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
十五年過去了,楊家種地的事情從來沒有過去,作家周俊儒的書卻寫出來了。
這部作品并沒有呈現完美。但以普通人的視角,書寫了這些不甘于普通的人的命運。將農村社會變革進程中無法回避的矛盾用細細碎碎的日常傳出,形成巨幅畫卷鋪陳至眼前。歷史未曾忘記那些普通人的奮斗、拼搏和他們的無奈與困惑,將他們的選擇、信念與希望記錄在日復一日的世俗煙火中。
十五年寫下160萬字,這里面一定涉及專注與信念。作家通過不斷累積,持續地講同樣的人,同樣的故事。我嘗試要讀一讀,但是躊躇幾番,還是沒有讀完它,揀了部分章節瀏覽,和作家本人電話交流后對本書的構思和主要內容就有了大致了解。我不是一位認真的閱讀者,對這部著作的一點思考和判斷,也許缺乏深刻的理解,但是從作品中我看到了農村社會變遷的各種縮影,仍然讀到了一些隱藏的悲傷。
在時代的洪流中,我們何其渺小,在廣袤的土地上,我們又是如此地意氣風發。想要開墾,想要種植,更想要地上開花結果。每個人做出各自的選擇,很多時候都是被時代的車輪推著搡著踉踉蹌蹌地向前走,《野緣》中所描述的楊家一大家人二十年來莫不如此。他們一直以來的一個念想,是這件種地的大事情應該有個好結果。
作家以自己種地的親身體驗創作文學作品,又以文學的方式種地,種下一份責任,挑起一任重擔。回頭看結果,無所謂成敗。書中對種地那種特殊的欲罷不能的情懷,其實是一種對種地重新理解的過程,是對土地開發這一重大經濟發展歷史過程集體記憶的書寫。這些年圍繞土地和土地開發發生了許多劇烈而深刻的變化,作家以記錄真相的方式將種地過程中的艱辛與痛苦,人物在煎熬中的掙扎,在困境面前無處逃避的茫然,人物命運的起起伏伏,都以大量細節描寫的方式進行全景定格,反映了時代大主題。歲月深沉,無聲流淌,種地的故事卻一直在延續。時代在變,一些漸趨失落的場景以文學的樣式重現在我們眼前,寄寓對當下的關切和對未來的期待。
這部作品的真實感引人深思,沒有刻意地迎合現今閱讀者的需要,而是以傳統白描手法講述故事,無所謂重點亮點,只說想說的話,是一幅幅動態圖景。作家希望用文字與更多人交流,把看似普通的土地開發承包實踐過程一一呈現,讓我們以這種方式與新時代的農民相遇。土地有其新陳代謝的一套運作規則,地里作物有榮有枯,人生跌宕起伏的節奏也是一樣。楊家兄弟的雙腳踏進土地時,命運就已經開始反轉,開始了在這場事業中的長途跋涉,從中年走向老年。雖然他們現在已從田間地壟里走了出來,但是腳步并不輕盈。一分耕耘就會有一分美好的收獲,從故事里望去,我們看到了他們來時的路,但是他們將要去的方向,會是怎么樣呢?
從開荒種地到退耕還林。新發展理念之下,節水灌溉義不容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讓楊家面臨新的選擇。小農場在迷惘中尋求生存縫隙與前路,苦苦支撐,有許多無奈。大地是寬廣的,它承載的沉重是無法回避的。二十多年來堅持種地,楊家兄弟經歷了太多的磨難,他們仍然擁抱生活,努力生活,彼此依靠,在一次次焦灼的期盼中,拼著勁堅持下來。從這些樸素的文字中我們看到人生境遇的不同走向,讓人歡喜讓人憂?!兑熬墶酚脴O其平實清晰的語言,最日常的情緒,構建出龐大而細密的敘事。林木之中,野草之上,跳動著一顆顆充滿著期望的心。歲月無情地沖刷著過去,卻不曾抹去他們不屈的精神,激勵他們自己,也喚醒那些在美好時代里隨遇而安和陷入沉默的中年之人。有一群人在堅守,而且堅定地走向未來。透過紙背,讓我們對正在發生的社會變遷得以駐足與反思,這可能就是文字的力量吧。
本書過于直白的敘述,隨性的語言風格,碎片化的觀念,如同對自己發言的表達方式,以足夠的耐心撐起的故事,雖然大器終成,但人物坎坷曲折的經歷,無法控制的命運走向,在藝術表現方面略顯蒼白。
平靜安逸的土地上,四季輪回的輾轉里,有許多像楊家這樣的故事。農村發展歷程的重要瞬間,需要更多的作家突破個人局限性,去記錄,去標記,從不同的視角發掘出更多時代意義,傳遞給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