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貞林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系統回顧了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莊嚴宣告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四個歷史時期的寶貴經驗,科學展望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號召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政治宣言。作為一名中共黨員,為我們黨率領全國人民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創造令世人矚目的百年輝煌,倍感振奮、深受鼓舞;面向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為我們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滿懷憧憬、充滿信心。作為一名“三農”研究和鄉村振興智庫工作者,務必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為江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走前列、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江西篇章建言獻策、主動作為。
一、學深悟透講話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的“七一”重要講話,回望光輝歷史、擘畫光明未來,高屋建瓴、思想深邃,把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了新高度,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我們務必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學深悟透弄懂上下功夫。一是要系統性學習,深刻理解領會和把握“七一”講話的重大意義、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吃透精神實質,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為之奮斗的一個主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二是從歷史與現實比較中學,深刻理解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波瀾壯闊、初心不變歷久彌堅,讓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三是聯系國情省情農情學,深刻理解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根本要求,把學習“七一”重要講話的成果轉化為推進鄉村振興理論與實踐研究、助力鄉村振興的具體行動。
二、講好江西紅色故事
江西紅色資源獨特,黨史上重大事件在這里發生,“四大搖籃”——中國革命搖籃井岡山、人民軍隊搖籃南昌、人民共和國搖籃瑞金、中國工人運動搖籃安源在江西。南昌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井岡山斗爭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安源工人運動走出了一條科學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獨特道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瑞金成立,中國共產黨開始了治國理政的偉大預演。在江西這片充滿紅色記憶的紅土地上,無數贛鄱兒女用忠誠和熱血投身革命事業,為新中國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新民主義革命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正是這片紅土地孕育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和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是贛鄱兒女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的強大精神動力。作為江西理論工作者,一是應總結好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頒布井岡山土地法,全軍“三灣改編”“支部建在連上”等成功探索的實踐經驗;二是利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讓偉大的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和長征精神代代相傳,綻放新時代光芒;三是把講好紅色故事,做好紅綠疊加文章,發展旅游、康養、研學項目,挖掘生態“好錢景”。
三、推動鄉村產業發展
江西綠色資源豐富,是我國南方重點集體林區,“五河一湖”水系孕育了良好的森林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高達63.1%,名列全國第二。江西是糧食主產區,建國以來,是連續不間斷調出糧食的兩個省份之一,為國家糧食安全保障作出了重要貢獻;江西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大省,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省外轉移,為沿海地區高速發展提供了人力支撐,也促進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進入新時代,江西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供給能力保持穩定,形成了糧食、畜牧、水產、果蔬四大千億規模產業;綠色生態潛力深入挖掘,培育壯大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業態,進一步提升“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影響力;鄉村發展動力逐步增強,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但總體而言,江西農業農村現代化仍然是現代化的短板,農業大而不強、品牌多而不優,農業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的問題尚未根本破解,推動江西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應是新時代江西改革發展的題中之義。當前已經進入“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鑒于農業農村改革進入深水區,無論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還是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都需要有戰略眼光和全球視野,發揮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敢為人先”創新精神,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改革。一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村“三塊地”改革(農地征收制度、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宅基地改革),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開展涉農類“碳匯+”交易試點,在實現農業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助力江西農村發展;二是做好鄉村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統籌縣域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本農田、生態保護、城鎮開發、村落分布等空間布局,發展“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創新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三是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進一步完善城市人才返鄉、工商資本下鄉、科技成果入鄉機制。
四、創新農村社會治理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進入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我省從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推進鄉風文明、構建新型農村社會治理體系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得到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工作縱深發展,新型農村社會治理體系構建有序推進。但在新時代有新要求,農村社會治理仍然適應不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鄉村治理人才不足、村干部文化水平不高;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滯后;農村高價彩禮仍然存在、人情債務居高不下等問題普遍存在。因此,應以黨建引領為抓手,以數字化、智能化建設為手段,全面創新農村社會治理,加快構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一是實施帶頭人優化提升行動,選好配強村級黨支部書記,加強農村基礎組織建設,全面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二是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依法制定村規民約,推進移風易俗,破除婚喪喜慶大操大辦、高價彩禮、厚葬薄養、散埋亂葬等陳規陋習;三是建立健全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體制機制和考核機制,夯實鄉村振興的組織保障。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