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棟
我的家鄉在甘肅省通渭縣榜羅鎮文樹鄉梁家灣村。記得我上小學時,爸爸媽媽常給我們兄弟和小朋友講起紅軍長征來到我們家鄉的故事。
那是1935年9月,爸爸11周歲。金色的秋天,一場秋雨后,榜羅鎮梁家灣村陽山上的野菊頓時變得黃澄澄,尖頂山上那幾棵干旱缺水,靠爺爺和爸爸挑水澆灌幸存下來的老柳樹,開始脫下綠色的夏裝,換上了金色的秋裝。
一天晌午,爺爺帶著爸爸正在陽山坡上放羊,突然間聽到山下傳來“隊伍來了快跑!”的呼喊聲。長期以來,老百姓對強盜式的國民黨兵和馬步芳匪徒又恨又怕,他們一來不是搶就是奪,老百姓恨之入骨卻又無能為力。陽山頂上出現國民黨兵和馬匪時,全村老百姓唯一的選擇就是逃到山里藏起來。那天從陽山上經過的這支隊伍,梁家灣老百姓從未見過,所以也都驚慌地跑到深山里躲了起來。
當爺爺和爸爸也正要趕上羊轉身跑時,從陽山頂上翻越而下的隊伍已經來到了他們的跟前,并熱情地和爺爺打招呼,“老鄉您好!我們是咱工農紅軍,是共產黨的隊伍,不要怕,我們不傷老百姓。”聽上去帶有濃郁的南方口音,爺爺和爸爸并沒有完全聽懂,但“共產黨”和“紅軍”五個字,卻深深地印刻在了爺爺和爸爸的腦海之中。隊伍里一張張稚嫩可愛的笑臉讓他們終生記憶猶新。整齊的紅軍隊伍一眼望不到頭,順著上莊灣山梁上崎嶇的羊腸小道朝梁家灣村走去了。
爺爺和爸爸看得很清楚,他們個個都穿著或黑或灰的襤褸衣衫,肩背上是槍、簡單的行李和斗笠。頭頂戴著灰色八角帽,帽子正面點綴著一顆用紅布做的五角星,灰色的衣領上縫著紅色領章。行軍隊伍雅靜無聲,穿著草鞋的腳踩著家鄉的故土,步伐是那樣地整齊,軍容在陽光的照耀下是多么地整肅,精神在老百姓的眼里是那樣地抖擻。不禁讓爺爺和爸爸肅然起敬!
夕陽余暉掛在陽山頂上,爺爺和爸爸趕著羊從陽山坡下來回家。爺爺多少能識些字,他首先看到麥場土墻、莊墻等處貼有寫著“紅軍是工農自己的軍隊”“農民暴動起來,打土豪分田地去”的條幅標語。爺爺和爸爸圈好羊進到院子里,看見院子被打掃得一干二凈,劈好的柴火擺放得整整齊齊。爸爸進到廚房準備喝水,見偌大的一口水缸已挑滿了水。直到晚年,爸爸還念念不忘紅軍給挑滿的那一大缸水。平時缸里的水是從幾里外的溝壑里用驢馱來的,每逢過年過節、招待親戚、辦什么事時才舍得用一點。一般都是吃窖水,也得省著用,否則遭遇連續旱天,窖里也沒水了。那個苦難年代,榜羅鎮也是一個十年九旱的窮鄉僻壤,這里滴水貴如油,祖祖輩輩流傳著“要油給,要水沒有”的口頭禪,而這缸水是紅軍戰士們從幾里外的深溝里用肩膀擔來的,又怎能舍得吃呢。
第二天天不亮,住宿在打麥場和各家院子里的紅軍官兵們就開始給鄉親們做好事,鍘草喂牲口,打掃房前屋后的衛生,給豬圈和羊圈除糞墊土等,根本不像是要搶糧要草,欺負老百姓的樣子。于是躲進山里的老百姓們,都紛紛回來了。老鄉們像迎接親人似的請紅軍官兵們進屋,給親人紅軍官兵們烙谷子面鍋餅, 蒸煮紫皮洋芋,做蕎麥漿水面吃。一時軍民魚水情成了梁家灣人最美好的炕頭佳話。
紅軍走時,梁家灣的父老鄉親們都依依不舍,大家不約而同來到廟君溝的望河亭上,在陽山頂上的老柳樹下與紅軍官兵們緊緊握著手,眼含著熱淚送別。爺爺和爸爸以及全村的鄉親們把準備好的蒸洋芋、蕎麥面鍋餅、煮雞蛋硬是塞到紅軍戰士們的手上,望著紅軍隊伍的背影漸漸遠去,直到看不見。
爸爸在耄耋之年和壽終前夕,還津津有味地念叨著紅軍來到家鄉時令人難忘的短暫時刻,像思念自己的親人似的思念著紅軍,也永遠忘不了當年那一大缸紅軍挑的水,忘不了黨的恩情。
1935年9月26日,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途跋涉,歷經艱難險阻,先頭部隊攻占通渭縣,隨后毛澤東率陜甘支隊到達榜羅鎮。
9月27日,中共中央在榜羅鎮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史稱榜羅鎮會議)。會上主要討論了國內形勢、戰略方針、紅軍的落腳點放在陜北等重大問題,同時宣布把陜北蘇區作為領導全國革命的大本營。
9月28日,為貫徹中央政治局榜羅鎮會議精神,又在榜羅鎮小學校的打麥場上召開了連以上軍政干部會議(到會千人),會上毛澤東做了重要報告,指出日本侵略的嚴重性和我黨“北上抗日”的深遠意義,介紹了陜北根據地和紅軍的狀況,提出了迅速到達陜北集中的方針。
9月29日,紅軍離開榜羅鎮,當天下午進入通渭縣城。
晚上毛澤東在一所叫文廟街的小學校里,滿懷豪情地寫下了《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興奮心情。
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家鄉人民艱苦奮斗,發揚紅軍長征精神,頑強拼搏,政治、經濟、社會、民生各項事業都取得了長足發展。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在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當地縣、鄉人民政府以扶貧開發產業為主線,擼起袖子加油干,使昔日的干旱窮鄉走上了今天的脫貧致富小康之路,村容村貌,鄉親們的生活水平、健康狀況和精神風貌都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正因為有了1935年9月紅軍長征來到我家鄉這一段彌足珍貴的紅色歷史,才有了爸爸媽媽常講給我們的這段激動人心的紅色故事。同時,我為家鄉榜羅鎮為中國革命做出的巨大貢獻感到無上光榮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