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義
2021年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深刻指出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體現了宏闊的歷史眼光和深邃的歷史思維,彰顯了堅定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鮮明的理論性、實踐性和指導性,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高度重視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中華大地上用勤勞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靈魂,是文明傳承的根脈,是道德滋養的瑰寶,是奮進力量的源泉,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和世界文明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我們必須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充分發揮山東優秀傳統文化豐厚的優勢,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其時代價值,切實將其轉化為人民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結合新的時代條件進行創新性發展,切實轉化為堅定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五千多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涵著先進的哲學思想、博大的人文精神、積極的教化思想、崇高的價值理念、豐富的道德規范等,無不彰顯著人類文明的智慧,賦予我們文化自信最根本的底氣。我們要在健全中國文化基因的理念體系中創新發展,深入研究闡發中華文化特質,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綻放時代光彩,厚植文化自信底蘊;在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完善社會治理的促進作用中創新發展,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凝結的智慧融入社會實踐,增強文化自信的時代力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創新發展,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共通性、相融性,深刻闡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真理性,充分揭示其理論品格和學術價值,更加堅定挺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脊梁。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結合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行創新性發展,切實轉化為強大的奮進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等,都成為中華民族砥礪奮進的精神標識。我們要傳承發展蘊涵其中的“自強”精神,激發中國人民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昂揚斗志,振奮拼搏進取的“精氣神”,鍥而不舍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傳承發展蘊涵其中的“擔當”精神,涵養家國情懷,牢記“國之大者”,厚植嚴以修身的實干作風,揚起干事創業的“主旋律”,努力為中華民族“強起來”作出貢獻;傳承發展蘊涵其中的“團結”精神,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匯聚起同心同德、共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發展觀念,結合現代化建設實踐進行創新性發展,切實轉化為堅實的物質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厚植著中華民族、中國人民充滿理性和智慧的發展觀點、治國方略。“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民為邦本”“休養生息”等等,都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發展為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理念,體現了中國古代不同社會的治國理念和實踐追求。我們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涵的先進價值追求融入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生動實踐。要大力弘揚“為民”價值追求,毫不動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堅持傳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深刻把握“天行有常”“應之以治”的科學內涵,堅持高質量發展導向,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變革創新特質,結合破解新的時代課題進行創新性發展,切實轉化為生動的創新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崇尚變革創新的基因,“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變則通、通則久”等思想歷久彌新,秦國商鞅變法、齊國管仲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成為歷史佳話。創新是最好的傳承。我們要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的創新品質,培厚中華民族勇于變革的文化傳統,努力讓變革創新成為一種文化自覺、行動自覺;傳承發展中國歷史上思想解放運動的時代價值,立足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實踐,持續推動思想解放、觀念變革,引導人們突破觀念禁錮、勇闖新路;聚焦適應新形勢、破解新矛盾、解決新問題,特別是當前圍繞落實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推動人們大膽闖、大膽試,以改革開放再領風氣之先,推動發展走在時代前列。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傳統美德,結合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創新性發展,切實轉化為良好的文明風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仁義禮智信”“講信修睦”“敬業樂群”“誠實守信”“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等,都閃耀著中華文化的道德光輝,成為中華文化的底色和精髓。我們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傳統美德的時代風采,使其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融入生產生活,培育崇德向善的新時代文明新風尚;要運用各種形式、傳播手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讓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開放包容品格,結合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進行創新性發展,切實轉化為開放合作的豐碩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來崇尚“美美與共”“親仁善鄰”“和衷共濟”等理念,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文明,始終在開放包容中歷久彌新。當今世界文明的發展,更加呼喚不同文明間的開放交流。我們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積極推動不同文明的平等對話,推動不同文明多樣發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兼收并蓄”的理念,在互學互鑒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走出去,積極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推動文明交融發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協和萬邦”的理念,積極推動教育、科學、文化、體育、旅游、考古等各領域人文合作,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我們要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結合新的時代條件,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文史哲》作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確保正確的辦刊方向,不斷提高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始終堅持高質量辦刊,努力成為國內國際一流的重要學術交流平臺、引領學術潮流的大刊名刊;始終堅持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團結凝聚大家名家,扶持培養青年才俊,把刊物打造成學術高地、學者之家;始終堅持開放辦刊、包容創新,拓展辦刊視野,加強國際學術交流,讓世界了解“理論中的中國”“學術中的中國”,努力打造展現文化思想價值的重要窗口、全球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