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來,廣播電視以其生動、直觀、形象的傳播方式而廣受大眾歡迎,成為大眾獲取新聞的主要途徑,然而在實際當中,由于播音員播音技巧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使得電視新聞、節目的播出質量一直在原地踏步,為改變該種情況,本文以電視播音員播音技巧中存在的幾點不足作為切入點,提出強化播音技巧、在播音中融入情感、提升播音吸引力等改進對策,以期促進電視播音員播音技巧,為觀眾呈現質量更好、更優秀的電視新聞節目。
【關鍵詞】廣播播音員 播音技巧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21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3.088
1. 引言
1.1 播音員行業現狀及未來發展
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信息時代的突飛猛進,資訊潮流的歷史性飛躍加速了廣播電視事業前進的腳步。從近二十年來看,中國廣播電視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播音員、主持人隊伍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然,更多的是進展和業績,主持人隊伍的建設可以說也實現了從小到大,從無到有的漸進。中國的廣播電視事業作為黨和人民的傳播者,肩負著重要的政治責任,中國國內電視節目的播音員、主持人承載著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當今與未來發展的重任。世界傳媒業的日新月異,多元化格局的逐漸形成,國內同行業的競爭,受眾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使這支年輕的、尚未成熟的播音員、主持人隊伍,正經受著來自社會的、體制的、觀眾的、技術的以及自身的多方面的考驗。這樣,更使得我們對廣播電視業的發展要有一個深刻思考,播音員、主持人作為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更值得我們對這支隊伍的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向做一番探討和研究。
黨的十六大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的新任務;面對廣播影視不斷發展、持續增強的新形勢;面對產業化進程中來自國內、外兩個市場的競爭,從整體上看,廣播影視人才隊伍現狀和廣播影視改革與發展的要求之間還有不小的差距。傳媒產業越發達,主持人、播音員為人所熟知的程度,受眾給予播音員、主持人的關注和禮遇就越高,因此,這種職業固有的優越感和社會認可程度,決定了播音員、主持人最顯著的職業特點——公眾性,無論是廣播的還是電視的,聲音或圖像一經“問世”,就容易成為受眾所熟知的對象,當然,電視節目播音員、主持人更容易“走紅”,成為公眾人物,這也要求播音員、主持人的言行要謹慎,努力成為公眾積極的榜樣。播音員、主持人的歷史發展在中國不過是幾十年的時間,特別是電視節目主持人,可能時間會更短,因此,這種變遷的幾個環節也是顯而易見的,從最初的沈力、趙忠祥到倪萍、周濤、還有近年來的記者型主持人白巖松等等,數不勝數,從這些主持人的特點來看,國內播音員、主持人大致經歷了業余入行,逐漸成名,自成風格;科班出身,學院派系,風格相似;業內轉型,采寫編播,風格迥異等不同的時代特征。以下我們重點探討國內電視節目播音員、主持人隊伍的現狀。
1.1.1 人員流動過于頻繁。
市場經濟對播音員主持人隊伍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使得人員流動過于頻繁,不利于加強隊伍建設。近幾年來,播音員、主持人隊伍受經濟大潮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渙散了軍心,動搖了整個隊伍建設的良性發展,造成人員流動頻繁,這種頻繁的流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它使得周圍同事不安心,用人單位不放心,有的主持人在一年內換了七八家電臺或電視臺。這種走馬燈似的頻繁換人,對播音員、主持人隊伍的穩定及節目的質量無疑產生的是消極因素。新聞播音員尚且如此,其他節目、欄目的主持人頻繁流動的問題也同樣令人頭痛。針對上述問題,廣電總局人教司司長表示,廣電系統人事部門將進一步創新工作機制,形成有利于人才大量涌現、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改革用人制度,建立和完善廣納群賢、人盡其才、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深化考核評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提高人才評價的社會化程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激發人才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激勵機制;建立保險和福利相結合的保障機制,促進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動。
1.1.2 科學的管理相對滯后
播音員、主持人隊伍的管理不夠科學,手段相對滯后,制約了隊伍建設水平的提高。播音員、主持人隊伍管理不規范也是許多新聞單位的共性問題。有的單位對播音員、主持人松散式的管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坐班”,形成隊伍建設的諸多弊病,諸如自我約束力不強,理論學習不夠,團隊合作精神缺乏等等。這種“不坐班”式的管理,也給播音員、主持人提供了更多“自由散漫”的機會,“走穴”、“跳槽”,不服從管理的現象也就更加突出了。
1.1.3 自身業務水平有待提高。
播音員、主持人業務水平滿足于現狀,不能精益求精,綜合能力,知識面明顯欠缺,業務不熟練,影響了隊伍建設的整體素質。目前,播音員、主持人隊伍中大專以上,科班出身的相對較少,大多數是半道改行,另有一部分是編輯、記者兼做主持人。這些人本身就存在專業知識匱乏的“先天不足”。綜觀全國播音員、主持人對伍在知識化的層次上也還是亟待加強的。令人可喜的是,隨著這些年廣播電視傳媒的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走上知識化、專業化、高水平的道路,但是播音員、主持人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要求它所具備的綜合素質也是很高的,因此,除業務素質外,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應是永無止境的。
1.1.4 思想道德水平參差不齊。
有的播音員、主持人在思想道德、生活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成為隊伍建設的“硬傷”。去年以來,因各種各樣的問題被媒體暴光的播音員、主持人不在少數,這些人過激、過火、過分的行為也引起了公眾的反感,具體事例我們暫且不提,僅就現象來看,不能歸咎于個人行為,或是個案,歸根結底是思想作風不過硬,職業道德不高尚,自我約束不嚴格的原因造成的。為此,國家廣電總局人教司的司長也就這樣的現象做了答復。對播音員、主持人隊伍的管理問題總局一直很重視。最近發布的《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職業道德準則》,明確要求全國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要嚴格約束日常行為,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儀表和文明舉止,自尊自愛,不得參加任何有損媒體形象、自身形象的組織和活動。同時要求播音員、主持人要有公眾人物的自覺意識,接受社會、公眾和媒體較常人更為嚴格的監督。有關人士呼吁:鑒于播音員、主持人對電視臺的“門面”和“旗幟”作用,應采取措施,全面提升播音員、主持人素質,加強隊伍建設與管理,以適應事業的發展,形勢的需要。
輕播音、重主持的不正確認識。在實際工作中,主持人和播音員雖屬同一個職業門類,在職業上屬“近親”關系,有共性的一面,但是也有本質的區別,由于公眾認識、社會環境和體制等多種原因的影響,造成公眾、業界,甚至播音員、主持人本身對主持人和播音員的偏頗之見。這幾年,隨著市場經濟的變化,主持人被賦予了更多經濟的色彩,比如主持人比播音員收入高、為人熟知的程度高、受人追捧的程度高等因素,形成了輕播音,重主持的不良傾向,這樣一來,也勢必影響播音員、主持人隊伍正常的發展建設。
1.2 研究意義
當前的播音主持中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并且情況日趨嚴峻。一方面,播音主持專業隊伍人數越來越壯大,另一方面,高校輸出的專業人才與用人單位的需求相距甚遠,情況不容樂觀。這一矛盾亟待解決。特別是新聞類節目主持人。傳統教學中只教會學生如何用聲音及氣息的技巧播讀新聞稿件,但在傳媒業迅速發展的今天,已明顯不能滿足新聞單位的用人需求。此外,傳統教學理論及方法已無法滿足節目形式越來越新穎、越來越細化的現狀。況且開辦播音主持專業的高校越來越多,如何在保留傳統教學理論的基礎上發展創新,使高校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模式,培養出既符合市場需求又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值得剖析研究。傳媒行業的快速發展瞬息萬變,其對新聞類播音員、主持人的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如何以新的思維面對新的形勢,在全媒體視野下推動播音主持教育改革向深層次發展,成為教育工作者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因此,本研究的研究意義,主要在于探討符合全媒體環境下新聞類播音主持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以此為高校和業界關于新聞類播音員主持人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提供參考意見。
2. 廣播電視播音員播音技巧現存的問題
2.1 方言腔現象加重
目前,部分地方電視臺的播音員為了拉近與觀眾間的距離,常在電視播報中使用帶有當地風格的詞句,這種播音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節目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但這種效果僅局限于本地人;對于外地人而言,以過于濃重的方言腔播音一方面不易使他們聽懂和理解,另一方面也會加大他們身處異地的感覺,進而使其產生被孤立感,而這些都是與電視節目根本的傳播理念不相符的,因此,對于該種現象有必要予以糾正。
2.2 播音表述缺乏感情
傳統觀念中,咬字是否清晰,普通話是否流暢,發音是否標準都是評價一名電視播音員是否合格的主要標準,在我國關于電視新聞的相關法律中也明確提出,播音員必須達到語言標準后方可主持新聞、節目,這就使得大量電視播音員在加強自身建設的過程中盲目追求普通話的標準而忽略了文字的感情,主要體現在播音員讀稿時缺乏感情,聲音呆板、機械。顯然,這種僅是單純讀稿,未將情感投入的新聞播音是難以引起觀眾共鳴的。播音員要提高新聞播報的感染力,就只有改進表述功底,將自身情感與新聞合二為一才可達到目的。
2.3 播音風格生硬
在如今一些電視新聞或節目當中,觀眾總能聽到諸如“在領導的關懷/指導/指導下”等千篇一律的結語,這種語句雖然規范標準,但一味套用不僅缺乏新意,也容易使觀眾感到乏味無趣,甚至于認為電視臺是在敷衍了事,長此以往,電視節目的受眾面將會受到影響而逐漸縮小。可見,生硬的播音風格并不可取,只有及時為播音語言注入活力,保持播音風格的新鮮感才能有效將觀眾群留住。
3. 廣播播音員播音技巧的改進對策
3.1 強化播音技巧
針對目前部分地方電視臺喜用方言播報節目的問題,應要求除地方特殊節目外,普通節目均遵照規范標準使用普通話進行播報,如此一來,既能保持地方電視臺的節目特色,又能令一般觀眾滿意。電視是大眾化的傳播媒介,在各方面均存在著巨大的社會引導性,而播音員作為電視新聞、節目的窗口,其口語水平直接反映著電視臺的整體水平,因此,電視臺有必要重視和強化播音員的播音技巧。一方面,播音員在主持節目過程中,應盡量規范用語,減少播音差錯,達到發音清晰、標準,字正腔圓的播音標準,避免觀眾因播音員字里行間夾雜著方言而無法聽清電視節目內容;另一方面,為了防止觀眾在收看電視時對播報內容產生歧義,播音員需減少對“有待”,“價值”等具有濃烈書面色彩的詞語的使用,多應用簡單易懂的短語或單句,從而確保播報的信息能夠準確傳達給觀眾。
3.2 在播音中融入情感
播音員要激發出電視新聞的感染力,既要重視理論知識與業務能力的學習,也要有一顆對社會、對生活、對家庭乃至自己都真誠的愛心,這種愛心雖然無法通過先天擁有,卻能夠經由后天的培訓是逐漸養成。因此,播音員需要深入到交際、生活與人群當中,注意觀察并留心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只有增加生活的體驗和經歷,才能對新聞內容有切實體會,繼而在新聞播報中調動起情感,使電視播報不再是簡單的念稿,而是富有情感,能深刻感染到觀眾內心的新聞信息。
3.3 提升播音吸引力
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優秀的電視播音員需要具備的不僅是扎實的口語能力,大量的生活實踐和知識的積累也必不可少,否則,一塵不變生活將會逐漸削減電視播音員的詞匯量,致使原本內容豐富的新聞信息在不斷重復的模式化套用中變得單調乏味,難以引起觀眾興趣。首先,播音員應加大對社會生活現象的關注程度,隨時掌握社會的最新動態;其次,播音員應積極學習與政治理論有關的各類知識,實現業務技能與政治素養的全面加強,如此,播音員才能運用所學,以客觀、正確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并結合自身情感應用到新聞播報中,從而將隱藏在條新聞中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不斷為播音風格注入新的活力,最大程度的引起觀眾共鳴。
3.4 切實提升播音速度與節奏的協同性
在播音員與主持人播音的過程中,必須要注意節奏與速度的相互配合,兩者必須要做到和諧、統一,這是提高播音員、主持人播音質量的核心。有一部分的播音員主持人往往過于追求速度,進而忽視了欄目風格以及實際內容的要求。從相關的數據分析來看,播音員語速大約在300字/min是觀眾最愿意接收的速度。但是播音員主持人必須要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要根據節目內容隨時調整自己的語速與節奏,比如節目較為豐富,容量較大的時候,播音員就需要提升語速,保障節目信息量。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節目除了要保障速度合理,同時也需要保障節目的精彩與生動性,這樣才可以更好的吸引觀眾,播音員主持人語音應該具有節奏感,注意抑揚頓挫,從稿件內容以及實際需求出發,科學的處理好語速的快慢,最大限度的保障播放的層次感,處理好主次,播音員主持人要以彰顯主體的前提,豐富語言情感,從而提升節目的感染力。
4. 結語
綜合上述,播音技巧關系著電視新聞的整體播出質量,播音員只有解決并改進播音技巧中存在的問題,才可實現自身播音技巧的完善,擴大電視新聞、節目的受眾面積。首先是強化播音技巧,口語能力雖是播音員最基本的播音技巧,但播音員只有不斷努力去強化,才能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欣賞水平;其次是在播音中融入自身情感,缺乏情感的電視播報是難以傳達到觀眾內心的,要提高電視播報的感染力,播音員唯有將自己的情感也融入其中,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最后,播音員應盡可能多的利用生活閱歷豐富播報用語,避免模式化的語句套用,使播報語言與時俱進。總而言之,將一個悅耳、動聽的電視新聞、節目展現給觀眾,縮短電視與觀眾間的距離是一名合格的播音員應盡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陳楊.電視播音員/主持人播音自我形象的塑造[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13):289.
[2]吳慶捷.論電視播音員主持人綜合素質的培養[J].華章,2012(19):301.
[3]張毅.電視播音員、主持人的表現力分析[J].科技傳播,2013(5):7+16.
[4]李海年.淺談電視播音員在鏡頭前的播音狀態[J].當代電視,2011(1).
[5]岳美娜.新時期電視播音員素質培養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4(4).
[6]鄭茹.電視中的“話”與“畫”之我見[J].當代電視,2002(4).
[7]吳瑛,周淑華.芻議電視播音員的個性魅力[J].當代電視,2001(7).
[8]劉建暉.播音主持如何掌控電視新聞播音之技巧[J].文史月刊,2012(8)
[9]王歡.播音技巧改進點滴談[J].東南傳播,2007(5).
作者簡介:買合力亞·伊比拉衣木,維吾爾族 新疆烏魯木齊市,,中級 播音員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