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人類文明的中國模式何以可能

2021-09-05 16:38:52顏炳罡
文史哲 2021年4期
關鍵詞:鄉村建設

顏炳罡

摘 要: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與實踐,既是其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又是他對人類文明之中國模式、中國方案的主觀構想。他一再斷言:中國現代化不能走西方現代化的道路,也不能復制西方文明的模式,只有認取自家的根本精神即儒家的精神,結合西洋文化的優點,走出自己的路。這個路就是以農業現代化引發工業現代化,以鄉村情誼文明滋潤都市文明,再建中國社會“新禮俗”的路。他力圖以鄉村的現代化撬動整個中國的現代化,以“改良”為手段實現中國整體社會結構調整的“革命”之目標。以鄉土喚回“儒魂”的努力雖然失敗了,但它對于我們認識人類文明發展模式的多樣性,堅定走中國獨特的現代化道路,樹立民族文化自信乃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都具有重要啟發意義與參考價值。

關鍵詞:民族自救;鄉村建設;新禮俗;文明模式;鄉村振興

DOI:10.16346/j.cnki.37-1101/c.2021.04.13

20世紀20年代后期,面對“農村經濟破產”“農村崩潰”的客觀現實,在“鄉村建設”“復興農村”的旗幟下,不同出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傾向的中國知識精英、政府官員、社會賢達、地方實力派人士,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鄉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實施鄉村改造計劃,一時間形成了席卷大半個中國的鄉村改造、鄉村自治的景象。其中典型如黃炎培中華職業教育學社在江蘇昆山設立的鄉村改進試驗區、陶行知在蘇州創辦的曉莊鄉村師范學校、趙叔愚創辦的無錫教育學院、晏陽初主持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在河北定縣設立的鄉村平民教育實驗區、盧作孚重慶北碚實驗區、彭禹庭在河南從事的鄉村建設活動,以及社會名流如王鴻一、梁仲華、沈定一等紛紛走向鄉村這一廣闊的社會舞臺。然而,在20世紀所有鄉村建設運動中,理論體系最為系統、組織最為完備、規模最大、影響力最為持久者,當屬梁漱溟在山東從事的鄉村建設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說,梁漱溟已經成為“鄉建派”的代名詞。深入挖掘與闡釋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的文化意義,分析其利弊得失,對于我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樹立文化自信,不無裨益。

一、以鄉村的現代化撬動整個中國的現代化

梁漱溟自稱不是學問中人,而是問題中人。在他心目中最大、最迫切的問題就是“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的問題。他為這一問題而思考,因思考而行動,而行動的落實體現為鄉村建設運動。他說:“我的生命就寄于責任一念。處處皆有責任,而我總是把最大的問題擺在心上。所謂最大的問題即所謂中國問題。”“久而久之,我所關心,旁人往往不如我關心;我所能做的,旁人往往不如我能做;好像責任集中于我一身。既有‘四顧無人之慨,不免有‘舍我其誰之感。像這樣數千年悠久歷史之下,像這樣數萬萬廣大人群之中,而‘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這句話,只有我一個人最親切。”梁漱溟:《寄表甥》,《梁漱溟全集》第8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43-344頁。梁先生作為20世紀現代新儒家的開山,面對歐風美雨的高歌猛進和中國文化的全面退敗,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為風暴眼中的孔子爭公道,為中國文化抱不平,其狂者胸襟與勇者擔當坦露無遺。他指出中國與西方的差別不是同一條道路上的進化快慢的差別,而是根本精神的差別、根本路向的差別。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走的根本不是一條道,因而自光緒年間以來,中國人拋喪自家“祖宗高尚偉大精神,跟著人家跑,而不復知恥”。“所謂邯鄲學步,并失故步,匍匐而歸,真為善譬。”梁漱溟;《中國民族之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梁漱溟全集》第5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09-110頁。這些做法,只能將中國的問題愈弄愈糟,最后禍害釀成,讓社會大眾陷入其中。他正告人們:中華民族必須覺悟,而且是最后覺悟,覺悟到西洋的路走不通,蘇俄發現的路也走不通,必須走出自己的路。他說:

一,我們政治上的第一個不通的路——歐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

二,我們政治上的第二個不通的路——俄國共產黨發明的路;

三,我們經濟上的第一個不通的路——歐洲近代資本主義的路;

四,我們經濟上的第二個不通的路——俄國共產黨要走的路。梁漱溟:《中國民族之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111頁。

誠然,這種理論既是針對醉心西化的自由主義者而言,也是有感于20年代到30年代共產主義思潮興起而發。他拒斥西方向中國推銷的一切救國方法、建國方案,目的是要求國人反身向己,認取自家的根本精神。因為“全盤西化”確然讓國人(學德國好呢?還是學美國抑或學英國好呢?)無所適從,而王明等人教條式的硬搬俄國道路的做法同樣有損于中國革命進程,由此他提出了中國問題的解決要認取自家根本精神的“中國方案”:

嗚呼!數十年間,顛倒迷擾的可憐,亦可憐極矣!時至今日,其可以知返矣!一民族真生命之所寄,寄于其根本精神,拋開了自家根本精神,便斷送了自家前途。……如再不趕緊回頭,認取自家精神,尋取自家的路走,則真不知顛倒擾亂到何時為止矣!梁漱溟:《中國民族之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109-110頁。

“認取自家精神,尋取自家的路走”,這是梁漱溟向世人發出的最強音。正如景海峰所言:“梁漱溟覺悟到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教育方式以及都市化道路都是不適合中國的,都解決不了中國的社會政治問題,都沒法使中國擺脫面臨的困境。”景海峰等著:《梁漱溟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第88頁。由于中西民族生存方式不同,背后支撐這種生活方式的根本精神迥異,因而中國問題的解決之道只能認取自家精神,尋找到解決自己問題的新路徑,這個新路徑就是“鄉治”或稱“中國鄉村建設運動”。梁認為鄉村建設可以解決中國政治、經濟、教育等種種問題,真正將中國帶入現代化。

鄉村建設又稱鄉治、村治,是20世紀20年代后期一股非常強勁的社會思潮,不同知識背景,不同政治取向的社會精英都將目光投射到鄉村,置身于鄉村教育、鄉村改造、鄉村建設。梁漱溟在山東的鄉村建設不同于晏陽初在河北定縣的平民教育運動,晏氏的鄉村運動旨在根治鄉民的貧、愚、弱、私,其鄉村運動說到底是平民識字運動;也不同于黃炎培的“鄉村改進”計劃,與四川北碚盧作孚兄弟的鄉村實驗區也不盡相同。誠如梁漱溟所說:“一切努力于鄉村改進事業,或解決農民問題的,都可寬泛渾括地稱之曰‘鄉村運動,或‘農民運動;-類如鄉村自治運動、鄉村教育運動、鄉村自衛運動、農業改良運動、農民合作運動、農佃減租運動等皆是。我們的‘鄉治或‘村治主張,則是有特殊意義和整個建國計劃的一種鄉村運動。”梁漱溟:《各地鄉村運動匯志弁言》,《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30頁。梁漱溟的鄉治或村治不僅僅是為了改造中國的鄉村,而且是改造、建設中國的整體方案,是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的探索;鄉村只是梁氏的著力點、切入點,不是問題的全部,他的目的是通過鄉村的現代化推動整個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梁先生認為他所從事的鄉村建設不是解決中國枝節之問題,也不僅僅是為了解決鄉村問題,而是“整個建國計劃”設計下的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運動。在他看來,中國文化一向不重視團體,中國人缺乏組織性生活,因而,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說到底是社會結構整體調整與組織建設,落實下來就是“新禮俗”建設。他認為,新禮俗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逐步生長、慢慢展開的過程:“從萌芽而生長,從端倪而開展。其萌芽端倪在鄉村,從鄉村慢慢開展成一個大的社會。”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梁漱溟全集》第2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37頁。可見,在梁先生看來,鄉村建設是其新社會組織萌芽之始,是中國新社會組織的端倪,是中國現代化的萌芽,由此萌芽、由此端倪,中國的生產技術、經營方法、經濟關系漸漸開始進步,才能有一新的社會組織的開展。為什么是從鄉村而不是都市開始呢?在他看來,“只有鄉村安定,乃可以安輯流亡;只有鄉村產業興起,可以廣收過剩的勞力;只有農產增加,可以增進國富;只有鄉村自治當真樹立,中國政治才算有基礎;只有鄉村一般的文化能提高,才算中國社會有進步。總之,只有鄉村有辦法,中國才算有辦法,無論在政治上、經濟上、教育上都是如此”梁漱溟:《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設立旨趣及辦法概要》,《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225頁。原來鄉村是中國的根本,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誠然,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鄉村,沒有鄉村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無從談起,而由鄉村的現代化,引發都市的現代化,推動整個中國向現代化邁進,這是從改良主義角度設計的另一類型的“農村包圍城市”的現代化之路。這條道路既是基于梁漱溟對老中國的認識,也是他對如何“建設新中國”這一問題認真思考與探索的結果。

二、以“改良”為手段,以達中國社會結構根本調整之“革命”目標

在中國近代史上,“改良”與“革命”只是改造中國的方式不同、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手段不同而己,就終極目標而言,二者并沒有本質的差異。中國現代史之文化保守主義,包括東方文化派、學衡派、新儒家乃至一切鄉村建設、鄉村自救、鄉村自治、鄉村教育等運動,都是政治上的改良主義運動。梁漱溟是中國現代化史上公認的“文化保守主義者”,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艾愷稱其為中國“最后的儒家”,因而他在山東所從事之鄉村建設運動同樣是改良主義的運動,但梁本人常常自詡為“革命”。梁先生的鄉村建設運動是革命,還是改良?這里有必要加以辨析。

“‘中國問題根本不是對誰革命,而是文化改造,民族自救;很像是一個改良派。但處處又表露革命的口吻,頗若自相矛盾。現在我肯定地說,中國問題之解決方式,應當屬于‘革命。”梁漱溟:《中國問題之解決》,《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219頁。梁漱溟一方面認為,中國沒有革命的對象,因而革命無從談起,從“文化改造,民族自救”意義上講,自嘲為改良派;另一方面又說,中國問題的解決方式,應當屬于革命。梁漱溟是否自相矛盾呢?

“革命”一詞的原意是改變上天之命令,如“湯武革命”,夏桀自認為是天子,其權源來自上天之命,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改變的,由是就可以任意而為。而商湯作為夏桀的下屬,起而用武力推翻其暴政,代夏立商,成為天子,這是商湯革夏桀之命。商紂王不汲取夏桀失敗的教訓,同樣自認權力源自上天之命,有“天”為他作保證,就可以肆意而為。周武王作為商紂王的下屬,與商湯一樣用武力方式起而推翻商紂王,這是武王革紂王之命。“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周易·革卦·彖傳》)這句話是說,如果革命是合理的、恰當的,就不會有禍患。正像大自然的不斷變化,才成就了春夏秋冬四時交替,商湯與周武王的革命是合理的、恰當的,上順天時,下合人心,因而給天下帶來的是吉祥,而不是災禍。從“革命”一詞的源頭處說,它有兩個特點:一是自下而上,二是暴力活動。

改良,本義是指事物在原有基礎上被改變得更好一些,它是比革命更廣泛、更普遍的范疇,如種子改良、土壤改良、食材改良等等。近代以來,人們將其運用于政治領域,有了“改良主義”或“社會改良運動”之說,逐步轉化為與革命對立的術語。列寧曾對“改良主義”下過一個經典性定義:“改良主義就是要人們只局限于為一些不要求鏟除舊有統治階級的主要基礎的變更,即一種同保存這些基礎相容的變更進行鼓勵。”《列寧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87頁。在中國,康有為、梁啟超發動的是自上而下的社會變革,人們習慣稱他們為改良派,而孫中山、黃興等所發動的是自下而上的社會變革,人們習慣稱他們為革命派。

革命與改良之異,革命是自下而上,改良是自上而下;革命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行動,改良是溫和、漸進的;革命是來自體制外的力量,打碎舊體制再建新秩序,改良是體制內部的自我調整。近代中國,革命和改良的目標往往是一致的,都是要改變中國社會的秩序與社會結構,只是改變這一結構與秩序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梁漱溟認為他從事的解決中國問題的方式應當屬于“革命”,實質上是對革命方式的誤讀。就解決中國問題的方式言,梁氏方案屬于改良,而不是革命。改良,他為什么又說屬于“革命”呢?原來梁對革命還有自己的獨特理解,他認為“革命是秩序的改造”梁漱溟:《中國問題之解決》,《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219頁。:

革命是說一社會秩序的推翻與改建。社會秩序包含法律、制度、禮俗、習慣而言。一種秩序,即一套社會法制禮俗;而其社會之如何組織、如何結構,也即安排規定于其中。所以革命就是否定一種秩序,而要求建立新秩序,其結果也就是社會結構的一根本變革。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74頁。

梁先生對革命的理解無疑是深刻的。原來,梁漱溟這里所說的革命是指革命的目標,而不是方式、手段。其實,革命既有目標意義,也有手段意義。革命的目標旨在推翻、否定舊有的社會結構、社會秩序,建立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實現社會結構的根本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其鄉村運動旨在改變社會的結構,建立一種新秩序,屬于革命也不無道理。但這一目標是以什么樣的方式、方法實現的呢?是漸進,還是突進?是社會內部的自我調整,還是外力打破?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梁漱溟的鄉村建設運動是漸進的,是在舊體制內對中國社會結構與社會秩序進行有序調整和改變,因而就手段言,他的鄉村建設運動無疑屬于改良。

既然革命是對秩序的根本改變,因而他認為過去中國“只有周期性的一治一亂而無革命”。“我們說中國無革命,就是說中國社會結構歷久不變——清代的仍不出明代的那一套;明朝還同宋朝相仿。”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74頁。在他看來,后朝政權以暴力推翻前朝政權,如果政權的建立沒有實現社會結構與秩序的根本改變就不是革命,只是以暴易暴,這種以暴易暴只能導致一治一亂的周期性循環,而無法逃出“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定律。

暴力、暴動在方式上屬于革命,但如果沒能實現社會結構與社會秩序的根本變革,在目標意義上,這種暴力、暴動就不屬于革命。梁漱溟認為有一種非暴力、無聲的革命,使得社會結構與社會秩序在社會不受巨大創痛之下靜悄悄地發生了根本變革。梁先生相信,他以及他的同道所倡導的鄉村建設運動就是這種靜悄悄的革命。鄉村建設就是通過鄉校村學,實現政教合一即行政教育化,教育行政化;通過辦鄉村信用合作社、林業與蠶絲合作社、棉花供銷合作社等以及鄉村研究院的示范農場,引入優良品種和先進農業技術,改變農村的生產方式以及生產關系;通過公共衛生知識的普及、道德促進會的監督,讓農民養成良好的公共衛生習慣以及凈化社會風氣等,透過這些努力既可保有中國的固有根本精神,又可融合具有西洋文化長處的新組織即“新禮俗”。艾愷教授指出,山東鄉村建設運動表明梁漱溟“因其宏偉大膽的終極目標——創造一個對全世界都將發生影響的新的中國文化與社會,使它與所有其他的鄉建機構區別開來”。“梁漱溟卻并不滿足于把眼光僅局限在如何改造中國的農村問題上:他發現由此將產生中國人創造的,農民的‘新世界文明,這種‘新世界文明最終將取代目前那種‘畸形的‘變態的西方文明。”艾愷:《梁漱溟傳》,鄭大華等譯,長沙:湖南出版社,1988年,第250頁。艾愷教授可謂梁先生的知音。梁所關注的問題不僅僅是鄉村問題,而且是中國如何實現結構性調整與秩序再建的問題,更是力圖為人類文明尋求一種新出路的問題。

不過,梁漱溟的鄉村運動失敗了。在梁先生的鄉建運動失敗之前,他就十分留意對各地鄉村運動情報的收集。1930年6月1日,《村治》第1卷第1期發表的《各地鄉村運動消息匯志弁言》謂:“江寧村制育才館是失敗了,湖南自治訓練所是失敗了,浙江地方自治專修學校亦結果不良,江浙兩省農民銀行及合作社亦辦得不好,而倡導鄉村教育的南京曉莊學校亦因故被封閉。”梁漱溟:《各地鄉村運動消息匯志弁言》,《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30頁。既然梁先生十分警惕前車之鑒,為什么他的鄉村運動還會重蹈覆轍呢?固然,有日寇入侵這一客觀、外在的原因。假設沒有日寇入侵,梁的試驗就一定能成功嗎?山東鄒平、菏澤的鄉村建設一直游走于改良與革命之間,或者說想借助于改良的方式達到革命的目的,是注定不能成功的。1935年梁漱溟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他告訴參與鄉村建設的同仁,他們的鄉村建設運動遭遇到兩大難處:“頭一點是高談社會改造而依附于政權;第二點是號稱鄉村運動而鄉村不動。”梁漱溟:《我們的兩大難處——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在研究院講演》,《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73頁。社會改造尤其是社會結構與社會秩序的根本改造是革命,而依附于政權則政權不允許,也就不可能革命,只能是改良。梁既想革命,又不能不依賴現實政權,這種自我矛盾使鄉村運動陷入困境。鄉村建設是“自下而上”,就此而言,多少有幾分革命的意味。然而既是鄉村運動,下面的鄉村不動,上面的政權則亂動,這是他始料不及的。梁漱溟以“改良”手段力圖收“革命”之功效的鄉村運動,由于游走于改良與革命之間而種下無可救藥的敗因。

三、從鄉土中喚回儒魂,為人類文明發展探索中國模式

梁漱溟認為,中國的問題是文化問題,而中國面對的最大困局是“文化失調”。主要表現為國人一方面失去固有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近代以來,國人一直向西方學習,又總是學而不成,這種東不成,西不就,著著挫敗的困局就是“文化失調”。解決“文化失調”問題,就是要從文化根本處下手,而鄉村是中國文化的根本所在,根基所在。“中國原為鄉村國家,以鄉村為根基,以鄉村為主體,發育蔚成高度的鄉村文明,而近代西洋文明來了,逼著中國往資本主義工商業路上走。”梁漱溟:《鄉村建設旨趣》,《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578頁。以農為本是中國的立國之基,而星羅棋布的鄉村最有利于農業生產與農作物管理。一方面“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顏氏家訓·涉務》),“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顏氏家訓·治家》);另一方面,親近土地,向往田園是許多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從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到陸游的“舍東已種百本桑,舍西仍筑百步塘,早茶采盡晚茶出,小麥方秀大麥黃”(《示兒》),鄉村文明對中國知識分子而言不僅僅是求生存的需要,更是一種精神寄托和詩意的生存。

近代以來,西洋文明進來,炮彈所至,無堅不摧,電報之速,瞬間千里,以農立國的古老帝國與之相遇,只能一敗再敗。在挫敗中,先進的中國人不辭千辛萬苦,開啟向西方學習的歷程:從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到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再到康有為“全變”“盡變”的訴求,乃至新文化運動中的“全盤西化”。誠如梁先生所言,中國向西洋學習著著挫敗,中國不僅沒有因此走向富強,反而加深了國人水深火熱的生活。梁漱溟已經超越了前人向西洋學什么、怎樣學的層面,而是進一步追問西洋文明是人類正常形態的文明嗎?我們為什么學不來?怎樣才能學得來?如此,已經由學的探尋轉向價值意義上的拷問。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文明的弊病顯露無遺。在梁漱溟看來,西洋文明的模式在中國不可復制,西洋文明的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我們是在求正常的人類文明,那末,是鄉村入手,由理性求組織,與創造正常形態的人類文明之意正相合。因為鄉村是本,都市是末,鄉村原來是人類的家,都市則是人類為某種目的而安設的。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317頁。

西洋文明是通過殖民、掠奪或國家販毒(如鴉片走私)等手段實現國家富強的文明,不是梁漱溟心目中正常形態的文明,而通過犧牲鄉村或致使鄉村破敗、荒蕪而堆砌起來的都市文明,也不是正常形態的文明。正常形態的文明應當是由“根”而生發出來的文明,應當是有“魂”的文明。文明之“根”在哪里?根在鄉村;魂在何方?魂就是儒家的情誼,孔子的人生態度。由是,他認為正常形態的人類文明是從鄉村入手,是由農業引發工商業,由鄉村文明推動都市文明。在他看來,鄉村是人類的原鄉,是都市文明的根,是都市文明的基礎。創造人類正常文明(有別于西方畸形文明)切入點恰恰在鄉村文明的再造。

兩千多年來,儒學一直作為正教而占據中國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中國文明說到底是儒家文明。儒家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從都市到鄉村,無遠弗屆,無孔不入。然而,西洋文明進來以后,激進知識分子掀起一場又一場的反孔批儒的狂潮,儒家文明的“魂”在都市中“已被摧殘無余”,已是魂不附體,而中國的鄉村還保有儒家文明的根與魂。他說:“鄉村人對于他的街坊鄰里很親切,彼此親切才容易成功情誼化的組織。我們的組織原來是要以倫理情誼為本原的,所以正好藉鄉村人對于街坊鄰里親切的風氣來進行我們的組織。”“中國固有的社會是倫理的社會、情誼的社會;這種風氣、這種意味,在鄉村里還有一點,不像都市中已被摧殘無余!”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316頁。梁漱溟認為都市人受西洋文化個人本位風氣的影響較大,人與人各不相關,容易引起狹小、自私的觀念,而在鄉村儒家的倫理情誼沒有完全消失,反而容易引發公共觀念,而結成以倫理為本原的情誼組織。由此,他特別指出,在鄉村進行地方自治的實踐,他能做得到;如果在當下的都市做自治實踐,形成倫理本原的情誼組織,圣人也做不到。

梁氏認為,相比西方文化的宗教色彩,中國文化是禮樂文化,或者說中國文化是以禮樂代宗教,即周孔之教代宗教。他又稱中國文化是講理的文化,是“理性早啟”的文化。當今人類的一切慘禍尤其是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無不源于人類的愚蔽與強暴。人類怎樣才能避免慘禍?關鍵在于化解人類的愚蔽與強暴。化解愚蔽與強暴的唯一方式即在于重新發現儒家的理性,召回儒魂。儒家理性既是文明的,又是和平的;文明就可化解愚蔽,和平就可化解強暴。他說:“古時儒家澈見及此,而深憫生民之禍,乃苦心孤詣,努力一偉大運動,想將宗教化為禮,將法律、制度化為禮,將政治(包括軍事、外交、內政)化為禮,乃至人生的一切公私生活悉化為禮,而言‘禮必‘本乎人情。將這些生活里面愚蔽的成分、強暴的氣息,陰為化除,而使進于理性。……禮之一物,非宗教,非政治;亦宗教,亦政治,為中國所特有。”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83-184頁。梁漱溟“鄉建思想”與20世紀20年代《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脈相承。20世紀20年代初,梁先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中大膽預言:現代是西洋文化的時代,下去便是中國文化復興為世界文化的時代。中國文化的復興就是孔子人生態度的復興,走孔家路。孔家的路如何走?中國文化復興具體路線圖在哪里?落實下來即梁漱溟20世紀30年代在山東從事的鄉村建設。鄉村建設運動說到底就是尋取儒家的根本精神與西洋文化的長處,使二者相結合,造就中國文化復興的具體行動方案,同樣也是對人類文明中國模式的具體探索。

梁漱溟將這一行動方案和人類文明的模式稱之為“新禮俗”的再建。“新禮俗”就是他主觀構想的人類文明的新模式。這一模式不同于西洋的分門別類的分科文明,而是綜合而圓融通達的人類文明的新形態。在梁漱溟的意識中,禮本身即是綜合、圓融的哲學范疇,不是社會學意義上單純的生活規則的禮俗觀念。宜將宗教化為禮,法律化為禮,制度化為禮,政治化為禮,軍事、外交、內政乃至人生的一切公私生活等悉化為禮,而禮必“本乎人情”,人情通乎理,所謂通情達理,這就是梁氏詮解下的中國理性。禮在梁漱溟的思想體系中如同《西游記》中的彌勒佛的后天袋一樣,不管你愿意與否,一切皆囊括其中。不過,回到“前孔子時代”,禮的確又是一綜合的哲學概念,“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民即人,禮是涵蓋天、地、人的范疇,自然有綜合義與哲學義。梁漱溟的“新禮俗”是回到禮的原始意蘊中去,這一主張其實隱含著他的后輩如唐君毅等所提倡的“返本開新”義,只不過唐氏之“本”是陸王心性之“本”,而梁先生的“本”指向的是周孔之禮。

“新禮俗”建設是梁漱溟鄉村建設的路標,是他對中國現代化的道路和人類文明中國模式的探索。問題是藍圖已經繪就,由誰去實現之或由誰去擔當“新禮俗”建設的責任呢?當然不可能是散漫的、不識字的農民,由此他想到了知識分子。在他眼里,知識分子相當于傳統的“士”,“士”在中國傳統社會是四民之首,是讀書明理之人,士“代表理性,主持教化,維持秩序”。他號召知識分子走出書齋,走出中心城市,到鄉村中去,作農民之師,擔當起教化之責,盡到時代的責任。如果不能盡其社會之責,放棄時代賦予的責任,就不再是“眾人之師”,而是“社會之賊”。是作“師”,還是當“賊”,他認為知識分子必須作出抉擇:

今之所謂知識分子,便是從前所謂念書人。如我們所講,它是代表理性,維持社會的。其在社會中的地位是眾人之師,負著領導教化之責,很能超然照顧大局,不落一邊。在辟建理想新社會的工作上,他是最合條件不過的。……如果不能盡其天職,只顧自己貪吃便宜飯,而且要吃好飯,那便是社會之賊。今之知識分子其將為師乎?其將為賊乎?于此二途,必當有所抉擇。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482頁。

梁漱溟的“鄉建運動”迫切需要知識分子的大力支持,沒有知識分子的參與,“鄉建運動”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所謂“新禮俗”的再建也無從談起,人類正常形態的新文明只能是空中樓閣。他以“非師即賊”價值評判力圖喚醒知識分子的整體覺醒,這反映出梁對知識分子的期盼與渴求。在他看來,中國問題之所以不得解決,根本原因在于上層與下層互不通氣,即“上氣”不接“下氣”。如果上下一通氣,中國問題可以得到解決。如何才能實現上下通氣呢?上下通氣的管道就是知識分子。他號召革命的知識分子到鄉村中去,用鄉間純樸農人去磨礪革命的知識分子,而革命的知識分子變化鄉間的農人,讓知識分子與農民打成一片,從而實現上下通氣,解決中國問題,讓他的“新禮俗”設想取得實效。

作為中國20世紀的儒家理論的詮釋者和創造者,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無處不是儒家精神的周流貫注。儒學是梁漱溟“鄉建運動”的根與魂,鄉建運動又是儒家精神現代化得以展開的實踐載體,是20世紀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儒家方案。

四、梁漱溟鄉村建設理想與實踐的現代啟示

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不斷崩解,西方各種“主義”的大規模進入,這一客觀情勢將中華民族一次又一次推到了“十字路口”。中國向何處去?怎樣才能真正實現中國的現代化?中國人怎樣才能走出自己的路?許許多多的思想家也在努力思索、探尋著,并得出了各種不同的答案,而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與實踐是其中一種答案。這一答案在我們看來至少有四重意義。

(一)梁漱溟先生的鄉村建設理論正告世人,人類新文明的模式是“多”而不是“一”。西方的現代文明模式不是唯一的模式,西方現代化的道路也不是全人類必由之路,人類有必要在西方文明形態之外探索新的文明形態即理性的、和平的文明形態,即從鄉村這個人類文明的“原鄉”入手,由鄉村文明引發都市文明、由農業升級換代引領工業發展的文明形態,因而,以“新禮俗”建設為目標的人類文明的中國模式具有世界意義。

面對西方的文明模式和現代化道路,稍有思考力的人都會問兩個問題:其一,放眼全世界和縱觀全部人類歷史過程,西方現代化的道路和發展模式是合理的、唯一的嗎?其二,即使西方現代化道理與發展模式是合理的,這一模式適應中國國情或能在中國復制嗎?自西方的現代化道路發軔起,就伴隨著許多富有良知的思想家的嚴肅而尖銳的批判。西方從農業文明轉化為以現代大機器為代表的工業文明,存有三大原罪,即“圈地運動”、殖民掠奪、黑奴販賣。“圈地運動”造成的“羊吃人”,是西方現代化道路的第一重原罪。發起于英國,席卷大半個歐洲大陸、持續三個世紀的“圈地運動”發展到18世紀后期和19世紀初期達到高潮,僅英國“在1714年至1820年間共有超過600萬英畝的土地被圈占。這一事實意味著嚴重的遷居問題,它給底層人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英國的自耕農被大批大批地逐出家園這一現象使得關心社會的個別人極為恐慌,他們站出來直言不諱地反對。”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吳象嬰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488頁。西方現代化的發展方式是通過和藉由鄉村的破敗,大量農民失去土地,由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的。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一書中所說“羊吃人”一詞,將西方現代化的丑陋典型地揭示出來。至于殖民掠奪與販賣黑奴是何等悲慘,西人多有描述,這里不再稱引。馬克思曾引用威·豪伊特的話,指出西方的原始資本積累是“令人毛骨悚然的野蠻狀況和罪行,在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在任何其他種族中都未曾有過,野蠻的、殘暴的、冷酷的并且是無恥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0頁。。

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后的歐洲一片哀鳴,而哲學家、史學家斯賓格勒的名著《西方的沒落》適時在德國發行,引起有識之士對西方現代化發展方式的反省。梁啟超1918到1919年游歷戰后歐洲,返回中國后寫下著名的《歐游心影錄》,要求國人從西方科學萬能的夢中醒來。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梁漱溟展開對中西文化乃至人類文化及其命運的思考,展開對中西文化及其哲學的深度分析,開啟了他對有別于西方文明的人類文明新模式及其實現路徑的探索。

與西方“羊吃人”的方式即犧牲農業文明以引發工業文明、破壞鄉村而發展城市不同,梁漱溟的人類新文明模式是由農業的現代化引發工業的現代化,由鄉村文明引發都市文明的發展道路。在他看來,這個文明形態是人類正常的文明,因為人類文明的中國方案是“根于人類理性而發育的文化,任何人類遇著都像是尋到了自己的家,如水之歸壑,不求自至”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85頁。。梁對自己設計的人類文明演進方案自信滿滿。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由于種種原因,梁所設計的這一方案最終無疾而終。

(二)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告誡中國一切現代化道路的設計者,中國現代化不能滿足于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全盤照搬,生硬模仿,中國要走出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探索中國自己的發展模式。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發展史由分散的區域化發展的歷史走向了整體發展的全球史,鴉片戰爭的炮火硝煙迫使中國不得不面對西方這個從未接觸過的異質文明。處在歷史發展交匯處的中國,必須對“中國何處去”作出回答,由此而引發了中西古今之爭。自嚴復引入西方進化論以來,“文化線性進化論”一直居于中西古今之爭的支配地位。大多數思想家認為,中國文化是舊的,西方文化是新的,中國社會是西方的昨天,而目前的西方社會是中國的明天,因而西方化就是現代化,現代化就意味著西方化。

梁漱溟一反嚴復以來盛行的“文化線性進化論”,他以獨特的文化視角,重新思考與界定中西文化之異。他認為,中西文化之異不是時代之異,而是因應對象的不同而造成的根本精神之異、發展路向之異。西方文化因應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中國文化因應的是人與人的關系問題,而印度文化因應的是人與自身的關系問題。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文化,中國文化是以意欲調和持中為根本精神的文化,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文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人類發展的最初階段遇到的問題,而人與人、人與自身的關系問題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而遇到的問題,這是他判斷中國文化乃至人類文化未來發展的根本依循。在他看來,人類世界已經由物質上的不滿足,轉向精神上的不安寧,現在是西洋文化的時代,下去便是中國文化復興成為世界文化的時代。中國文化成為世界文化的時代會是什么樣子?中國文化作為世界文化如何才能到來?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就是因應上述問題的回答。

梁漱溟認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不同,作為農業文明高度發達、以“倫理本位”“職業分工”為特點的中國社會,決定了其與以階級對立為特性的西方社會的不同,因而必須根據中國國情,走出中國獨特的現代化道路。這個道路就是立足農業引發工業,以鄉村文明引領都市文明的發展道路。梁漱溟的鄉村建設運動作為外在的、客觀的事業的確是失敗了,但作為儒學現代化轉型的探索,作為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構想,尤其是他對于中國的現代化應走出自己道路的主張,并沒有失敗,更沒有過時。我們認為,這一理論對于強化中國人的“道路自信”有重要的輔翼之功。

(三)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一再告誡人們,它不僅僅指向鄉村,而且是基于認識舊中國之上的建設新中國的整體方案。這一方案充分考慮到了中華文化的特點,也力圖尋找出西洋文化的長處,是中國文化的固有精神與西洋文化長處相調和的結果。

我們認為,梁漱溟有關鄉村建設的具體方案是不成功的,但他的思考路向無疑是正確的。他一再告誡人們,中國的現代化一定要“認取自家精神,尋取自家的路走”;民族根本精神是一個民族“真生命之所寄”,拋開了自家根本精神,便斷送了自家前途。他的這些提醒,今天沒有過時,也許永遠不會過時。梁漱溟先生的鄉村建設方案雖然不同于中國共產黨人的現代化方案,但二者在認取民族精神,強調中國現代化應建立在五千年文明傳承基礎之上,則是一致的。

(四)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對于我們今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鄉村文明,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梁漱溟出生、成長于都市,然而,鄉村是他一生情之所鐘。他認定鄉村是本,都市是末,主張從鄉村入手去建設人類的新社會、新生活、新禮俗。“中國的經濟建設必從復興農村入手。”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313頁。中國共產黨人一向重視農村、農業與農民問題,從“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成功到“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見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鄉村情懷。而梁漱溟對如何促進鄉村振興有一系列的思考,這些思考對于我們今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如他要求都市知識分子到鄉村去,讓中國上下通氣;強調促進農業進步有三要素,即流通金融、引入科學技術、促進合作組織,這些思想可以直接為今所用。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強調“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梁漱溟認為通過對中國傳統“鄉約”的補充與改造,可以發揮鄉村自治、德治的作用,而鄉農學校既是教化組織,又是自治機關,這些思想對于實現鄉村自治、德治仍然具有參考價值。

梁漱溟在山東的鄉村建設運動給后人留下的最大慧果,就是對中華文化和中國獨特發展道路的堅定自信。他相信堅守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融合西洋文化的長處,一定會探索出有別于西方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態,給人類問題的解決提供中國方案。他的這些思考依然不失為真知灼見,與我們當下正在走的“中國道路”前后照應。

[責任編輯 劉京希]

猜你喜歡
鄉村建設
“互聯網+”在鄉村中發展探討
河北省美麗鄉村建設研究
中國土地生態管護內涵及發展策略探討
梁漱溟與費孝通鄉村建設思想之比較及當代價值
廣州市從化區智慧鄉村建設的調查與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43期)2017-02-16 13:34:29
再思20世紀上半葉的鄉村建設與改造
家電使用及維修現狀調研分析
考試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3:52:25
從梁漱溟的鄉村建設運動略窺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對現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啟示
淺析中國新舊城鄉建筑景觀的建設與繼承
現代園藝(2016年17期)2016-10-17 08:24: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欧美色视频在线| 色综合婷婷| 黄色a一级视频| 无套av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国产白浆在线| 亚洲成人在线网| 精品视频91| 天堂亚洲网| 美女啪啪无遮挡|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国产青青操|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免费无遮挡AV|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www.91在线播放| 噜噜噜久久|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网|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欧美成人A视频|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看久久久|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在线国产欧美|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久草美女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波多野一区| 久久久亚洲色|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综合色亚洲|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伦理一区|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理论片一区|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 久青草网站|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蜜桃视频一区|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成人精品区|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国产精品免费p区|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久久美女精品| 亚洲人在线| 在线观看无码a∨|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色综合五月婷婷|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色综合中文| 国产成人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