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百年初心的實踐基礎在于實現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和為世界人民謀大同三個緯度的一致。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謀幸福,謀復興,謀大同
回顧中國共產黨走過的近百年歷程,目前理論界有不同方向的關注點。如,對中國共產黨革命及建設經驗教訓的總結、對當下黨的建設問題的現實思考、對中國共產黨前途命運的展望等。實則,這些理論關注點的背后有一個共同的基本邏輯——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被歷史所選擇,在于中國共產黨解決了中國近代以來的百年命題。
而正是這百年命題成為中國共產黨初心的萌發點,在解決百年命題的歷程中以初心為動力形成了中國共產黨的近百年來的使命。
一、中國近代的百年命題
概括中國近代一百多年來的歷史,始終圍繞著“救亡——圖存——復興”的主線而展開,仁人志士都紛紛試圖尋求救國之道,各種思潮此起彼伏,各種主義競相產生,各種政治力量紛紛登場。中華民族在歷盡艱難、曲折的選擇,最終才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共產黨是中國近代歷史的必然選擇。
中國在很長的歷史階段是個農耕為基礎的農業大國,農民構成了社會的主體。因此,近代首先扛起抗爭大旗的是農民階級自發的斗爭運動。近代中國社會,農民階級處于社會底層,缺乏教育、難以形成本階級科學系統的革命理論。太平天國所提出的思想難以在中國文化中形成主流,再加之雙方客觀力量的懸殊及其他因素,最終,在清朝軍隊和地方武裝的圍剿下,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了。
太平天國被鎮壓以后,地主階級中先進分子登上歷史舞臺,承擔起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清朝統治集團中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晚清曾一度因此出現了“同治中興”曇花一現的局面。事實上,十九世紀末的東亞地區,都面臨從一個傳統封閉的封建專制國家向近代國家轉型的外部壓力,這個壓力主要來自于西方國家的侵略。例如,與大清國隔海相望的日本也曾面臨類似命運,同樣在19世紀中期深受諸多西方列強的欺凌。然而,日本1868年明治后期維新運動之后,走上了“脫亞入歐”的強國發展之路,在社會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深刻變革,進入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道。甲午中日戰爭宣告洋務運動失敗。
此時,中國另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如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認識到僅僅從“術”的層面變革顯然不行,應該從“道”上著手,從體制、政治制度方面試圖變革,開始了維新變法,目標是君主立憲,先是把希望寄托于封建皇帝的支持和同情,后又希望得到靠封建地主軍閥袁世凱的幫助,將自己陷入一種以“地主階級反對地主階級”的自相矛盾中,很快遭到了以慈禧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的反撲,康、梁被迫流亡海外,戊戌變法失敗。歷史證明,根本利益問題只能采取流血革命。中國的革命與英國和平過渡式的“光榮革命”顯然不同,倒頗似血雨腥風的法國大革命。這警醒了接下來的資產階級。
近代中國沒有經歷完整的資本主義階段,這就決定了中國資產階級力量較弱,沒有能力完成西方式的資產階級革命;也決定了中國資產階級的兩面性,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先是把希望寄托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支持,后又把希望寄托于立憲派人物袁世凱,結果導致辛亥革命發展成果被袁世凱篡奪。
歷史證明,實現中華民族救亡、圖存與復興需要一股新的政治力量、一種新的政治理論。本質上需要一場不僅僅是政治體制上的變革,不僅僅是某個階級自己的革命,而是一場社會革命——全民族、各階級、具有廣泛社會基礎的革命,哪種政治力量能成功地完成這個百年命題,哪種政治力量也將被人民和歷史所選擇。
二、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初心
談黨的初心決不能拋開民族命運和民眾幸福抽象地談黨的初心。簡言之,黨的初心是根植于國之初心,發展于民之初心,最終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信仰之基。
“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得起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1]。 信仰的力量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建立在科學理論基礎之上的。其之所以稱之為科學理論,是因為能解決中國問題,能在革命實踐中完成中國近代的百年命題。從而,這種信仰就會產生強大的號召力,組織起全民族、各階級的民眾,為建立一個現代化國家、實現民族復興而朝同一方向努力。中國共產黨在選擇信仰時就深刻地理解了命題的答案,而這個解答就是歷史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能解決中國的問題。所以,談信仰,不能空談,它是實實在在建立在對中國百年命題中的解答基礎之上的。一旦中國共產黨人歷盡千辛萬苦,尋找到了這個來之不易的答案,那絕不會輕易放棄,會為所信仰道路以命相搏、不惜犧牲流血。應當說,當今中國正走在一條來之不易的道路上。
首先,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在邏輯上是一致的。即,民之初心與黨之初心實現了邏輯的統一。黨之初心就是要實現民之初心,而民之初心即民之所愿。如果說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背離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而中國共產黨卻恰恰實現了他的革命理想,滿足了人民的三大訴求:民族、民權、民生。中國幾千年農業社會,民以食為天,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誰能徹底解決這些問題,誰就代表了人民利益。農民階級自己沒有能力完成,地主階級恰恰是土地剝削者,資產階級兩面妥協、左右搖擺,最終被地主軍閥竊取成果。共產黨從革命早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到改革中的“兩權分離”,再到新時代的“三權分置”都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體的利益。始終維護人民利益的政治方向亦促進了中國共產黨初心的實現,人民群眾成為中國共產黨革命和改革的堅定支持力量和推動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總結的“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2] 。
其次,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邏輯上是一致的。解決近代中國的問題在于能否真正有效地組織民眾,而組建政黨則是組織民眾力量的有效途徑。對此,國民黨與共產黨不約而同地都意識到了這一點。為什么要組建政黨?因為近代中國民眾缺乏國家認同感,尤其是現代國家觀念,四萬萬同胞一盤散沙。而此時,從蘇俄傳來的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就與中國的現實迫切需求迎合了,中國共產黨成功地把一個近代積貧積弱的中國推向了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實現了全民族、各階級、具有廣泛社會基礎的一場偉大變革。這場變革也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的實現,并不斷豐富和發展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內涵。
再次,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為世界人民謀大同在邏輯上是一致的。中國幾千年歷史一路走來,始終追求著“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這個最根本的初心。當我們把歷史的鏡頭拉到一個更廣闊的人類史的角度。我們同樣地看到一條清晰的主線:為爭取美好、平等、自由的人類社會,這是全人類歷史之應有歸宿。
馬克思在充分研究人類歷史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了“世界歷史理論”。在馬克思眼里:未來階級會消滅、國家會消亡、政黨將不復存在,而那時真正的人類歷史將開啟。而在此之前,人類尚處于“史前史”階段:因為人類社會還存在種種苦難,還處于異化之中,與共產主義的最終目標還有很大距離。從這個初心出發的使命就是縮短、直至消滅這段距離就成為共產黨人不竭的奮斗動力。而當今的歷史給了中國這樣一個機會,去承擔在人類歷史上開創一個新時代的偉大使命。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這是一個著眼于整個人類歷史的宏大理想!中國共產黨也由此當然地成為了馬克思遺愿的使命承擔者。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課題一般項目“馬克思實踐哲學在黨員干部教育中的路徑與方法研究”(課題號:KJCX14321)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 (01)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 2020
(作者簡介,支立平,碩士學位,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