成績。這既符合“體教融合”的政策,也符合“讓每名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的政策,又符合學生身體發展、興趣培養、運動能力提升的實際,也適合學校體育特色的發展需要,有利于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更能減輕體育特長生的負擔,使其能專心練習特長項目。如,南充市教育和體育局2020年12月15日印發的《南充市教育和體育局關于調整完善初中學業水平考試體育考試辦法的通知》明確指出:在初中階段參加由政府或者教育體育行政部門主辦的市級以上個人單項或者集體項目比賽,獲得省級以上個人單項或者集體項目前八名(以秩序冊和成績證書為準)、獲得市級個人單項或者集體項目前四名(以秩序冊和成績證書為準)的學生,體育考試可予免考,以滿分70 分計入總分。
5.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融合
在以往中考體育測試中,均是以量化的指標作為考核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標準,而僅用量化指標難以有效檢驗出學生是否掌握某項運動技能。如,學生掌握了行進間運球投籃動作,但在全過程的籃球運動中,學生卻不知如何將運動技術運用于比賽中。諸如此類情況,反映出單靠定量考核較難做到評價學生體育運動能力的效果。為此,今后中考體育改革應向學生“應知應會”方面探索對學生運動技能掌握情況的定性評價方案,結合定量考核,實現全方位考評學生體育能力的目標。如,利用大數據平臺,研究電子影像信息化設備,引入運動技能考試中,將規范的技術動作輸入程序,學生在完成技術考試時通過掃描動作路線和完成幅度來進行相似度比較,從而進行科學評分,減少人為評分的主觀性和因為考官水平而導致的差異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專家解讀《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用好教育改革的指揮棒 [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10/t20201020_495729.htm.2020-10-20.
[本文系2020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資助金項目重點課題“四川省體育中考改革研究”(課題編號:SCJG20A01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