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遷
2020年12月15日,在劉河山主席辦公室,劉主席給我們幾人贈送了周俊儒老師新出版的《野緣》和《殘夢》。之前,我讀過《回族文學》上刊載的周俊儒老師的《小三臺溝》一文,喜歡他的文字。
《野緣》分上中下三卷,共160萬字,是一部反映新疆農村大變革的非虛構長篇小說。有了《野緣》,我放下正閱讀的其他文學書籍,開始閱讀《野緣》,直至2021年3月30日讀完。望著書桌上摞起來比磚頭還厚的《野緣》,無比敬佩周老師筆耕不輟的勤奮和對文學的摯愛堅守。十五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默默付出,最終完成這部作品,這是多么可貴的精神。
該書反映二十一世紀初,由于國家特別重視“三農”工作,廣闊的農村成為創業熱土。新疆也和全國一樣,農村改革如火如荼,吸引了大批有識之士投身農業開發。在此背景下,書中的主人公,當時已是自治區供銷社副處長的楊寶平,響應政府農業開發號召,毅然辭去公職,懷揣夢想,滿懷信心來到農村,在荒涼的鹽堿灘上創辦農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由于土質不好,年年種,年年賠。哥哥楊寶軍依靠農場,養羊養雞,繁殖育肥,也沒掙上錢。盡管如此,楊寶平矢志不渝,始終堅守,直到第十六年,開墾出六千多畝土地,鹽堿地改造完成,情況開始好轉。最后,由于國家的退耕還林政策,農場逐步退耕還林,獲得補助,終將欠款還清,走出困境,獲得生機。二十三年的堅守有了一個好的結果。
楊寶平性格剛強,堅毅,骨子里有股強大韌勁,對土地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愛,這是他能夠堅守下來的根本原因。正如他所說:“我必須給自己一個交代,我也不是想著梭梭上長大蕓才把梭梭種好,就是沒有梭梭接種大蕓的事,我也要把退耕還林種好,我要給自己一個交代。”
他平易近人,真誠對待村民,與村民建立起很深的感情。沒錢種地,就欠著,背上高利息。一時拿不上干活工資的村民,下年開春,仍來農場打工,開上機械來翻地。就這樣,沒掙上錢的農場,生產經營活動卻一年又一年在照常運行。直至國家出臺退耕還林政策,農場才走出困境。
于梅說:“農場是賠出來的。”農場沒掙上錢,可農場的存在,扶持了周圍農民,有的農民靠給農場打工實現了發家致富。對農民來說,在家門口就能獲得穩定收入,是多么好的事。
該書描寫細膩,人物刻畫逼真,塑造了一批鮮活的人物。如自農場創建就來到農場、輔佐楊寶平二十三年的于梅,除擔任農場出納,還兼做飯種菜的事,含辛茹苦,任勞任怨,在農場最困難時,將自己和女兒的存款悉數借給農場,并且抵押住宅為農場貸款,多年來,未在農場領上過工資,可以說,為了農場,她是付出了一切。還有心機很重、處處精明的兵團人小董,勤勞能干、言語不多的張大華等,這些描寫展示了真實的農村場景,反映了農村生產、生活,語言樸實生動,貼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