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君
由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執導的影片《郵差的白夜》,融聚紀實小說的藝術真實特色以及影視作品的鏡頭美學技法,以勾連現代城市文明與鄉村傳統文明的郵差作為敘事主人公,借助鏡頭所觀察的視角以及后現代的重復拼接手法,真實而又富有深意地詮釋創作者對時代發展中鄉村消亡的隱憂。本文在探索紀實小說與影視作品的串聯與互通關系之上,細致觀察隱于郵差和村民生存現狀及心理狀態變化表象之下的現代性滲入問題,進而深入挖掘影片創作者希圖還原的生活真實與社會隱憂。
《郵差的白夜》具有濃厚的現實主義意味,通過選用“非專業演員”本色演繹的方式,生動真實且富有藝術感染力地展現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但實則與現代文明有著千絲萬縷關聯的“瀕臨消亡、岌岌可危”的村落。郵差的離開與重返,在保證影片敘事張力的同時,也凸顯著新、舊制度的矛盾與沖突,盡管影片創作者希冀以“對抗殘酷現實”為核心驅動力,致力于打造不受世俗侵染的理想家園,但再次踏入故土的郵差并沒有找尋到心靈的寄托,迎接他的是人性的多維打擊;他是城市的邊緣者、多余人,也是鄉村的虛無者、惘然人。影片以現實主義為基礎,巧妙融入具有濃郁超現實主義的意象,諸如火箭、藍貓、軍歌等非常規化元素[1],進而增添了影片的審美內蘊和藝術效果。
一、小說影視化改編新浪潮
近年來,國內外影片不約而同地順應小說影視化的新浪潮,紛紛選擇經典小說加以藝術化的改編和創造,在增加敘事張力的基礎之上,恰到好處地將文字語言所描摹的場景、畫面,借助攝像技術的鏡頭呈現功能予以準確而生動地藝術展示。一部作品從書面形式的小說向動態形式的影片轉變過程中,對具象化、深刻性內核的把握顯得尤為重要。[2]
小說所創設的情節和意境,融聚虛擬性、多義性和豐富性特征,以文字所構筑的夢幻世界有助于激發讀者的個性化聯想和想象,不同讀者采用不同的視角、置于不同的立場、融入內容各異的個人體驗,往往能夠創設出豐富多樣、意旨頗豐的具象化情境。[3]以讀者視域所擬生出的畫面圖景,往往充盈美化意味與非現實色彩,故而創作者在對小說IP進行影像化改編的過程中,恰如其分地藝術塑造和呈現往往能夠成就佳作;而脫離小說文本核心情節、以主觀臆想進行無規則式散發延伸的改編之作,往往會與觀者的預期產生較大落差。
對于小說文本來說,即使以現實生活為參照模型的現實主義題材小說,只要符合基本的時代、社會背景及發展方向,其中的人物塑造、核心情節創設依舊擁有極其廣闊的施展空間。但由此為基準所進行的影視改編,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束縛和局限。小說文本向影視形式轉變,往往面臨以下三個挑戰:一是小說或虛或實、虛中蘊實的場景還原;二是跌宕起伏、極富張力的情節改編與創新,使其投射于銀幕依舊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三是扁平人物、圓形人物的交疊融合和性格、品質的再塑造。[4]以國產影片為例,長篇現實主義小說《平凡的世界》深深扎根于鄉土中國,密切結合時代發展背景,富有創造力地刻畫并塑造了極具代表性的圓形人物少平、少安以及潤葉等,如此融聚生命活力與藝術審美價值的人物形象,是使小說文本飽滿的關鍵性要素,而小說受眾廣泛、意旨豐富、藝術感染力強的特征,一方面有助于提升讀者對鄉土情結與城市文明緊密聯系的認知與認同;另一方面也給進行影視化改編的創作者帶來巨大挑戰。當我們審視電影版《平凡的世界》(毛衛寧,2015),其在擇取角色方面,體現出貼近小說文本、融入鄉土本色的傾向和特征;在選取場景方面,詮釋出呈現生活真實的關鍵性價值和意義。[5]改編電影唯有在人物、情節、意旨等多個方面均做到真實還原與審美加持,才能超越小說文本。
影片由于時長的局限,很大程度上不能全然還原小說極力刻畫的每一處情節、每一位人物,但這并不意味著情韻和主旨的失落。相反,創作者對小說精髓的擇取與再創造,往往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予以觀者強烈的震顫與觸動,精彩紛呈的鏡頭畫面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能夠調動影片受眾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進而助推影片主旨和情感共鳴的傳達。
二、紀實類影片的生活化重塑
由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導演,以俄羅斯偏遠村落為主要敘事場景及環境的紀實類影片《郵差的白夜》,改編自導演本人及前記者伊蓮娜·基謝列娃共同撰寫的同名紀實體小說,而影片著力于探尋現實題材小說影視化、生活化的重塑與再現。影片伊始,精巧的情節設計賦予該片濃郁的生活意味及色彩,具有較強的歷史厚重感與斑駁感,有力地將現代觀影者拉回20世紀80年代,引領觀眾深入那個與舊時代相連、與新時代隔絕的閉塞村落。
導演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呈現趨于消失村落的生存真態,在演員配置上大膽地選用生活在小說所描繪和呈現村落的村民,在核心敘事主人公郵差的擇取上更是將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詮釋得淋漓盡致。片中飾演郵差的演員阿列克謝·特列比斯特恩在現實生活中的職業便是郵差;真實而深刻的生活體驗、細致而多維的視覺觀察、曲折而富有張力的情節渲染,使得整部影片既凸顯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又在人、事、物的交織更迭中蘊含著豐富的哲思內蘊。現實生活中,俄羅斯的原生態村落經受著不同程度的擠壓與打擊,真正保持著鄉土本色與質樸氣息的村落呈現出垂直式銳減態勢;而影片導演極力借助情節的推衍與鋪陳,其所要表現的意旨中便蘊含著“與現實境況奮力抗爭”的意味。以同名紀實小說為參照范本,該片影視化的表達更多著墨于人物心理以及對矛盾沖突的聚焦與凸顯,更加傾向于展現矛盾及悲劇產生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郵差的白夜》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展現著存在于鄉村與城市、舊制度與新制度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類似于片中依舊將郵差作為與外部世界溝通、交流、來往的村落,隨著俄羅斯舊體制的瓦解而漸次消亡。故本片的藝術還原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創作者的美好遐想與審美創造。郵差角色的塑造,不僅意旨于詮釋其作為村落唯一與外界聯系的橋梁紐帶意義,展現其作為地方當局和社會服務代表的重要身份定位;亦在人物刻畫和場景塑造過程中,彰顯著傳統文化遺產與現代城市文明的融通與齟齬。[6]值得思考的是,即使在鄉村的正常運行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郵差,依舊是時代的邊緣人。影片巧妙設置有關快艇馬達被偷盜的情節,以激烈的矛盾沖突作為塑造圓形人物、升華小說意旨的關鍵性助推要素。
如果影片止步于鏡頭的重復拼接,而未悉心捕捉并放大隱于平淡常規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與癥結,那么便會使得影片缺乏敘事張力而寡淡無味、了無生趣。郵差利奧哈是一位不幸的平凡小人物,在情感維度塑造上,他癡狂地追求著高中時暗戀的女子,但時光荏苒中妙齡少女已然成為單身母親。相較于閉塞落后的鄉村,城市的生活能夠給予孩子更好的發展機會,年歲的增長、閱歷的積累,讓這位女性角色閃耀著母性的光輝和現代性的認知思維,即使利奧哈“討好式”地與其子親近、玩耍,但在利益與情感方面,城市工業文明熏染下的世故者,依舊毅然決然地拒絕了利奧哈。在職業發展維度塑造上,對于往昔閉塞、落后的鄉村來說,郵差扮演著串聯者和引路人的角色,而隨著時代的推進和經濟的發展,城市成為越來越吸引鄉村青年的“發展樂土”。固守舊土的老者漸次逝去,渴求發展的青年遠離故土,傳統舊式鄉村消亡的同時,也伴隨著郵差主體價值的驟降退化。多維因素驅使不幸者趨步更大的不幸,來到城市的郵差不僅經歷了地域、空間等生活環境的嬗變,也真切感知到城市文明對個體的異化,真摯情誼逐步被利益蔭翳全然遮蔽。影片富有諷刺性和滑稽性地展現了郵差失魂落魄地走進百貨商鋪,而無奈地發現原來可以買到的竟然只有甜食與酒精,精神的麻痹只能是短暫解脫,而邊緣者又該如何找尋心靈的慰藉。影片諷刺意味的背后蘊含著振聾發聵的時代意義,這是新舊制度嬗變過程中難以全然規避的現實問題。
三、現實與想象交融的深刻內蘊
《郵差的白夜》融聚著現實主義的社會性元素,同時于情節發展的關鍵處適時穿插超現實的意象與情愫,俄羅斯藍貓,學校廢墟響起的軍歌,片尾升空的火箭……別具匠心的物象設置,使得影片在藝術審美上呈現來源于現實生活,但在文學境界及層次維度又高于常規化、非可逆性的現實生活的特征。該片的現實與想象交融,主要體現在火箭等物象在不同場景中以不同的狀態、面貌呈現于銀幕之上。以火箭為例,其第一次出現是在郵差與其暗戀者的兒子一同來到鎮上更換馬達,他們走進老戰友擔任指揮官的軍區,一個巨大的運載火箭正在組裝待射。[7]此次出現的火箭處于待射狀態,隱喻著新制度還未能全然取代長期存在并居于主導地位的舊制度;而在影片的結尾處,郵差視角中的火箭在湖對岸成功升上了蔚藍天空,值得關注的是,火箭升空處的現實背景:離而復返的郵差再次返回百無聊賴、孤寂落后的鄉村,敞開心扉與老友暢談關乎“現代性失落”[8]的深刻問題。片中的火箭、藍貓,其哲思意義遠超現實物態化意義,火箭升天、藍貓登上岸邊小舟,是真實存在還是郵差心靈從沉思到頓悟轉變過程中的主觀臆想,影片虛幻化、夢境式的情境構筑為真相掩上了一層薄紗,而將其所映射與暗喻的內蘊則呈現給依舊恍惚于曲折情節未能全然體悟的觀影者。由舊到新的飛躍,是歷史、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影片中超現實物象的融入意旨揭示新制度將成為主導未來鄉村、城市發展的支撐。
該片濃郁的現實主義因子,是火箭、藍貓等虛實物象得以交融相生的關鍵著力點。“虛無”與“死亡”儼然成為籠罩這個鄉村、久難消散的陰霾;影片所致力呈現的并非是完全與現代文明隔絕的“世外桃源”,而是逐步被“同化”、瀕臨消亡的傳統鄉村。村民精神的空虛、提姆卡母親的逃離、具有時代終結意義老者安娜的逝世……無不在表征著傳統鄉村及其村民落后于時代的物質、精神文明。顯然,影片中的郵差在新舊制度、新舊文明的徘徊不前、矛盾與齟齬成為他迷失自我主體價值的顯性表征。他選擇逃離,是因為無法忍受重復累加、平淡如水式的孤寂生活;而選擇復歸,是因為城市快節奏的生活壓迫、驅使著他邁向更加閉塞的生存空間。
結語
從小說到影視,是將靜態文字所描繪的情境和畫面,通過演員的藝術加工和生動展示來進行動態演繹。以小說為創作藍本的影視作品,需要在人物、情節、環境的擇取中,充分考慮還原特質和升華特性;此類型影片的觀者往往是帶著某種固化思維進入影片,由文字所構筑的美好時空環境具有抽象性、多義性、豐富性和朦朧性,不同的讀者會以不同程度的主觀認知及情感投射來想象還原作品所極力著墨、描摹的情境、人物和思想意旨。作為紀實類影片來說,現實性占據主導也即要求影片在取景、選角、情節改編過程中,能夠真正立足原著、立足現實生活,真正詮釋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二維交融性。影片《郵差的白夜》真實再現了俄羅斯過渡時期的邊陲村落原貌,選用具有切實生活體驗的“非專業演員”傾情演繹,細致捕捉精神困頓者的心靈轉變歷程,以郵差的離去和再次返回作為情節發展的主線索,揭示其作為“新時代邊緣人”的主體失落感和人生迷惘情懷。
參考文獻:
[1][6][7][8]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Elena Kiseleva.郵差的白夜[ J ].科學大觀園,2015(13):54-55.
[2]丁永祥,楚愜.論小說的影視改編——文本選擇和劇情剪輯模式探討[ J ].四川戲劇,2019(05):93-96.
[3]韓明睿.從影視到小說的當代影視文學現象[ J ].散文百家,2019(09):12.
[4]宋子夫,徐玉英.論新世紀中國小說影視化改編的表現方式[ J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0,34(02):62-65.
[5]趙煜.經典重讀的可能性——小說影視化對經典重讀的影響[ J ].戲劇之家,2017(2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