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加坡的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及其啟示

2021-09-05 04:28:52王勤
創新 2021年1期

[摘 要]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興起,新加坡相繼推出了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計劃及其政策,以加快邁向“工業4.0”時代。新加坡實施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旨在新的國際經濟形勢下應對全球價值鏈的重構,緩解國內經濟的結構性矛盾,以智能制造來促進制造業的發展,以及重塑國際競爭力。近年來,新加坡確定了產業轉型的23個重點領域、科技創新的七大領域和人工智能的五大領域,重視研究開發和創新創業,促進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以及構建全球首個智慧國家。雖然世界經濟正處于深度調整時期,但是新加坡的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已初見成效,然而也還存在一些問題與障礙。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新加坡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的實踐可為我國提供借鑒。

[關鍵詞] 新加坡;產業轉型;創新驅動

[中圖分類號] F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616(2021)01-0064-12

近年來,伴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興起,新加坡推出了面向“工業4.0”的產業轉型計劃,并相繼出臺科技創新、人工智能、中小企業數字化和構建智慧國的相關措施,以抓住機遇,應對新一輪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挑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擬就新加坡實施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的實踐及其成效進行分析。

一、新加坡實施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的動因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紛紛制定“工業4.0”戰略,以抓住機遇,應對“工業4.0”帶來的挑戰。盡管新加坡沒有正式頒布關于“工業4.0”的規劃和方案,但新加坡是最先聚焦“工業4.0”的國家之一。早在2006年6月,新加坡政府就推出了“智慧國2015”(iN2015)計劃。在此基礎上,2014年6月,新加坡政府又公布了“智慧國家2025”(Smart Nation 2025)計劃,力爭建成世界上首個智慧國家。2016年3月,新加坡政府推出了面向“工業4.0”的產業轉型計劃(Industry Transformation Programme,ITP),為23個工商領域制定轉型藍圖,并輔之其他政策措施,以實現國內產業轉型而邁向“工業4.0”時代。

(一)實施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是以第四次工業革命興起為國際背景

在德國最先提出“工業4.0”概念后,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出臺了“工業4.0”戰略,新興經濟體也緊跟其后推出相應的方案。2012年2月,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頒布《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2013年4月,德國“工業4.0”工作組發布了《保障德國制造業的未來:關于實施“工業4.0”戰略的建議》;2017年6月,日本內閣通過了《未來投資戰略2017》;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也發布了相關的政策措施。當前,西方發達國家已逐漸步入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工業4.0”新階段,加快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重振國內制造業,搶占世界高端制造業領域。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以智能制造、互聯技術等為基礎,將引發和推動全球價值鏈的重構,改變全球價值鏈的產業布局和區位配置。智能化生產使得生產各環節的附加值發生變化,中部制造環節的附加值提高,勞動力不再是廠商選址的決定性因素,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將面臨一系列重構,區域生產網絡也將進入深度調整。

雖然新加坡已進入信息化的“工業3.0”時代,但是新加坡的工業化以參與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價值鏈為主,制造業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中。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參與全球價值鏈的分工網絡,電子電器加工裝配成為主要產業。20世紀80年代末,西方跨國公司逐漸把標準化產品的生產過程和工序轉向發展中國家,新加坡加快融入全球價值鏈之中,從原先的加工裝配的環節逐漸向零部件生產的環節攀升,并參與部分研發和設計的環節[1]。進入21世紀,新加坡參與全球價值鏈的主要產業依然是電子信息業,化工、生物醫藥、海事工業等產業也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由“工業4.0”引發的國際產業分工和全球價值鏈的重構,勢必對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的新加坡制造業產生不同程度的沖擊和影響,使得新加坡必須應對“工業4.0”時代全球價值鏈重構所帶來的一系列挑戰。

(二)實施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以緩解國內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在近半個多世紀經濟發展歷程中,新加坡逐步實現了幾次產業轉型。20世紀50年代末,新加坡開始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到20世紀70年代末轉向資本密集型產業,20世紀90年代跨入技術密集型產業,21世紀知識密集型產業應運而生。新加坡的幾次產業轉型均是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出現急劇變化,產業結構亟待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過去20年來,新加坡的實際工資與勞動生產率大致保持同步增長,但近年來其國內實際工資增幅已超越勞動生產率增幅。自2009年起,新加坡開始推動經濟轉型,其產業轉型并不順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新加坡在1985年、1998年和2001年均出現過經濟增長率低于通貨膨脹率的情形,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及之后的2009年、2011年、2012年同樣出現了經濟增長率低于通脹率的狀況。新加坡政府認為,這一現象不僅是周期性問題,而且是結構性問題。由于人口老齡化和生育率下降,加上政府收緊了外國勞工的比例,新加坡國內勞工嚴重短缺。目前,新加坡的工資漲幅超過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要提高勞動生產率,經濟轉型成為唯一的出路。2016年,新加坡推出產業轉型計劃,目的在于促進23個工商領域的轉型升級,借助“工業4.0”推進各產業部門和企業采用新技術,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三)實施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旨在以智能制造來促進制造業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末,新加坡開始了工業化進程,到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率先躋身新興工業化經濟體行列。但是,近年來新加坡出現了“去工業化”現象,主要表現為工業部門尤其是制造業發展減速或停滯,工業部門的增加值比重趨于下降,尤其是制造業的增加值比重下滑較快。據統計,1996—2016年,新加坡的工業部門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33.3%降至26.3%。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出現了先升后降的現象。2000—2016年,新加坡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28%降至20%[2]。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新加坡政府就提出,將新加坡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25%,新加坡“工業21”發展計劃再次確定這一比重關系。2010年,新加坡國家經濟戰略委員會報告提出將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調至20%~25%。但是,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導致新加坡高度外向型的制造業出口受阻,對制造業發展造成了直接影響,導致制造業在國內經濟的比重持續下降。因此,新加坡試圖及時把握第四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機遇,實施產業轉型計劃,促進傳統制造工業轉型,推動新興制造工業發展,提升工業制成品的國際競爭力,以此扭轉或延緩“去工業化”進程。

(四)實施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以重塑新工業革命時代的國際競爭力

自1985年起,每次遭遇國內外經濟大變局時,新加坡政府均認真分析經濟發展現狀,積極調整經濟發展戰略,促進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其核心在于重塑作為國際經濟中心的競爭優勢。1985年,國內經濟嚴重衰退,新加坡政府成立經濟委員會,次年發表《新加坡經濟:新的方向》報告,提出未來10年制造業和服務業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兩大動力[3];1991年10月,新加坡政府發表《經濟策略計劃書》,確定了20世紀90年代新加坡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和增強產業競爭力的具體措施;1998年11月,新加坡競爭力委員會公布《新加坡競爭力報告書》,提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六大措施,實施八大戰略以提升未來十年新加坡的國際競爭力;2010年,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新加坡國家經濟戰略委員會提出了七大經濟戰略,以打造新的競爭優勢[4]。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悄然到來,數字時代和智能技術賦予國際競爭力以新的內涵,影響和制約國際競爭力的因素正悄然改變,原有的全球競爭力格局也隨之變化。因此,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新加坡必須制定和實施產業轉型計劃,推進產業結構技術升級,加快向創新驅動型經濟轉型,以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

二、新加坡實施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的政策措施

在“工業4.0”的時代背景下,新加坡積極實施經濟轉型戰略與政策,以抓住“工業4.0”帶來的機遇并應對挑戰。新加坡制定和實施了產業轉型計劃及其相關措施,以加快邁向“工業4.0”時代;確定了產業轉型的23個重點領域、科技創新的七大領域和人工智能的五大領域;重視研究開發和創新創業,努力打造世界研究中心;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計劃,促進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構建全球首個智慧國家,推動東盟智慧城市網絡建設。

(一)實施產業轉型計劃和科技創新計劃,并將其納入未來十年國家發展戰略

2016年3月,新加坡推出45億新元的產業轉型計劃(Industry Transformation Programme),為23個工商領域制定轉型藍圖,以提高企業生產力和投資技能、推動創新、走向國際化為目標。這23個具體行業涉及制造業和服務業,但此次行業分類并未完全以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來分類,而是從產業關聯性和實施便利角度將23個行業分成6個產業轉型組團,即制造業、環境建設、貿易與聯系、國內必要服務、專業服務和生活相關服務。為此,政府專門成立未來經濟署(Future Economy Council)來負責產業轉型計劃的制定和執行,先后出臺了23個產業轉型藍圖[5]。

新加坡的第六個科技創新計劃即“研究、創新與企業計劃2020”(Research,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2020,RIE2020)提出,2016—2020年,政府將投入190億新元用于研究、創新與創業支出,選擇先進制造和工程技術、健康與生物醫療科學、城市解決方案和可持續發展、服務業和數字經濟等作為重點資助領域,以打造世界研究中心[6]。2017年5月,新加坡推出“國家人工智能核心”(AI. Singapore,AI.SG)計劃,旨在凝聚政府、科研機構與產業界三大領域的力量,促進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計劃在未來5年投資1.5億新元用于資助相關研究。2019年10月,新加坡政府設立全國人工智能署,該署隸屬于智慧國及數碼政府署(Smart Nation and Digital Government Office,SNDGO)。新加坡人工智能策略的愿景是到2030年使新加坡成為研發和采用具有影響力及可擴展的人工智能方案的領導者。

2017年2月,新加坡未來經濟委員會提出了新加坡未來十年經濟發展策略,試圖通過三大途徑和七大策略推動經濟發展,并將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計劃納入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新加坡未來經濟發展的三大途徑:一是保持開放性,繼續與世界接軌;二是與時并進、精益求精,要求新加坡人掌握和善用精深技能,企業增強創新能力;三是新加坡政府、企業和國人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齊心協力落實有助經濟增長的策略。七大策略包括深化和開拓國際往來、掌握和善用精深技能、加強企業創新和擴大規模的能力、增強利用互聯網發展業務的能力、打造充滿活力與機遇的互聯城市、落實產業轉型計劃、相互合作推動創新和增長[7]。

(二)確定了產業轉型的23個重點領域、科技創新的七大領域和人工智能的五大領域

新加坡的產業轉型計劃,確定了23個產業轉型的重點領域。根據產業關聯性和實施便利度,政府將這23個行業分成6個產業轉型組團,涉及制造業和服務業,制造業包括能源和化工、精密工程、海事工程、航空業、電子業等,服務業包括貿易、交通運輸、房地產、醫療保健、金融、教育、食品制造與服務等,這些行業的產值占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的80%。

在新加坡第六個科技創新計劃中,新加坡將先進制造與工程技術、健康和生物技術、城市解決方案和可持續發展、服務業和數字經濟、學術研究、科研人力資本和國家創新體系作為重點扶持領域。其中,制造業包括航空航天、電子、化學、機械與系統、海洋與近海、精密模塊和部件、生物制劑和制造業、醫學技術制造業等八大關鍵領域,還有機器人與自動化、數字制造、3D打印、新材料等4個技術交叉領域;服務業包括都市交通、醫療衛生、信息通信技術等領域。

2019年11月,新加坡政府提出將在交通物流、智能市鎮和鄰里、醫療保健、教育、保安與安全等五大領域采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科技,打造促進人工智能生態發展的環境。在交通物流領域,到2025年所有關卡將采用全自動通關系統,可規劃貨車運輸最佳路線,提升司機的工作效率;在醫療領域,到2022年全國醫療機構采用AI系統,更快速和精準地檢測出視網膜病變等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眼疾,到2025年通過AI掃描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脂血癥等患者的視網膜照片,計算其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智能城市和鄰里領域,2022年前政府將推出AI聊天機器人,指引居民向正確部門舉報社區問題;在教育領域,通過適應式學習(adaptive learning)系統,為學生提供個人化教育,即將在中小學英文科目試用自動批卷系統,讓教師把更多時間放在學生身上;在保安與安全領域,2025年前讓所有國人和旅客使用全自動通關系統掃描虹膜和臉部特征等通關[8]。

(三)重視研究開發和創新創業,努力打造世界研究中心

從1991年起,新加坡連續實施科技創新5年規劃,分別為《國家技術發展規劃》(1991—1995年)、《第二個國家科技規劃》(1996—2000年)、《2005年科技規劃》(2001—2005年)、《2010年科技規劃:創新驅動的可持續發展》(2006—2010年)、《2015年研究、創新與企業計劃:新加坡的未來》(2011—2015年)。2016年,新加坡政府出臺《2020年研究、創新與企業計劃:科技贏得未來》,該計劃提出了2016—2020年新加坡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重點資助產業和核心資助計劃,進一步推動研究開發和創新創業,力爭將新加坡打造成為世界研究中心。

長期以來,新加坡將研究開發與創新創業作為構建知識型和創新型經濟的基礎。近年來,新加坡政府對研發和創新的公共投資顯著增加。第五個科技創新計劃提出,2011—2015年,新加坡政府投入161億新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用于研究、創新與創業支出,到2015年研究與開發(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5%,使新加坡成為國際科研中心和亞洲創新中心,成為如瑞典、芬蘭、以色列的研究型、創新型和創業型的經濟體;第六個科技創新計劃提出,2016—2020年,投入190億新元用于研究、創新與創業支出,確立了七大重點資助領域。同時,新加坡建立了新加坡地球觀測站(EOS)、量子技術中心(CQT)、癌癥研究所(CSI)、力學生物學研究所(MBI)、環境生命科學工程中心(SCELSE)、圣約翰島國家海洋實驗室(SJINML)等國家級實驗室和研發中心[9]。

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NRF)推出“大學-企業研究室”(Corporate Laboratory in University)計劃,旨在吸引國內外企業與當地大學合作研發。目前,勞斯萊斯(Rolls-Royce)、新加坡電信(Singtel)、吉寶企業(Keppel)、富士通(Fujitsu)、惠普(HP Inc.)、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 Inc.)、勝科工業(SembCorp Industries)、新科工程(ST Engineering)、豐益國際(Wilmar International)等10余家企業已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管理大學合作設立了“大學-企業研究室”,以促進科技研究開發和實用技術轉化[10]。

(四)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計劃,促進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2017年3月,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中小企業數字化計劃(SMEs Go Digital Programme),以協助中小企業了解與采用適用的數字科技,由此增加盈利、開發新市場和提高生產力。該計劃由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新加坡網絡安全局(CSA)和標新局(SPRING)等政府機構聯合推出,從三方面協助中小企業實現數字轉型:一是設立中小企業數字技術中心及開辦工作坊、研討會等,為在數據分析、網絡安全和物聯網等有需求的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建議,幫助中小企業與科技和咨詢機構建立聯系;二是根據政府的產業轉型藍圖,為各行業領域制定產業數字化藍圖,中小企業可通過藍圖進一步確認合適的數字科技;三是先選擇那些可通過科技大幅度提高生產力的領域,實施新的數字科技方案。兩年來,該計劃已使約4000家中小企業受益[11]。

2018年3月,新加坡政府提出將資助300家來自各領域的中小企業和跨國公司,利用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所開發的新加坡工業智能指數進行評估,協助它們加速向“工業4.0”轉型[12]。同時,為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新加坡政府推動貿易程序數字化和優化的“貿易互信”(trade trust)。一般說,貿易和物流業者經常在跨境貿易程序上碰到效率較低的情況,而貿易互信涵蓋了一套準則,能夠讓企業安全地交換數字貿易文件。此辦法采用分散式賬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DLT),可降低欺詐風險,同時減少企業營運成本。2019年1月,新加坡推出了全國電子發票網絡(nationwide E-invoicing network),可讓企業減少失誤、改善現金流通、提高管理效率。

(五)推進“智慧國家2025”計劃,構建全球首個智慧國家

2014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智慧國家2025”的十年計劃,這是全球第一個智慧國家藍圖。為將新加坡建設成“智慧國”,政府將構建“智慧國”平臺,建設覆蓋全島數據收集、連接和分析的基礎設施與操作系統,根據所獲數據預測公民需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到2025年,新加坡有望建成世界首個“智慧國”。該計劃也是“智慧國家2015”計劃的升級版。新加坡在2006年公布了“智慧國家2015”計劃,其目標包括:到2015年,通訊行業價值實現翻番達到260億新元,該行業出口收入增長3倍至600億新元,增加8萬個工作崗位,使九成家庭使用寬帶,學齡兒童家庭電腦擁有率達到100%等,這些目標均已提前實現[13]。

新加坡“智慧國家2025”的核心理念,可用三個“C”來概括,即連接(connect)、收集(collect)和理解(comprehend)。其中,“智慧國家”平臺建設第一個階段以連接和收集為核心。連接就是提供一個安全、高速、經濟且具有擴展性的全國通訊基礎設施。“智慧國家”首先要做的就是互聯網的聯通性,確保在任何地點和任何時間點都是互聯互通的。收集就是通過遍布全國的傳感器網絡獲取更理想的實時數據,并對重要的傳感器數據進行匿名化保護、管理并適當進行分享。理解就是通過收集來的實時數據,建立面向公眾的有效共享機制,通過對數據分析預測民眾的各類需求,進而提供更好的服務。

三、新加坡實施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的成效與問題

從2009年新加坡提出經濟轉型的決策,迄今新加坡實施新一輪的產業轉型已歷時十多年。在全球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緩慢增長和深度調整的背景下,新加坡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進展并不順利。自2016年政府出臺產業轉型計劃后,新加坡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的步伐有所加快,實施產業轉型計劃的成效逐漸顯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與障礙。

(一)實施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構建了全球最具競爭優勢地位和最佳營商環境

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經濟處于緩慢增長和深度調整時期,高度外向型的新加坡經濟深受影響,國內經濟低速增長且波動較大。2009年,新加坡開始了經濟轉型與調整,但進展較慢。2016年,新加坡實施產業轉型計劃,加快了經濟轉型的步伐,進一步提升了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產業競爭力,使得新加坡繼續保持了世界最具競爭優勢國家的地位,也成為具有全球最佳營商環境的國家。在近年國際競爭力評價的權威機構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d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和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的各國競爭力排名上,新加坡均名列前茅。根據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評估,在2015—2019年世界各國國際競爭力綜合排名中,新加坡2015年列第3位,2016年列第4位,2017年列第3位,2018年列第3位,2019年再次躍居第1位[14]。在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世界排名中,2015—2018年新加坡分別為第2位、第2位、第3位和第2位,2019年首次升至第1位[15]。在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A.T. Kearney)發布的《2019全球城市指數報告》中,新加坡列全球最具競爭力城市的第6位和全球最具發展潛力城市的第2位[16]。在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新加坡列第8位,僅次于瑞士、瑞典、美國、荷蘭、英國、芬蘭和丹麥[17]。同時,新加坡營商環境進一步完善,成為具備世界最佳營商環境的國家。據世界銀行評估,在世界各國營商環境便利度排名中,2015—2016年新加坡均列第1位,2017—2019年均列第2位[18]。

(二)實施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進一步優化了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新加坡以連續三年高工資政策推進經濟重組和產業升級受阻后,新加坡是否繼續將制造業作為支柱產業曾引發熱議。20世紀80年代中期,新加坡政府提出未來10年制造業和服務業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兩大動力。進入21世紀,新加坡出臺的“工業21”發展計劃將新加坡制造業生產總值占GDP的比重定位在25%。2010年,新加坡國家經濟戰略委員會報告將新加坡制造業生產總值占GDP的比重調至20%~25%。由于全球金融危機后國際市場需求萎縮,新加坡高度外向型的制造業受到了直接影響,制造業在國內經濟的比重持續下降。在此次產業轉型計劃中,新加坡再次將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置于核心地位,同時進一步完善現代服務業功能,并已初見成效。據統計,2012—2018年,新加坡的生產性產業(包括制造業和建筑業)占GDP的比重從25.1%增至25.2%,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從64.9%增至65.9%。其中,制造業占GDP的比重維持在18%~20%,尤其是2018年該比重達到20.8%。目前,新加坡的電子、化工、海事工業和生物醫藥業是制造業的四大支柱行業;在生產性服務業中,貿易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8.3%降至16.7%,金融保險業從10.2%增至12.3%,信息通信業從3.7%增至3.9%,交通倉儲業保持在6.4%[19]69。

(三)實施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各產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逐步提升

由于近年來新加坡政府收緊外國勞工的流入,借此調控勞動力結構,許多行業普遍面臨勞工短缺的困境,因此必須進行國內產業轉型,而產業轉型的核心在于提高各行業勞動生產率。在勞動力短缺的條件下,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力工資收入中位數的變動成為產業轉型效果的重要指標。自2016年實施產業轉型計劃以來,新加坡各部門勞動力工資收入中位數趨于上升,同時整體的勞動生產率逐步提高,尤其是生產性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升幅比較明顯,生產性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增速也有所回升。據統計,2012—2018年,新加坡平均每個勞動力月工作收入(包括雇主公積金)的中位數分別為3480新元、3705新元、3770新元、3949新元、4056新元、4232新元和4437新元[19]59。同時,從勞動生產率來看,按每個勞動力平均創造的增加值計算,2012—2016年新加坡勞動生產率分別增長0.5%、0.7%、0.1%、0.7%和1.9%,而2017—2018年則分別增長3.9%和2.4%。其中,2012—2016年生產性產業(包括制造業和建筑業)的勞動生產率分別增長 -2.2%、-3.2%、1.2%、-2.1%和4%,而2017—2018年則分別增長10.8%和7.9%;2012—2016年生產性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分別增長1.6%、3.1%、0%、0.8%和0.2%,而2017—2018年則增長1.2%和0.9%(見表1)。近年,勞動生產率增長是推動新加坡國內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的統計分析顯示,2018年新加坡GDP增長率為3.2%,其中勞動生產率增長是主要動因(增長率為3.7%),就業增長(增長率為0.7%),實際勞動力工作時間持續下降(下降了1.2%)[20]。

(四)實施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進一步增強了國際經濟中心的地位

長期以來,新加坡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均緊密圍繞如何進一步增強和完善國際性經濟中心的地位。此次產業轉型計劃涵蓋了能源和化工、精密工程、海事工程、航空業、電子業、貿易、交通運輸、金融等關鍵領域,以此鞏固與提升新加坡作為世界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通信中心和旅游會議中心的地位,并努力打造世界研發與創新中心。2018年,新加坡是世界第九大工業制成品出口國、世界第七大辦公設備和通信器材的出口國、世界第七大化工產品的出口國、世界第六大醫藥產品的出口國,還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2018年,新加坡對外貿易額高達7840億美元,人均對外貿易額高居世界之首。其中,商品貿易出口列世界第15位,服務貿易出口列世界第10位。以抵達船只噸位計算,新加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港之一,也是世界上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集裝箱港口。新加坡的金融業日趨成熟,外匯市場交易額已居世界第三位,并成為世界主要的離岸銀行業、基金管理業和風險管理業中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和東西文化的交匯薈萃,又使新加坡成為世界上重要的通信信息中心和旅游會議中心。近年來,新加坡大力構建全球和區域科技研發中心,全球100家頂尖科技公司中已有多達80家公司在新加坡運營業務,如德國西門子公司已在新加坡設立“工業4.0”實驗室,美國麥肯錫公司也在新加坡建起了先進再制造及技術中心(ARTC)試驗工廠。高緯環球公司(Cushman & Wakefield)發表的2019年全球數據中心研究報告顯示,新加坡已連續三年是亞洲最具競爭力的數據中心[21]。2018年起,新加坡與德國聯合舉辦工業展覽會,聚焦從先進制造業、智能工廠、智能供應鏈管理到研發、增材制造技術、數字化工廠等系列主題,以打造全面展示全球“工業4.0”最佳實踐和應用的區域展覽中心。

(五)實施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一些生產與服務部門行業轉型的成效初顯

從2016年3月新加坡政府推出產業轉型計劃,到2018年3月最后一個產業轉型藍圖公布,一些生產與服務部門行業轉型的成效已逐漸顯現。例如,能源和化工是新加坡經濟的支柱行業之一,包括煉油和化學產品制造。新加坡能源和化工產業轉型藍圖提出,到2020年要求至少20家煉油廠和裂化廠采取先進制造技術。自新加坡實施“化工島”計劃后,裕廊島已建成石油化工產業集群。目前,新加坡3家煉油廠的煉油產能日均超過130萬桶,4家裂化廠的乙烯年產能達400萬噸,新加坡已成為全球第三大石油煉制中心和全球十大乙烯生產中心之一。新加坡的航空工業是國內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也是亞洲最大的航空維護、修理和翻修(MRO)中心。新加坡推出航空產業轉型藍圖,提出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科技創新,并協助國人掌握有關技能。目前,新加坡航空工業以實里達航空園(Seletar Aerospace Park)為核心,已吸引60多家跨國公司和當地企業在此投資設廠和建立物流中心。新加坡食品制造業轉型藍圖提出,建立和完善食品創新與研發的生態系統,建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食品生產企業,運用自動化和智能化提高生產力,提升員工技能,提高全球占有率。新加坡政府為此撥款1.44億新元用于可持續的食品生產、未來食品和食品安全三大領域的科技創新,并設定到2030年國內食品生產能力能夠滿足國民營養所需的30%的目標。近年,新加坡的食品制造業和生產企業的轉型初見成效,在英國經濟學人智庫(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發布的《2019年全球食品安全指數》中,新加坡以87.4的綜合得分連續第二年位居全球113個國家和地區的榜首[22]。

不過,新加坡實施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政策仍面臨著一些障礙和問題,這些障礙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中小企業缺乏創新和轉型的意識。據調查,目前仍有43%的企業對轉型計劃缺乏了解,35%商家認為轉型計劃與其行業無關。同時,一些企業轉型的前期投入較大,采購和應用數字化技術的成本過高,以及培訓員工以提高技能的周期較長,這些都限制了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2018年,新加坡中小企業僅有3成采用了新科技來提升數字化能力,大企業的創新意愿則遠高于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僅有10%選擇通過培訓來提高員工能力,遠低于大企業的23%[23]。二是產業轉型面臨的創新與技術難題。新加坡推動發展綠色建筑,政府設立了區域內首個超低能耗建筑智能中心,能利用數據庫的建筑能源數據為不同的建筑提出綠色節能的翻新規劃,但提升舊建筑的節能效益是一大技術考驗。再如,航空運輸業推行“一次性通行”項目,需要調整機場運作的關鍵技術,需要耗費幾年時間,還要全行業通力合作。三是產業轉型過程存在一定風險。近期,新加坡擬開放數字銀行業,發放5張數字銀行執照,其中2張全面數字銀行執照和3張批發數字銀行執照。數字銀行在利用大數據為公眾提供高效便捷的創新服務的同時也帶來了數據安全性、洗錢、個人隱私保護等問題[24]。四是產業轉型引發結構性失業問題。近年來,隨著新加坡產業轉型計劃的實施,諸多部門行業轉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發展,雖然出現了就業人數增長,但是失業率和裁員人數增加,這反映了新加坡勞工市場出現了工作與技能不匹配的現象或結構性失業問題。新加坡人力部發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勞動市場預估報告顯示,新加坡總就業人數增加2.24萬人,比上一季度的6200人增加了近3倍,但總失業率從3.1%上升至3.2%,裁員人數達2900人,而上一季度為2320人。此外,新加坡政府出臺了諸如“應變與提升”計劃等激勵政策,重新訓練被裁退的員工,以協助他們找到新工作。2019年1—8月,約有2.2萬名求職者通過該計劃找到工作,但求職者掌握新技能的步伐往往落后于職場的新需求[25]。

四、幾點啟示

綜觀新加坡現代化的進程,新加坡從轉口貿易港轉變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再跨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近半個多世紀,新加坡始終將產業轉型作為經濟發展和結構轉換的推進器。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新加坡又一次推出了面向“工業4.0”的產業轉型計劃和科技創新計劃。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新加坡的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對我國來說有值得借鑒的國際經驗。

(一)將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視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引擎

在戰后經濟發展歷程中,新加坡始終高度重視產業結構的調整,將產業轉型作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引擎,政府適時采取產業政策,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技術升級,逐步實現了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到資本密集型產業,再到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的轉型升級,從而不斷增強了其作為國際經濟中心的地位。面對新一輪的工業革命,新加坡密切跟蹤國際科技前沿,聚焦“工業4.0”的新興產業技術,實施產業轉型計劃及其配套措施,以加快邁向“工業4.0”時代。

(二)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始終以推進制造業的技術升級為主導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新加坡曾圍繞是否繼續將制造業作為支柱產業引發爭議。新加坡政府認為,工業尤其是制造業是服務業的基礎,它是增強實體經濟實力的重要引擎。因而,新加坡始終沒有放棄制造業,提出制造業和服務業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兩大動力,并將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25%,后期調為20%~25%。新加坡堅守制造業和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也是2010年后新加坡經濟總量快速超過香港的重要原因。盡管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市場需求萎縮,新加坡高度外向型的制造業受到較大的影響,使得制造業在國內經濟的比重持續下降,但在新加坡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過程中仍繼續將制造業技術升級作為國內產業轉型計劃的重中之重。

(三)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重視本國的研究開發和創新創業

從20世紀90年代起,新加坡就連續實施科技創新五年規劃,近年新加坡政府將研究開發與創新創業作為產業轉型、構建知識型和創新型經濟的基礎。新加坡借鑒瑞典、芬蘭、以色列的研究型、創新型和創業型的發展模式,制定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重點資助產業和核心資助計劃,不斷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推動研究開發和創新創業,創立國家級實驗室和研發中心,逐步完善國家的創新體系,力爭將新加坡打造成為世界研究中心。

(四)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注重跨國公司與中小企業的主體作用

在新加坡經濟發展中,外國跨國公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內中小企業雇用三分之二的勞動力和貢獻近半的GDP。因而,如何發揮跨國公司和中小企業的主體作用,促進企業的產業轉型和技術升級成為新加坡產業轉型的關鍵。為此,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中小企業數字化計劃,推出鼓勵和資助300家中小企業和跨國公司轉型的措施,設立了大學的企業實驗室,從而為企業采用新技術創造了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 王勤.新加坡經濟發展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 23.

[2]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structure of output [R/OL]. [2020-07-20].http://wdi.worldbank.org/table/4.2.

[3] Economic Commission of Singapore. Singapores economy: new direction [R]. Singapore: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2010.

[4] Economic Strategies Committee of Singapore. Report of the economic strategies committee: high skilled people,innovative economy, distinctive global city [R]. Singapore:Economic Strategies Comittee of Singapore, 2010.

[5] 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Industry trans-formation programme of Singapore [EB/OL]. [2020-07-20].https://www.mti.gov.sg/ITMs/Overview.

[6]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Prime Ministers Office of Singapore.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2020 plan [EB/OL]. [2020-07-20].https://www.nrf.gov.sg/rie2020.

[7] The Committee on the Future Economy.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future economy: pioneers of the next generation[R]. Singapore :The Committee on the Future Economy,2017.

[8] 林靜雯.促進經濟轉型改善生活 我國在五大領域推動采用人工智能[N/OL].(2019-11-14)[2020-07-20].http://www.zaobao.com/znews/singapore/story 20191114-100564.

[9]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National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EB/OL].[2020-07-20] https://www.nrf.gov.sg/programmes/national-research-infrastructure.

[10]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Corporate la-boratories in universities [EB/OL].[2020-07-20].https://www.nrf.gov.sg/programmes/cor-porate-laboratories-in-universities.

[11] 黃康瑋.易華仁:邁向智慧國愿景,額外3億撥款加強服務與數碼經濟科研[N/OL].(2019-03-05)[2020-07-20].https://www.zaobao.com/sme/news/story20190305-936956.

[12] 韓寶鎮.政府將資助300中小企業與跨國公司評估“智能指數”加速“工業4.0”轉型[N/OL].(2018-03-23)[2020-07-20].https://www.zaobao.com/finance/singapore/story20180323-845038.

[13] IDA. iN2015 masterplan [EB/OL].[2020-07-20].http://www.ida.gov.sg/Infocomm-Land-scape/iN2015-Masterplan.aspx.

[14] 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19 [R]. Lausanne:IMD,2019.

[15] 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report 2019[R/OL].(2019-10-18)[2020-07-20].http://www3.weforun.org/docs/WEF_The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9.pdf.

[16] HALES M,PENA AM,PETERSON E,等. 2019年全球城市指數報告[J].科技中國,2019(7):9-17.

[17] Cornell University, INSEAD, WIPO.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9[R/OL].[2020-07-20]. https://www.wipo.int/global_innovation_index/en/2019.

[18] World Bank. Doing business 2020:Comparing business regulation in 190 economies[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2019.

[19]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Yearbook of statistics Singapore 2019[M].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9.

[20] 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 Singapore. Economic survey of Singapore 2018[M]. Singa-pore: 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 2018:20.

[21] 黃康瑋.我國連續第三年是亞洲最具競爭力數據中心[N/OL].(2019-08-19)[2020-07-20].https://beltandroad.zaobao.com/beltand-road/news/story20190819-982081.

[22]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Global food safety index 2019[R/OL]. (2019-12-09)[2020-07-20].https://foodsecurityindex.eiu.com/.

[23] 過半本地公司推行商業創新[N/OL].(2019-01-18)[2020-07-20].https://www.zaobao.com/spectical/report/singapore/budget2019/news/story20190118-925029.

[24] 社論:審慎發展和監管數碼銀行[N/OL].(2020-01-14)[2020-07-20].https://www.zao-bao.com/zopinions/editorial/story20200114- 1020988.

[25] 社論:正視結構性失業問題[N/OL].(2019-10-30)[2020-07-20].https://www.zaobao.com/zopinions/editorial/story20191030-1001126.

[責任編輯:李 妍]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and

Its Enlightenment

Wang Qin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Singapore has successively introduce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driven plans and policies to accelerate its entering to the era of Industry 4.0. By implement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ingapore aims to cope with the restructuring of global value chain under the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ituation, alleviate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of its domestic econom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rough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restore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recent years, Singapore has identified 23 priorities for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7 area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5 areas for develop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mote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SMEs and aims to build the worlds first smart country. Although the world economy is in a period of profound adjustment, Singapore has achieved initial success in it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However, there remain some problems and obstacles. China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Singapore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China.

Key words: Singapor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novation-driven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中文字幕资源站|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a天堂视频|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福利一区三区|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乱人伦99久久| 夜夜操天天摸|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婷婷亚洲天堂|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啪啪|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色婷婷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播放| 欧美精品色视频|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夜夜爽免费视频|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小说| 五月天综合婷婷|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三级欧美在线|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a毛片在线播放|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性影院| 久久精品丝袜| 久久久黄色片| 伊人激情综合网| 美女免费黄网站|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yxsp|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99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91青青在线视频|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亚洲丝袜第一页| 亚洲无码不卡网| 国产成人一区| 激情乱人伦| 免费在线a视频| 中国毛片网| 欧美日韩91|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亚洲综合专区|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