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坤 田麗娜
基金項目:金融發展、產業轉型破除內蒙古“資源詛咒”的研究——基于空間面板模型(項目編號:NJSY21027)。
作者簡介:朱艷坤(1973— ),女,漢族,山東菏澤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區域經濟。
摘 要:在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持續推動下,現有的資源型城市必須有效化解資源開發帶來的生態、能源、技術、產業等一系列的存量問題和困境,同時積極尋求實現轉型發展的有效路徑,創造經濟創新發展的新的著力點,在新發展階段努力跟上國家推進城市現代化的整體步伐。從城市建設角度進行探究分析,可以統籌城市建設與發展規劃,推動資源城市科學轉型。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城市建設;經濟轉型
在城鎮化不斷加速推進的背景下,如何破解在原有發展過程中,以資源換資本、換成長空間的資源型城市面臨的迫切困境,為未來的有效轉型設計科學合理的規劃路徑,是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實踐命題。資源型城市是特定時代特定經濟發展理念下的產物,目前已經難以適應經濟新常態下的城市運轉和成長需要,圍繞城市建設來實現資源型城市空間、產業、技術、能源等方面重新布局,也是該命題的一項行之有效的途徑。
一、城市建設方向引領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目標
(一)從理論層面分析引領的可行性
當前資源型城市面臨的主要轉型任務和目標就是產能優化,即盤活存量,用好增量,其次是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優化,包括培育壯大新興朝陽產業,不斷調整三大產業比重,促進產業資本的合理有序流動。這些重大任務目標,無疑是要重塑城市的經濟發展布局,對城市建設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和機遇。我國的資源型城市多以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為主要經濟支撐,在建設支出方面,所有的城市建設規劃設計都是圍繞如何實現高產能、產能資源高效轉為資本開展的,基礎建設重規模、重進度,對精益程度要求不高,一些工程沒有考慮到遠期的合理發展需求,與當前產業轉型的要求標準及不配套,這都是制約資源型城市優化轉型的重要瓶頸。所謂的城市建設,包括了空間的總體規劃布局,即存量調整和增量提升,還包括了內部的建筑、公共設施等硬件設施改造,以及城市的經濟、生態、文化、公共服務、宜居宜業等軟實力的增強,在這些眾多的工作當中,把經濟要素實現有效的綜合重組,帶動城市產業結構的科學轉型,是城市建設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動城市綜合實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的重要抓手[1]。
(二)從實踐層面看引領的功能性
而現實的工作實踐中,不同國家層也是通過科學開展城市建設規劃來引領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升級。把城市功能布局的深度調整與變革,作為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的先導性工作和牽頭性的工程來抓。例如在國外包括德國等歐洲國家,就是通過提升城市的基礎設施質量水平,優化生態環境、強化功能保障,來進一步的營造了更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吸引力更多的新型產業資本前來投資,從而推動了產業結構的順利轉型和調整,同時也讓城市的形象煥然一新,打造了城市的新名片,讓城市無論是生產效能還是生活條件上,都同步轉型。從國內的改革實踐來看,早在八年前,國務院就出臺了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規劃方案,其中對城市建設在轉型發展中的支持與保障作用做了突出的強調,明確“ 加強基礎設施和軟環境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可以“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為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該項綱領性的總規,對城市建設的重要地位加以明確,以城市建設來引導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都是有據可循,是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選項之一。
二、強化城市建設規劃設計的主要任務
(一)堅持以新發展理念主導城市布局建設
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必須以未來科學有效的空間布局作為支撐,城市的布局決定了經濟產業未來的走向問題。新發展階段下,踐行新發展理念,是推動城市科學布局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資源型城市的城市空間規劃與布局設計上,必須要以“創新、共享、綠色、開放、可持續”的新發展理念為基本原則,統籌處理好城市高質量發展、產業換擋增效、人民安居樂業、生態環境優良、發展持續健康的多元關系,審慎穩健的進行空間布局和建設規劃。既要確保實體經濟轉型所需要的土地、技術、人才、資本、制度、政策等方面的保障要素,為其預留出足夠的國土空間和轉型時間;又要充分的考慮到城市的基本的公共服務職能、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外在形象的穩步提升。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為作用,必須綜合考慮,不能相互割裂。對于資源型城市,他們建設之初都是以能源資源聚集地為中心開展的建設,在總體的規劃上以產業開發為主,配套設施水平較為低下,功能也不夠完善,在當前發展新興產業,實現多元增長的經濟發展理念下,就要不斷補足當前的城市建設短板,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堅持規劃先行、實施多規合一的實用性規劃編制,為產業的轉型打好基礎,留足空間,同時確保城市的生活質量和條件也同步的提升。因此圍繞以上目標,城市布局規劃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重塑城市中心區域的功能布局。資源型城市的中心城區與企業生產區域有高度融合的特征,顯然已不適合宜居城市的轉型要求。因此要合理規劃,妥善調整,按計劃有序實施中心區的工業生產制造集群的外遷和城市綜合體改造,按照質價相符的原則,把價值較高的空間地塊有序的引導流轉至綜合附加值較高、生態環保影響較小、資源能源消耗較低的第三產業,同時也能更好滿足市民的生產生活需求,而后是在城市郊區合理布局工業等第二產業,最后在集中連片的農用地做好相關的第一產業空間布局,推動城鄉融合。二是高標準規劃建設工業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提升工業園區的聚集和吸附功能,以科技和人才為主要的支撐要素,在建設之初就堅持高標準,積極推動高技術附加值、生態友好、符合城市建設規劃方向的產業企業落戶投資,同時配套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簡化項目投資的審批監督程序,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落地生效,進一步的優化營商環境,努力讓新建工業園區和經濟開發區成為新興產業集群的新高地,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融合區,城市經濟轉型的新增長點。三是打造全新的政務服務集中區域,開辟政務新區,配合城市的擴容增效工程,將交通不便、管網老化、配套設施不全的政務辦公區實施搬遷新建,建設集行政審批、便民服務、行政辦公與于一體的政府服務中心,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同時也為老城區留出更多的商業發展用地,一方面緩解了老城區的人流、車流壓力,另一方面保障了老城區改造的資源要素需求,為打造更加優質的生活區、商務區做好了相關的基礎,也能夠進一步的發揮城市的聚集輻射功能。
(二)以基礎設施配套為抓手保障產業結構順利轉型
在早期的計劃經濟時代,由于國家的投資能力有限,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始終落后于經濟發展和民生需求的新變化,本著先生產、后生活,的原則,資源型城市的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遠遠的落后于了生產提質與轉型的要求,公共交通設施效率低下、水電暖和市容環境等都無法與現代城市的特點相匹配,讓城市的形象蒙受了較大的負面影響,為招商引資、人才引進等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城市市民的生活質量也難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歸屬感不強,既難以吸引人,又難以留人。因此要確保產業轉型的資本、技術、人才要素的有力充實,就要先行一步,打造良好的城市宜居宜業環境,以優質的城市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來吸引優勢資源前來投資開發,從推動產業功能升級,再反哺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更上一個臺階,推進城市發展的現代化。
由此可見,基礎設施的水平決定了產業升級的步伐和質量,根據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實踐經驗,應當重點從經營性、公共性兩方面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著手,著力營造更好的轉型發展環境。一方面要對城市經濟增長具有直接推動作用的電力、水、燃氣、信息網絡等能源資源供應的基礎配套設施加大優化和完善力度。加快新型的輸變電技術應用,通過電力設施的升級改造,電網的智能化建設,滿足新興產業的基本電力需要,加大對水資源的高效合理開發利用,滿足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后,通過水資源循環利用、水利設施的新建改造等措施來有序保證產業發展的水資源需求。同時以數字化和智能化城市建設理念為指導,加快城市轉型,通過建立城市大數據中心,來形成信息產業集群,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為導向,大力發展智慧城市產業,讓城市的治理能力更加科學精準。另一方面也要以民生為目的,著力健全衛生、教育、醫療、養老、健康等公共服務體系,包括了醫院、學校、住宅小區、體育健身、供暖供水官網的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更優質的軟環境,來吸引更多優秀企業家、技術人才來資源型城市安家立業,并且以民生投資來帶動上下游產業和勞動力就業,刺激生產和消費需求,發揮“乘數效應”。
(三)堅持生態紅線,推動城市循環綠色建設
生態文明是城市建設必須堅守的基本原則之一,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錯誤發展路線,讓資源型城市的城市環境形象大打折扣,特別是以煤炭和石油資源為主的資源城市,在生態建設之前的城市面貌可用“黑、亂、臟”來形容,在近年來綠色產能調整、市容市貌改造工程實施后,城市面貌有了較大改觀,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資主體,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三、結語
總而言之,資源型城市的轉型,離不開科學的城市建設理念為引領,同時也要以科學的空間布局、基礎設施的配套改造、生態綠色城市的打造為有力的支撐,政府還要處理好與市場企業的關系,按照合法、科學、求實的原則引導企業深入改革轉型升級,更好的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張曉露.新常態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問題,對策及路徑選擇[J].中外企業家,2019(29):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