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愛紅
舜友聯合會協助學校、家庭、社會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形成育人合力,發揮育人整體功能,提升育人整體效果。
山東省濟南市舜耕小學聚焦家校教育目標不一致、育人行為不統一、育人效果被削弱等問題,以協同育人為理念,于2009年2月成立以家長為主體、社會教育資源共同參與的育人共同體——舜友聯合會。十多年來,持續進行改革實踐,探索如何介入家庭教育進行專業化指導,并以家長宣講團、家庭教育指導團、家長節為創新機制,走出了一條“協同家社、共為主體、人人皆師”的育人新路徑,收獲了顯著的育人成效。
風物長宜放眼量,協同家社勇創新
舜耕小學生源多來自省級事業機關單位和高校教師家庭,家長群體普遍高學歷、高素質、對學校教育高訴求。長期以來,在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認識誤區,家庭與學校意見相左、做法不一致,導致“家長對學校素質教育不買賬、很多孩子在學校和在家里表現大相徑庭、學生越教育越叛逆”等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一是家長全盤放手,一旦出現問題責任全部推向學校;二是盲目自信,以非專業的家庭教育理念對抗學校育人理念。通過調研分析,我們認為,育人,應是目標統一的系統工程,家庭、社會本身蘊藏著巨大的潛在育人資源,應該更好地牽手,構筑三位一體甚至多位一體的組織架構,把育人的內涵無限放大。
基于上述認識,2009年2月,濟南市舜耕小學成立了以家長為主體、社會教育資源共同參與的協同育人共同體——舜友聯合會,協助學校、家庭、社會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形成育人合力,發揮育人整體功能,提升育人整體效果。
咬定青山不放松,探索機制共育人
舜友聯合會在十多年時間內,形成了多維立體的運行網絡、緊密有序的管理系統,家長和社會資源通過“一章五部三會四權”,圍繞“培養以舜文化為底蘊的、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小學生”這一育人目標,積極探索對家庭教育的介入指導機制,形成以家長宣講團、家庭教育指導團、家長節為典型代表的協同育人實踐路徑,主要經驗如下:
成立家長宣講團:家長給家長上課,轉變家庭教育觀念。舜友會有一支宣講團,每年暑假面向二年級家長招募成員,由上一屆講師進行集中培訓后,面向集團七個校區的新生家長進行宣講,傳遞新生入學經驗和家校共育理念,從2010年開始已經持續開展九年。宣講團的入學第一課,每一年都是驚艷亮相,收獲好評無數,也為舜友會吸粉無數。宣講團逐年擴大規模,他們成為育子沙龍的主講者,分享家庭教育的得與失;他們組織家長讀書會,分享家庭教育的酸甜苦辣;他們引領家長加入家長護衛隊,10年來已超過3000人次參與,成為校園安全的重要屏障,也將“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傳統文化精髓和現代社會志愿者精神大大激發。
協同育人,首先要統一家校育人觀。小小宣講團,建立了家校之間的連接,不僅為廣大家長搭建了一個體驗、學習如何實施家庭教育的平臺,還激發出了巨大的共育潛能,普通家長由單純的“受教育者”變身為“教育者”,也使家長對學校育人目標從了解走向認同,為學校與家庭協同育人提供了觀念一致的基礎。
組建專業指導團:專家給家長支招,專業力量融入提升共育水平。2018年6月6日下午,一場關于“如何引導孩子高效學習”的專家講座在舜耕小學拉開帷幕。主講的是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應用心理學教授孔屏,聽講的是通過網絡搶票獲得入場券的200位家長。在互動環節,針對“您在學生時代喜歡學習嗎?您現在依然喜歡學習嗎?”的提問,家長們不僅表現出困惑和焦慮,也開始反思自己的家教行為。講座結束后,家長們意猶未盡,紛紛圍住孔教授,繼續請教。這個場面正是“家庭教育指導團”的常態工作現場。指導團首批聘請了九位專家,通過定期講座、論壇、咨詢等方式,指導家庭與學校有效合作,有針對性地傳播家庭教育的科學理念與方式,提升家校協同育人的專業化水平。
協同育人,重在多方力量的溝通,互動。舜友會以項目為帶動,融合家長、社會各教育主體,形成資源之間的有機貫通。我們不僅以“家庭教育”為項目引進專家資源,還以“家長護衛隊”為項目,引進交通、消防、國防等方面的資源,開展安全自護系列教育;以“舜娃走泉城”為項目,引進博物館、科技館、大劇院等資源,開辟社會實踐育人空間;以“舜文化教育”為項目,融合濟南市社科院、山東省大舜文化研究會等專業機構,共同打造傳統文化課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再孤軍奮戰,家長與社會力量成為同盟軍。同時,也將育人引入了社會與生活的廣闊空間,使各方力量從無序走向有序,從割裂走向和諧統一。
別開生面家長節:師生給家長過節,促進協同育人從合作到共贏。2011年12月25日,舜耕小學首屆“家長節”隆重舉行,主題是“不同的角色 相同的責任”,隆重表彰“家長護衛隊先進個人”“家長進課堂先進個人”“五星級家長”等。老師給家長過節,孩子給家長頒獎,讓家長感受教育的幸福和榮耀。學校專門設立“家長節”,不是作秀,更不是巧立名目,而是源于對家長真誠的尊重與感謝,詮釋了“家長同是育人的主角”這一協同育人的深刻認知。至今,“家長節”已成功舉辦八屆。一位家長這樣說,和學校攜手同行,為孩子的成長搭建起廣闊的平臺,這是每一位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協同育人共同體,打造的是開放性的組織,實踐的是多元治理的現代教育之義。舜友會成立后,以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為突破口,實施代表大會和例會制度,建立監督機制,每學期收到建議100多份并采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立協調機制,針對課程建設、安全管理、家庭教育等方面,每月通過多邊會議的形式溝通交流,解決問題;建立評價機制,針對師德、業務、家校溝通等方面,每學期通過問卷調查或隨機電話訪問的形式,進行全面評價,分值占教師考核總權重的30%。來自家長和社會的評價對學校和教師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入新的生機。
十年磨一劍,礪得梅花香
十年探索實踐,學校借助“舜友會”這一協同育人共同體,促進了家、校、社三方的教育陣地從割裂到攜手,從共擔到共育,實現了“三個轉變”:
第一個轉變:從被動參與到主動作為。家長們漸漸地意識到:教育絕不僅僅是學校的事,家校融合,同心同向,才是教育的應有之義。在學習與合作中,家長們的教育潛能逐漸被激發出來,開始主動作為:針對父愛缺位組建了“爸爸俱樂部”;鑒于安全問題成立“家長護衛隊”;針對實踐不足建立了“山青世界農耕基地”……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平均每年達百余次。學校教育在家長的溫情參與中,煥發了勃勃生機。
第二個轉變:從少數參與到全員覆蓋。回顧十年,“舜友會”從最初12人參與到如今發展成為1824名學生家長參與的全員模式;從最初的少部分家長走進學校,到家庭全覆蓋、班級全覆蓋,再到如今舜耕教育集團三個校區的全面深入開展,家長們在學校工作、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都發揮著積極作用,家長資源成為家校合育的富礦和沃土。
第三個轉變:從淺層參與到深度融合。“十年磨一劍,礪得梅花香”,家校雙方從最初的平行線到現在有溫度的聯盟,走過了家校關系破冰的1.0時代,緊密合作的2.0時代,現處于親如一家的3.0時代,并形成了五大品牌工作,分別是“爸爸俱樂部”“家長護衛隊”“家長宣講團”“家長節”“家庭教育指導團”。家長們從最初的“要我來”變成“我要來”,從“搞活動”到“搞教育”,他們深入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中,各個班級都有家長智囊團和行動派,研發課程、開展活動,真正實現了“不同的角色,相同的責任”,共同培養個性張揚、茁壯成長的舜耕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