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尚蕊(1987— ),女,漢族,山西永濟人。主要研究方向:“中人”待遇核算。
摘 要:從當前的社會現狀來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明顯滯后于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因此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是勢在必行的。在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過程中,處于新人和老人中間的中人是改革將受到最直接和最廣泛影響的群眾,怎樣才能有效地解決“中人”過渡,保障中人利益問題是研究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關鍵。文章將從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制度的相關理論基礎出發,探討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義,從而促進大家對我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中人”過渡方法的了解。
關鍵詞: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制度;“中人”過渡
我國在2014年10月1日開始實行養老保險并軌制度,這一制度將機關事業單位在職在編人員分為老人中人和新人。中人則是指在2014年10月1日前參加工作,在此之后辦理退休的事業單位在職在編人員,國家規定,這部分在職在編人員的退休養老金采用“中人”過渡法進行計算。而如何保障中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前后待遇的平穩過渡,就是中人過渡制度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一、相關概念界定
(1)養老保險制度。養老保險可以稱為老年保險,是指在勞動者按照一定標準退休之后,國家應當以保證其基本生活需要為目的發放養老基金,這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而我國的養老金主要是分為兩類,一類是機關事業單位退休養老金,二類是企業人員退休養老金。這兩類養老金的統籌方法和支付渠道以及享受標準截然不同,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標準是遠遠高于企業退休人員的。機關事業單位的統籌方法是由財政統一籌資,政府財政統一支付的,且待遇標準,通常是企業退休人員的2~3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
(2)“中人”過渡。中人實際上對于老人和新人而言的,以2014年10月1日為改革節點,在改革前已經參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員就被稱之為中人。在改革過程中對老人的處理辦法是按照以前的退休制度辦理手續,按照以前的標準和規定核算退休金,今后與養老金調整同步。新人則是建立養老保險的個人賬戶,在此期間,機關事業單位和個人一起按照一定的比例繳納養老保險費。而“中人”過渡是為了保證中人的利益不會因為改革而損害。因此國家設置了從2014年10月1日到2024年10月1日為止長達10年的過渡期。在這10年過渡期之內退休的機關事業單位、在職在編人員,可以采用中人過渡法來計算退休的養老金。簡單來說就是,按照改革之前的制度領取養老金高,就按照原制度計算,如果是新制度領取的養老金高,就按照新制度的方法來計算。
二、養老保險制度的歷史變遷
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軌跡主要表現為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企業自擔“型國家勞動保險制度發展為經濟體制改革初期的“現收現付”型養老保險制度在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雙軌制度。
(1)計劃經濟時期的國家勞動保險制度。上世紀50年代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部門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借以此條例,實行”企業自擔“的勞動保險基金的收集和保存。1953年的中國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統一勞動保險費的支付渠道和支付比例。1955年,國務院內部國家機構公布了退休金的處理辦法,建立了和企業退休金保障制度不同的過渡政府的事業單位機關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這部分事業單位機關人工作人員的退休金,將由國家財政負擔,人事組管理。1958年退休制度迎來了新的改革,統一了企業員工和國家機關工作單位的退休制度,放寬了男女退休條件。至此我國建立了企業發放養老金這一形式的國家勞動保險制度。
(2)經濟體制改革初期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開放以后,由于各個行業和各個領域發放養老金的標準不同,承擔養老金的主體不一,企業養老金發放這一方法的缺陷越發明顯。為了解決這一時期的矛盾,養老保險制度開始了新的改革。為了打破“大鍋飯”,搞活國有企業,擴大國有企業的自主權,國家在1983年和1984年實行了兩步“利改稅“。雖然這種政策擴大了企業自主性,激發了企業活力,但是部分企業開始意識到養老金負擔過重和新老企業負擔不均等各種問題。基于此矛盾,在1984年的試點之后,社會和政府開始建立一種適應多種所有制發展的養老保險制度。在1980年和1983年公布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勞動管理規定實施方法》和《關于城鎮集體所有制經濟若干政策問題的暫行規定》中,要求中外合資企業按照國營企業標準支付職工勞動保險費用,各種城鎮企業應當根據自身情況在繳納所得稅之前保留一定數額的社會保險金。從籌資方式來看,此時期的養老保險制度屬于現收現付制度。
(3)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我國傳統的社會養老保險責任完全是由國家和企業承擔實行的,是完全的現收現付制。但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在職員工的老齡化,我國養老金支出急劇上升,這一制度的弊端完全顯現。1991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改革了籌資方式,養老金將由國家、企業、個人共同承擔。1994年,國家開始開展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相結合的試點工作。1998年我國確立了勞動和社會保障這兩個部門。從根本上說,98年的改革完全從養老金的標準和政策上區分開了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這就是“雙軌“制。
(4)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從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矛盾多是由地區和地區之間,新企業和老企業之間,新員工和老員工之間,企業員工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之間的不平衡所導致的。因此在2012年,改革養老保險的“雙軌“制度呼聲高漲。13年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明確養老保險制度,最終應該走向統一。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支出應該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與職工養老保險的銜接方法,改革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制度。2015年國務院公布《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機關事業單位將實施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而這個決定的產生所導致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就是我們今天討論的“中人”過渡的原因。
三、研究意義和目的
(一)研究背景
(1)對于機關事業單位在職員工而言:由于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會導致機關事業單位在職員工和企業退休人員實現并軌,這將對機關事業單位在職員工產生一定的思想沖擊。在過去機關事業單位職工人員被認為是“鐵飯碗”,在職生涯和退休生活都得到社會和國家的保障。如今實現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企業退休人員的并軌,必然會導致機關事業單位在職人員對今后退休待遇水平下降的擔心。由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涉及3800多萬的在職人員和1500多萬退休人員,人員數量過于廣大,如果不實行”中人”過渡制度,而直接“一刀切”改革,必然會帶來很多的改革阻力。所以“中人”過渡的平穩踐行,既在保障機關事業單位員工的養老利益,也在為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減少阻力。
(2)對于國家而言: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現代化文明進程中必不可少的產物,保障著社會穩定發展,維護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的安定生活。社會保障制度標志著一個國家的文明化進程,也代表著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現狀。完善和改革社會保障制度要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其中每一個細節都對國家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這篇文文的研究對象,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制度中的“中人”過渡,就是社會保障制度之中的一個細枝末節,但這個細節卻體現著著國家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情懷。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目前我國企業的養老保險系統已經相對成熟,較之,政府機構內的社會保險制度還是稍顯落后的。在新的社會養老制度改革過程中,國家堅持以人為本,不搞“一刀切”,在新舊制度中引入了“老人老辦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過渡”的辦法。其中保證中人穩定過度的問題,保障了改革的順利進行,也體現出國家在處理改革問題上更加靈活了,同時也體現出國家保障每一位機關事業單位職工享受改革釋放的紅利的決心。這種決心和人道主義體現,有利于增進國家威信和人民團結,利于社會進步和發展。
(二)目的和意義
本文探究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制度“中人”過渡的方法,一是希望通過此次研究,幫助大家理解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和“中人”過渡,理解過架改革的重要性,進而勸導大家積極參與改革、支持改革、推進改革;二是為國家建設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提供一些想法和思考方向。
四、“中人”過渡
(一)參考國外養老制度改革尋找方法
如何處理好新舊制度交替中的機關事業單位在職人員,也就是“中人”,對于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來說是個重點問題。雖然“中人”是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新鮮詞匯,但是放眼于世界各國養老保險制度變化,均可為我國的過渡性人員處理辦法提供參考。上世紀80年代之后,一些西方國家就開始了養老制度的改革。改革包括延后退休年齡、降低養老金支付水平、取消過度保障、增加納稅項目、從社會統籌向個人賬戶模式轉變。改革目的是為養老金計劃補充運行資金,減輕養老財政負擔,建立各種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世界各國為了維護新的改革方案順利推進所采用的實施辦法,我們可以參考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允許設定一個較長的時間段作為過渡期,采取相應的政策來保障過渡期內的人員待遇。第二個是允許在過渡期內的退休人員有兩種選擇,給他們選擇新制度或是原有退休制度的權利,保障他們的利益。結合我國國情,世界各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法,對于我國實行養老制度改革和“中人”過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助力作用。
(二)“中人”的過渡銜接
(1)與原有退休制度銜接。原有的機關事業單位退休制度已經平穩的運行了30多年,想要實現原有制度和現有制度的平穩銜接,我們就要用發展的、歷史的、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原有的退休制度、政策措施和以前的待遇標準。因為原有的機關事業單位退休制度,在優化干部隊伍的結構和保障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方面發為社會和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一旦改動就涉及到各類人員和各類在職員工的穩定情況。為了處理好新老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制度的過渡,除了保持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原有制度之外,還要實行全國統一的過渡辦法,采用更加靈活的處理手段,以避免地區不平衡的問題和各類人員的穩定問題。根據現在的情況,應該將過渡時期的新老辦法進行對比,如果新辦法計發的養老金早的則按老辦法補齊;反之,如果老辦法的計發方式較低,則應該對新辦法的計發額度進行平均和限高。這樣一來既能夠保證在職員工原有的養老金待遇水平不會降低,也能夠充分體現出國家和社會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整個職業生涯的勞動貢獻的肯定,在客觀程度上,這有利于促進國家社會的團結,也有利于改革制度平穩入軌,平穩過渡。
(2)過渡期內各類職工待遇。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政策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雖然國家社會保障制度是統一改革的,但是不同工種和不同的機關,各類單位之間還是要根據機關事業單位現狀進行有特點的、有針對性的進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尊重和倡導權利和義務相匹配的分配方式。在原有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制度中,職務和崗位是決定待遇水平的唯一指標。而改革后的養老保險制度的主要的關注點是“多繳多得”,根據職工崗位和職務的不同,以平等原則作為基礎,由國家社會和個人共同承擔。
五、“中人”過渡辦法相應對策
(1)適時調整工作人員退休年齡。目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最大的矛盾在于養老金支出過大,而養老金收入不足,出現收不抵支的狀態。如果探究其根本原因會發現這是由于機關內職工人口結構不合理造成的。由于機關內人口老齡化嚴重,導致贍養比例過高,因而加大了養老金壓力。同時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可以考慮到各類群眾的差異,適當的提高法定的退休年齡,同時還要逐步縮小男職工和女職工之間的退休年齡差異。
(2)適當增加或調整職業年金。職業年金可以適當地補充基本養老保險。建立職業年金制度可以降低養老保險的責任和風險。同時由于職業年金是由部分個人繳費和大部分單位繳費所組成的,因此事業單位可以將職業年金和員工平時的工作表現聯系起來,明確責任和義務,根據不同的工作表現和工作崗位,實行不同的退休后待遇。這不僅有利于減少養老制度的壓力,你也可以植發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六、結語
當前的“中人”過渡方法是從多種“中人”過渡方法中,選擇了一種作為符合我國特殊國情的過渡方法。換句話說,當前的中人過渡方法符合兩個特點,一是充分考慮了各類職工的福利待遇要求和實際操作難度,二是符合我國基礎國情。因此我們應當大家積極參與改革、支持改革、推進改革。
參考文獻:
[1]朱國龍,金淑彬.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養老保障實現路徑研究[J].中國西部,2018(06):25-33.
[2]李濤.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人才資源開發,2016(12):158-159.
[3]左迺謙.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中人”過渡問題研究--以黑龍江為例[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7:1-61.
[4]王子哲.河南省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參加養老保險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思考[J].經濟師.2018(10):154-155.
[5]郝麗,張玉梅.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中“中人”改革障礙分析及對策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7(09):45-46.
[6]金剛,閆天娃.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替代率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36-43.
[7]李瑩.佛山市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并軌期間問題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9.
[8]蔣中華.廣西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研究--以史密斯模型為分析工具[D].廣西大學,2017:1-62.
[9]張景嵐,王海燕.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保障體系發展面臨的挑戰探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03):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