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



《“繩”動校園》是貫穿筆者學校體育課堂教學、體育社團、體育節跳繩競賽、陽光大課間、學校特色運動會的一個多位一體的校本課程,它讓整個校園充滿了活力,豐富了“一校多品”,充分體現了以“體”育人的價值,助力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一、合理組織,形式多樣
作為《“繩”動校園》校本課程實施的重要載體,學校全員參與的跳繩特色大課間活動,包括規定套路、單人花樣跳、雙人花樣跳、多人跳長繩和整理放松走共5個版塊內容。同時,根據每個版塊的不同內容,相應地融入音樂、舞蹈等元素,培養學生韻律感,增強學生自主管理能力,享受運動樂趣。
1.依次上下樓,整齊出入場,有序省時
活動安排在上午第2節課后,總時長為30min,采用音樂控制時間的方式進行入場和練習。按照先樓下、后樓上,先出口、后中間的順序,依次將隊伍帶出教學樓,即一樓靠近兩端出口的班級先帶隊出教學樓,一樓中間的幾個班級再跟出,二樓、三樓、四樓的班級依次跟進。先帶出的班級走向距離教學樓最遠的位置,四樓最后走出來的班級距離教學樓最近,這樣帶隊出教學樓時,相互不影響,并且到達的時間基本一致。在大課間結束后,帶隊回教學樓的順序相反,即四樓班級先帶回。這樣既有序,又省時(圖1-1、圖1-2)。
2.單人到多人,快慢相結合,有趣分層
版塊1:規定套路跳繩。
各班到指定位置后,跟隨音樂的節奏,跑步帶入場地并以前后1m的距離散開。首先,全體學生做強度不大的全國跳繩大眾等級一級的規定動作。雖然動作變化多,但是簡單易掌握,結束這套動作后基本達到了熱身的效果(圖1-3、圖1-4)。
版塊2:單人花樣跳繩。
先進行1min單人速度跳,內容主要與每月開展的“跳繩星級達標測試”相結合,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跳繩速度。再跟隨音樂的節奏做踏步韻律操,起到調節緩沖作用,幫助學生調整呼吸。然后做3min單人跳繩,節奏歡快的音樂能幫助學生分散注意力,此練習除了增強學生心肺耐力之外,也培養了學生吃苦耐勞、持之以恒的優良品質。最后,進行拉伸放松活動,選用舒緩的音樂引導學生調整呼吸,放松恢復至身體正常狀態(圖1-5、圖1-6)。
版塊3:雙人花樣跳繩。
該模塊進行分級、分層次練習,按照難度的不同,七年級采用雙人同向同步跳,八年級進行雙人交替跳,九年級進行雙人車輪跳(圖1-7、圖1-8)。通過練習難度逐漸提升,使學生在挑戰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培養不斷挑戰自我的精神品質。
版塊4:多人合作跳長繩。
按照難度逐漸加大的原則,該板塊采用分層次的方式安排練習內容,即:七年級進行多人繞“8”字跳長繩(圖1-9),八年級進行多人同步跳長繩(圖1-10),九年級進行難度最大的跳交互繩(圖1-11)。
版塊5:整理放松活動。
多人跳繩結束后,跟隨音樂集合至場地兩端,各班2路縱隊整齊帶入教室,距離教室近的班級先進入教學樓,后面的班級依次遞增折返走的數量,最終依次帶入教室(圖1-12、圖1-13)。
二、全員參與,以賽代評
全校師生每人一繩共同參與的跳繩特色大課間活動,能拉近師生距離,同時也能充分發揮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達到全員參與的目的。學校以各種校園跳繩比賽的成績作為評價學生跳繩和班級大課間質量的指標。這些跳繩比賽的內容是將“繩”動校園大課間系列內容逐個拆分成單個比賽項目,不同排列組合后形成的校園跳繩比賽體系,包括跳繩特色運動會、校園跳繩吉尼斯挑戰賽、跳繩星級達標測試。比賽成績特別突出的學生還將有機會進入學校跳繩隊,代表學校參加區、市級及更高級別的跳繩比賽。以賽代評的方式激發和保持了學生參與“繩”動校園大課間的興趣,有效提升了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進取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充分發揮了校園體育的育人功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跳繩特色運動會
每年下半年學校舉行跳繩特色運動會,運動會按照個人和集體項目進行比賽,包括30s單搖、30s交叉跳、30s雙搖等20個單人和雙人項目,集體項目包括班級全員參加的規定套路比賽、10人同步跳繩比賽、繞“8”字跳繩比賽等,項目的設置保障每一名學生都有展示和獲獎的機會(圖2-1、圖2-2)。
2.跳繩吉尼斯挑戰賽
每學期學校都會舉行跳繩吉尼斯挑戰賽,設置10個項目,包括單人、雙人和多人項目,以上一期紀錄保持者為擂主,學生自主報名參加挑戰,挑戰成功者獲得校園吉尼斯榮譽證書(圖2-3、圖2-4)。
3.跳繩星級達標測試
每月舉行跳繩星級達標測試,內容為1min單搖跳繩,學校制訂了具體星級標準,由低到高分別是一顆星到五顆星,該標準包括2個方面:1min跳繩數量對應的星級;學生與自己上個月的成績對比,進步一定數量也可獲得相應的星級,每月成績都及時在公布欄中張貼(圖2-5、圖2-6)。學生為了不斷提高星級,都會利用大課間時間認真練習,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參與大課間的積極性,又使原來“無人管理”的大課間轉變為現在井然有序、自覺高效的狀態。
三、組織保障,特色凸顯
學校成立了以分管領導為組長的領導小組,擬定了“繩”動校園校本化課程實施的組織保障,確保該項目開展的進程和效果,做到規劃落地,特色凸顯。
1.制度常態化
為保障大課間安全順利進行,學校成立了大課間活動組織機構和安全活動小組,明確目標、落實責任,增強大課間活動的組織保障。安全小組要對學生大課間活動的全過程及學生上下樓梯、器材器具使用等全方位實行安全監管,做到安全無死角。
2.全程自動化
整個大課間,從學生進場到退場全程都用音樂控制,引導學生完成各種練習,不需要體育教師下達口令。這樣體育教師就可以利用大課間時間對特色社團進行針對性指導。
3.評價比賽化
以賽促練、以賽代評,通過開展多種與大課間內容相關的跳繩比賽,督促學生認真參與大課間活動,提升大課間的實效性。
4.形式多樣化
“繩”動校園大課間的練習形式主要由單人、雙人、多人以及原地動作和移動中進行的動作組成,形式多樣,變化新穎,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為避免練習的枯燥和單一,大課間跳繩在音樂和動作的變化上采用多種形式穿插進行的方式,保證形式的多樣化,使學生感受到跳繩的樂趣。
5.動作競賽化
在動作的創編上,將競賽類的跳繩單人項目和規定套路動作穿插其中,學生進行1min快跳時,使用規范的比賽口令和音樂,具有挑戰性和激勵性,能有效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6.強度合理化
為有效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人體機能適應性變化規律等,合理安排內容,保障學生健康發展;充分考慮運動強度與練習密度設計的合理化,30min的大課間,在熟練動作之后,學生平均心率約為130次/min,練習密度約為75%,有效發展了學生的體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