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仕昂 趙辰



學校以《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的“學練三個一”為依據,圍繞“教會”“勤練”“常賽”開展各項學校體育工作。以“扎實練、別樣評”作為陽光操場實踐策略,結合課程內容創設多種大課間體育活動方法,以達到“勤練”的目的;通過全員運動會的“以賽促評”,為學生提供“展示舞臺”,著力讓每一名學生成為身心健康的陽光少年。
一、以練促學提升成效
大課間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是鞏固課堂所學、促進技能提升的有效方式,也是促進學生間交流、增強學生自信、展示自我的活動。
(一)陽光課間巧安排,精準合理效果好
1.時間管理。從列隊進場到分散退場,所有環節通過時間計算精確到分,保障活動質量(表1)。為了避免最先進場班級比最晚進場班級跑操時間多1/3的現象,學校采取各年級按照周次輪流列隊進場的形式,盡量保證全校班級跑操時間一致。
2.場地劃分。為了保障跑操過程的流暢性,通過分年級形式進行跑操(圖1-1),以減少隊伍調動。同時,整合跑操和專項練習的場地,讓學生在跑操結束后能直接開展專項練習,節約時間,以此保障活動有序開展。
3.器材保障。結合大課間活動內容,配置便于學生領取、適宜學生練習的體育器材(見圖1-2)。如,在球類活動中,每班配置1輛球車(見圖1-3)并裝有48個球,便于籃球等器材的領取和擺放。在田徑類活動中,每班配置1~2個長100cm、寬63cm、高53cm的籮筐,裝有標志樁、長繩、流星球等器材,便于器材的搬運和收納。
4.崗位安排。學校設置了許多崗位,分別安排不同的學生擔任。有專門負責整隊的小領隊,有專門負責收發器材的器材管理員,還有負責巡回指導的“小教練”等。這樣既實現了全員參與,又讓每一名學生在鍛煉中,增強責任意識和主人翁意識,體驗人與人相互間的尊重和理解。
(二)結合課程設主題,循序漸進抓實效
1.合理設置活動內容。大課間活動分為集體跑操、專項練習(圖1-4~圖1-6、表2)和舞蹈放松三大板塊。以班級為單位的跑操,能夠達到熱身的效果,使學生身體機能盡快進入運動狀態,避免運動損傷。在專項練習階段(圖1-7),設置球類、田徑類、體操類、民族特色類等體育活動項目,難度適中,普及性強,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跑操活動和專項練習保證了學生練習的運動強度,達到了鍛煉的效果。舞蹈放松環節加入帶有律動的音樂,結合靜力性拉伸的動作,讓身體變得更加輕松自如,從而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
2.內容設置,主題鮮明。大課間活動以月為單位設立活動主題,每學期不超過4個內容。為了保障學校體育器材、場地能正常運行,每月項目分布不得超過2個年級同時開展同一內容。同時,結合該時間段的課堂教學內容,盡量做到學練同步。圍繞每月主題,每周練習內容也不同。從橫向來看,以一年級“籃球月”為例(表3),第1~3周的內容循序漸進,第4周的內容是前3周基礎動作的組合。從縱向來看,雖然同樣是籃球主題,但不同年級的練習難易程度呈螺旋式上升趨勢。
從表3中可以看出,內容安排根據學生的學練情況進行升級,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由單一到組合、由單人到多人進行練習。專項練習內容的設置解決了體育課練習時間不足的問題,讓學生在鍛煉和競爭中樹立目標、增強自信,培養了學生的鍛煉習慣,提高了學生的健康意識。
3.師生參與,營造氛圍。師生共同參與為學生在大課間提供了“練動作”“強體魄”“增自信”的保障,也是提升學生參與興趣的較好方法。在學期初,對全體教師進行培訓,鼓勵所有教師和學生一起鍛煉,并且給予學生指導,引導學生正確、合理、積極地參與到大課間活動中,提高練習效果。
二、以賽促評提升素養
學校通過“日日評——家庭體育作業”“月月評——大課間技能達標賽”“學期評——全員運動會”3種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多元評價。既能有效檢驗學生綜合運動能力水平,又能提高學生對健康行為的認識,還能培養學生的體育品德。
(一)自主報名,規定自選相結合
全員運動會通過App線上報名,在App應用界面中選擇拓展課程,由體育教師將全員運動會參賽項目按照年級、性別和人數等設置報名要求。設置成功后,學生通過家長協助登錄App,結合自己擅長或感興趣的運動項目自主選擇競賽項目。這種線上報名的方式帶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每人可報名2~5個項目,既有規定內容,又有自主選擇內容,充分給予學生自主選擇權。
(二)項目設置,注重團隊合作
全員運動會的項目設置對應體育課程內容而設置,圍繞“重合作輕分工,重團隊成績輕個人名次,重趣味輕競技”的特點展開,以團隊開展的項目為首選。以2020年秋季全員運動會為例(表4),5個系列項目的難度逐級上升,各年級分別對應不同的任務和指標。學校在適當調劑各項目報名人數的情況下,按照各班各組(個人)編排比賽順序,以各組(個人)成績的均值或均時進行排名。如,并腳跳短繩項目,一年級(1)班報名10人,一年級(2)班報名15人,最終成績以每名學生成績的平均數作為各班成績,以名次賦分。再如,“飛奔的大腳”項目,二年級(1)班報名12人,共分4組,二年級(2)班報名9人,共分3組,每班各取平均用時進行排名。但拔河項目除外,其由學校統一調劑各班男女生人數,在確保人數相同的基礎上進行比賽(圖2)。
(三)多樣分組,打破社交壁壘
學校改變以往僅僅以班級為單位在年級內進行平行對比的模式,創新性地嘗試采用了“縱向分組”的方式,打破了年級、班級和性別之間的壁壘,增進了學生在不同年齡和性別間的交流,讓學生因為體育緊緊凝聚在一起(表5)。
各班級組隊成功之后,分年級安排了前期工作,如一年級畫隊旗、二年級取口號、三年級取隊名,四年級創編項目,五年級設計理念。團隊建設幫助學生在真正意義上參與到全員運動會中。
(四)多元評價維度,達成育人目標
主題式全員運動會除了注重技能評價之外,更注重“以體育人”的評價。全員運動會設置了“單項獎”“團體獎”“道德風尚獎”3個獎項,根據“有教養、敢擔當”的育人目標,將“敬畏規則、團結協作、規范行為、能力發展”作為主題式全員運動會的評價目標,落實體育綜合素養的培養。
1.評價標準,落實體育素養。從學生的體育素養出發,進行多方面綜合性評價,讓學生既關注自身的運動技能水平,又注重規則意識、團結協作、規范行為等方面的培養,從而達到以體“育”人的目的(表6)。
2.評價方法,注重全面公正。為了保證評價的全面性和公平性,全員運動會由行政團、家長團以及班級團組成。行政團通過發放教養貼紙的方式,對學生的規范行為、規則意識進行評價;家長團則根據學生在比賽中的表現,從比賽規則、比賽成績對學生進行評價;在全員運動會結束前,班級團還對除了自己班級以外的其他班級進行“道德風尚獎”的評價(圖3)。3個評價主體關注的評價點是不同的,每個評價主體占比分數不同:行政團占比20%;班級團占比20%;家長團占比60%。獲得分數最多的班級被評選為“道德風尚班”。
學校在實施過程中,也發現了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在大課間集體跑操環節,始終有少部分班級因為距離操場較遠,而導致練習時間減少;在團隊練習中,始終有少部分學生因為等待,而練習次數不足達不到練習密度等。這鞭策著全校努力地探索更為有效的“陽光操場”實施策略,進一步提高實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