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是新經濟新業態背景下大學生人才培養的新命題。TRIZ理論闡明了創造發明的基本原理和內在規律,也對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以新的啟迪:創新是人的一種潛能,這種能力經過學習和訓練是可以得到激發和培養的;要構建能力本位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精寬厚博”的知識體系是創新型人才成長的知識基礎和素質基礎;大學生只有自覺樹立新工科人才成長理念,才能更好地引領自身創新型人才的成長。基于TRIZ理論的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應當從將TRIZ理念融入大學生課程教育、融入大學生實踐實訓以及通過各種創新創業競賽激勵大學生的TRIZ理論應用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 新工科;創新型人才培養;TRIZ理論;大學生;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2.0?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3-8616(2021)01-0107-10
一、問題的提出
高等教育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不同時代對人才素質有著不同的要求,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對于創新型人才特別是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把握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是唯物辯證法給我們的重要方法論啟示,因此,把握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成長規律,按照創新型人才成長規律做好新工科大學生人才培養工作是當前高等教育變革的重要課題。TRIZ理論作為揭示發明創造內在規律和原理的理論,為用創新規律與方法來進行創造發明提供了重要的方法遵循,對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也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以TRIZ理論為指導,揭示新工科培養要求下的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和實踐方法,是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探索方向。
自2017年新工科理念提出以來,國內學界對新工科教育相關問題展開了諸多探索。從新工科的背景來看,吳愛華、張清、張大良、鐘登華等人認為,新工科是工程教育主動布局和深化改革,促進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為主要特征的新經濟蓬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并引領產業發展,從而實現我國產業的未來競爭優勢的需要,也是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戰略的需要,關系國家發展戰略、發展需求、國際競爭趨勢和立德樹人使命[1-4]。關于新工科人才培養的目標,楊宗仁認為,要培養適應“新經濟”、引領未來工程需求之人才[5];張輪、張煒等人認為,要培養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綜合的綜合化人才以及具有寬口徑知識和較強適應能力及現代科學創新意識的高級技術工程人才[6-7]。對于如何培養新工科人才,胡波、馮輝、韓偉力等人提出要探索制定基于TRIZ理論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8]。從具體策略來看,李付星提出了從基于TRIZ理論的各學科間交叉融合發展以增強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和措施[9];于迎霞、劉威、馬蘭提出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新工科專業學科方向,加強“實踐創新能力”的課程群體系改革路徑[10];姚利花、張占東則提出按照專業內外兼修—項目驅動—團隊培養思路構建嶄新的教學模式,打造跨專業教師團隊等新工科人才培養方式[11];等等。這些研究豐富了新工科背景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研究,但將TRIZ理論與新工科創新型人才結合起來的研究不多也不夠深入,本文將在對TRIZ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探討基于TRIZ理論的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
二、新工科對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高等教育發展一直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不同的時代對于人才素質有不同的要求。相應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人才素質培育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別。自從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來,技術對人類經濟社會運行的滲透愈加深入,將經濟社會的運行打上了深刻的技術烙印,當今信息社會更是一個高技術支撐的社會,信息技術的滲透無所不在,信息技術按照自身的技術邏輯塑造了當今信息社會的基本面貌。正如麥克盧漢所說,一切技術都具有點金術的性質,每當社會開發出使自身延伸的技術時,社會中的其他一切功能都要改變,以適應那種技術的形式,一旦新技術深入社會,它就立刻滲透到社會的一切制度中,因此,新技術是一種革命的動因[12]。信息技術成為信息社會的重要生產資料,掌握信息技術將會成為信息社會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生存技能,這對人的素質特別是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需要緊密把握這一時代脈動,把握信息社會對人才素質培育的新要求,積極主動地調適和變革自身的人才培養體系,以更好地促進當代大學生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推進,信息技術日益與生產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云計算、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互聯網+”等所引領的新業態、新經濟不斷涌現,各種新創意、新工藝、新生產和經營模式以及新的制造業態和經濟業態等方面的創新層出不窮,對于人才尤其是工程技術人才的能力與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工程技術人才與工程技術的變革緊密相關,工程技術變革又與從生產到消費的各個環節緊密相關,所以順應新的工程技術變革要求的新工科人才培養理念也就應運而生。“相對于傳統的工科人才,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是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他們不僅在某一學科專業上學業精深,而且還應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他們不僅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現有的問題,還有能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去解決未來發展出現的問題,對未來技術和產業起到引領作用;他們不僅在技術上優秀,還懂得經濟、社會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養。”[13]“交叉+融合”是新工科的關鍵詞,它既凸顯了學科建設發展的要求,也凸顯了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新要求,特別是突出了對大學生基于多學科交叉、產學研融合能力培養的素質要求,其中創新創業能力依然是核心能力和核心素養之一,這勢必要求高等工程教育的系統性變革。
我國龐大的高等教育規模使得我國已經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工程教育體系,但“大而不強”是制約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發展的瓶頸,也制約著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的培養質量。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界對新的工程教育理念、新工科人才培養理念認識的深入,我國在推動新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實踐方面不斷邁出新步伐。2016年6月,中國正式成為國際工程聯盟《華盛頓協議》成員。《華盛頓協議》是一項由美國、英國、加拿大等6個國家于1989年發起的工程教育本科專業認證的國際互認協議,旨在建立國際間共同認可的工程教育認證體系,實現各國工程教育水準的實質等效。《華盛頓協議》也為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奠定了基礎,加入《華盛頓協議》為我國工程教育質量的提升及其與國際工程教育的接軌創造了條件。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進一步步入快車道,“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等反映新工科理念的新經驗、新模式不斷涌現,新工科理念指導下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正呈多點開花之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17年推出新工科計劃,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著力推進新時期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與實踐,努力探索與國際工程教育接軌,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標準、有特色、能夠領跑全球的中國工程教育模式,從而助力我國實現從高等工程教育大國轉變為高等工程教育強國的建設目標。
三、TRIZ理論核心思想及其對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規律的揭示
(一)TRIZ理論的核心思想
TRIZ理論解決問題的思路建立在三種基本前提下:第一,技術系統的演變遵循一些重要規律,可以歸納為8種模式;第二,任何技術系統,在它的生命周期內,趨于越來越可行、簡單、有效,即更加理想,增加技術系統的理想成為解決創造性問題的一般規律;第三,創造性問題的解決至少要解決一對沖突,在TRIZ理論中沖突分為技術沖突和物理沖突兩種類型,技術沖突是指系統某一方面性能得到改進時,另一方面指標就會惡化,而物理沖突是指系統表現出兩種相反的狀態[14]。在這樣一種認識下,阿奇舒勒通過對技術系統進化過程的研究發現,技術系統進化過程不是隨機的,而是有客觀規律可以遵循:在解決發明問題的實踐中,人們遇到的各種矛盾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總是重復出現的;用來徹底而不是折中解決技術矛盾的創新原理與方法,其數量并不多,一般科技人員都可以學習、掌握;解決本領域技術問題最有效的原理與方法,往往來自其他領域的科學知識[15]。從創新方法的角度來看,在牛頓觀察蘋果落地進而發現萬有引力之前,無數人曾看到過蘋果落地卻只聯想到蘋果熟了,可以吃了,沒有像牛頓一樣進一步思考蘋果落地的原理及蘊含的規律。同樣,在瓦特看到水燒開了會沸騰進而發明和改進蒸汽機之前,無數人也曾經看到這一現象,卻沒有像瓦特一樣沿著發明和改良蒸汽機的道路再進一步,究其原因,是人們缺乏科學的思維方法,缺乏創新的思維方式。也有一些創新方法在推進創新方面曾經起到過重要的作用,如頭腦風暴法、歸納法、試錯法、靈感法等,這些方法誕生過很多改變世界的發明,但這些方法也有缺陷,它們強調個人的靈感和頓悟,很難培養更多的人來開展同樣的創新活動,而且這些創新方法效率過于低下,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科技突飛猛進、創新日新月異的需求[16]。因此,面對社會迅猛發展所推動的創新需求,進一步總結人類創新活動的基本規律,發現人類創新活動的密碼,對于人們制定創新路線圖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
概括而言,TRIZ理論的核心思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無論是一個簡單產品還是復雜的技術系統,其核心技術的發展都是遵循客觀規律發展演變的,即具有客觀的進化規律和模式;(2)各種技術難題、沖突和矛盾的不斷解決,是推動這種進化過程的動力;(3)技術系統發展的理想狀態,是用最少的資源實現最大數目的功能[17]。不論是簡單的產品還是復雜的產品,其背后都有一套或者簡單或者復雜的技術機制,而技術機制或技術系統是遵循著一定的技術進化規律演進的,這種計劃進化的過程具有客觀性,因而是可以認識和把握的,改造產品、升級產品和技術的過程就是在把握技術進化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計劃演進和技術創新的過程。通過發現產品或者技術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找準技術創新的突破口,就能夠在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的過程中推動技術創新。另外,技術創新要避免盲目性,盲目性往往是以浪費資源為代價的,因而,技術系統的演進要盡可能地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并盡可能多地拓展其功能,這種看似矛盾的地方也正是技術創新的突破點。這些都是TRIZ理論所力圖揭示的,也是TRIZ理論的核心構想。相對于傳統的創新方法,TRIZ理論具有鮮明的特點和優勢。通過梳理發明創造的經驗可以發現大多數創新行為都遵循著的一定的智力行為活動規律,如果我們能夠將培養這些智力行為的知識系統組織起來,通過特定的教育過程將這些知識教授給學生,學生通過必要的學習和訓練,可以獲得關于創新創業活動的規律性認識。通過教授的過程,可以創造性地通過學習和訓練將創新規律轉化為學生自身的經驗,內化到大學生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經驗結構中,也就可以在遵循這些規律的基礎上,自覺地運用相關知識按照相應的步驟和程序進行創新活動,減少創新活動的盲目性,減少創新活動的試錯成本,從而提高創新的效率,更好地引導大學生創新型人才的成長。總而言之,TRIZ理論成功地揭示了創造發明的內在規律和原理,有助于快速確認和解決系統中存在的矛盾,進而找準技術創新的突破點,在遵循技術發展進化規律的基礎上,更好地促進技術發明和創新,從而加快發明創造的進程,并進一步推動大學生創新型人才的成長。
(二)TRIZ理論對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基本規律的揭示
新工科的提法意味著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大學生素質培育的新要求,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也有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工程教育,但是現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著大學生創新型人才的培養。TRIZ理論給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以重要的啟發,揭示基于TRIZ理論的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對于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
1.以學習和訓練激發和培養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的創新潛能
TRIZ理論表明創新有規律可循,只要能夠把握創新規律,就能抓住創新的“牛鼻子”,從而挖掘和培育人的創新能力。創新并不是少數創新天才的專利,人人都可以是發明家,只要普通大學生掌握了創新的規律,他們也可以成為潛在的發明家。因此,要轉變人才培養的理念和思路,特別是要注重以TRIZ理論為指引,將TRIZ理論教育滲透到整個大學生的人才培養體系中,將他們培養成為未來的創新家。
2.構建能力本位的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
新工科體現了一種新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方式,特別是凸顯了對于創新能力的要求,因而在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以TRIZ理論為指導,緊緊抓住創新能力培養這一主線,構建“創新思維培育—創新方法訓練—創新實踐應用—自主創新實踐”的“四步法”的人才培養過程體系,形成“思維—能力—實踐”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能力成長體系,并將其融合到課程教育體系中,貫通到大學生學習成長的整個過程中,建立創新能力成長本位的人才培養體系,從而更好地助力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成長。
3.打造培養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精寬厚博”的知識體系
知識是創新的結果,也是創新的基礎。從TRIZ理論來看,在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擁有較強的跨領域知識的理解與把握能力、跨領域的知識遷移能力與觸類旁通能力是創新能力的核心構成,也是把握技術創新趨勢及在把握技術演進系統規律的基礎上找到技術創新突破點的重要基礎。因此,在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注重打造大學生“精寬厚博”的知識體系。“精寬厚博”具體來講,就是“精專業、寬口徑、厚基礎、博學識”,擁有深厚專業知識與廣博知識面的知識體系。精專業是專業創新的重要基礎,缺乏專業理論知識支撐的創新只能是空中樓閣;寬口徑是創新的重要條件,擁有的知識口徑越大所擁有的創新路徑也就越寬,就越容易產生創新思路;厚基礎就是要有扎實的理論與知識基礎,良好的能力素質和健全人格,這些綜合素養都是形成創新人格、推動創新活動的必要條件;博學識就是要擁有廣博的理論與知識,具有良好的知識遷移和融會貫通能力,這也是啟迪創新思維、推動創新實踐的重要動力源。
4.培養新工科大學生自覺樹立創新型人才成長理念
理念體現了對主體自身和主客體關系的把握,指引著主體的行動,作為一種新的人才成長理念,“新工科人才培養著眼于培養適應未來產業創新和產業融合以及新業態新經濟要求的新型工程人才,在人才培養方面注重不同學科交叉融合和不同領域融會貫通的能力,以及較強的工程創新和工程實踐能力”[18]。大學生要成長為新工科背景下的創新型人才,就要深刻領會新工科的基本理念,領會新工科對人才能力成長的多方面需求,以此指導自己的學習和成長,努力學好專業知識,打好專業知識的基礎,同時又要積極學習跨學科的知識,通過學科交叉融合學習,打通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隔斷,力圖掌握多領域的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為以后鍛煉創新性思維和從事創新性活動奠定基礎。作為人才搖籃,高校要培養當下創新經濟時代的人才,就要自覺將TRIZ理念融入教育教學工作中。
四、基于TRIZ理論的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
TRIZ理論是揭示發明創造規律的理論,對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有著重要的啟發。在培養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中,要將TRIZ理論融入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各個方面,從而更好地推動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一)TRIZ理念應融入新工科大學生課程教育中
課程是教學的基本單元,課程教育體系是新工科大學生知識與能力學習成長的依托。課程是教育過程得以展開的載體,但在應試教育背景下課程教育往往是以灌輸式教學模式為主,這種灌輸式教學模式無形中給學生的思維套上了枷鎖,使學生脫離實際,只習慣于被動地接受而不是主動地思考,缺乏積極主動的思考過程,這種課程教育模式無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反而養成了學生的思維惰性,使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而不是成為知識的能動學習者、創造運用者,以及新知識的發現者和新技術的創新者。課程教育體系中缺乏創新思維理念的指導應當是束縛新工科大學生創新思維,造成新工科大學生思維惰性的關鍵因素。
將TRIZ理論引入整個教育過程,將創新思維的培養上升成為一種方法論、一個系統工程,它能夠科學、規范地指導創新思維的形成。TRIZ理論經過對20萬個專利的研究,將已有解決方法建立知識庫,在遇到某些創新問題時,可以通過知識庫來選擇類似的方法去解決。對于創新性比較強的問題,也許沒有類似的方法,但也可以從現有的知識庫總結一些基本原則、方法和模式,從而為新工科大學生提供一套系統的創新理論和科學思維方法,幫助學生打破思維定式,用新的思維來分析問題、發現問題,最終達到激發新工科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動機。從國外的實踐來看,澳大利亞學者Iouri Belski以墨爾本理工大學的42個理工科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讓他們進行了為期13周關于TRIZ理論的課程學習,調查結果發現,TRIZ理論課程對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僅僅學習基礎學科課程的情況[19]。可見,將TRIZ理論課程引入到教學中,或者將TRIZ理念滲透到課程教學中,對于培養新工科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提升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積極的意義。
除了直接開設TRIZ理論課程,還可以將TRIZ理念滲透到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中。在培養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中,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應該協同發展,專業教育是夯實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過程,而通識教育則能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能夠在更廣闊的知識邊界中領會和運用專業知識。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好比是夯實了“體”,TRIZ理論好比是提供了“用”,“體”和“用”的關系處理好了,就能更好地激勵創新思維和激發創新能力。TRIZ理論認為創新是沖突分析與矛盾解決的過程,“沖突分析與矛盾解決都是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過程,能較好地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而通識知識教育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方式”[20]。學生通過學習跨專業的通識課程,可以克服學生專業教育中的專業面狹窄、知識體系薄弱、知識綜合運用能力不足、知識聯想遷移能力弱等問題。要進一步完善以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相融合的知識教育體系,使新工科大學生擁有更完善的文化素養以及更為合理的知識結構體系,從而讓學生能夠跳出在專業知識領域打圈圈的思維方式局限,擁有在更寬闊的知識空間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開放性思維方式,這也正是TRIZ理念所要求的。滲透了TRIZ理念的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能夠為新工科大學生的創新思維拓展更為寬闊的知識視野和基礎,使新工科大學生自覺地以TRIZ理念為指引,鍛煉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不斷提升他們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TRIZ理論應融入新工科大學生實踐實訓中
理論必須要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發揮理論的力量,新工科大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包括TRIZ理論的學習都要通過實踐才能內化于心,外化為能力。實踐實訓環節是新工科大學生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習理論與知識的實際應用,并在理論與知識的實際應用中進一步加深對相關理論與知識的理解程度。而理論與知識只有經過理解和內化的過程,才能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才能將“死”的知識轉化為能夠活學活用、學以致用的“活”的知識,并建構到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中去,使新工科大學生跳出“死讀書”“讀死書”的傳統學習方式的窠臼,進而引導學生學會引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通過這一過程,增強新工科大學生對專業理論和知識的理解能力、應用能力,從而將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創設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創新場域。從TRIZ理論的視角來看,創新也是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進而在解決問題的實踐探索中被推動的。因此,基于TRIZ理論視角的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重視實踐實訓環節,學校要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實訓活動。
在這一過程中,要積極引導新工科大學生將課堂中學習的TRIZ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引導學生嘗試運用TRIZ理論的理念與方法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有意識地利用TRIZ理論克服以往既有思維慣性的影響,發現知識在現實應用中面臨的問題,發現技術難點,進而遵循TRIZ理論尋找技術創新的突破點,從而獲取相應的技術創新和技術解決方案。教師作為學生實踐實訓活動的重要指導者,要善于利用這一活學活用TRIZ理論的機會,引導新工科大學生在實踐中重新認識TRIZ理論,學習應用TRIZ理論,形成創新性的思維方式,從而引導新工科大學生找到技術創新點,努力實現創新突破。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還要積極引導新工科大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及時總結學生運用TRIZ理論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經驗,讓學生在相互學習和交流中進一步加深對TRIZ理論的理解和應用。通過運用TRIZ理論指導各種形式的創新創業實踐實訓活動,使新工科大學生們能夠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問題解決相結合。運用專業知識和TRIZ理論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機會,拓寬新工科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創業能力,學生也能在實踐實訓環節增進對TRIZ理論的理解,鍛煉自己的創新思維,有助于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助力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的成長。
(三)通過各種創新創業競賽激勵新工科大學生的TRIZ理論應用
理論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能力本位的教育也必須以實踐為基礎,TRIZ理論的學習就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的成長,在這一過程中,適當的激勵措施可以為新工科大學生應用TRIZ理論提供重要的抓手。新工科大學生普遍缺乏在生產一線進行技術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機會,當前高校都比較重視的各種級別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就有一種很好的激勵效應。在TRIZ理論的指導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應當以社會的實際需求為向導,加強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與社會實際生產生活的結合,使新工科大學生在與社會實際緊密結合的實踐中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的社會發展現狀、趨勢和前沿,指導新工科大學生針對社會的實際需求和現實情況理性創業、科學創新,最終成為能夠學以致用的創新創業人才。創業競賽是鍛煉大學生創業能力,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創新活動中的重要形式。各種級別的創業競賽也為新工科大學生參與創業活動提供了學校和其他各個層面的平臺和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創業動機,調動了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各種創新創業競賽也是新工科大學生學習運用TRIZ理論,將這一理論應用于創新實踐的好機會。學校可以通過出臺各種鼓勵新工科大學生參與學校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各種級別的創新創業競賽項目,讓新工科大學生在這些創新創業競賽項目中自覺以TRIZ理論為指導,大膽提出新的創新思路和創新設計方案,從而推動新工科大學生創新思維的鍛煉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成長,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質量。新工科大學生在創新創業競賽活動過程中,可以利用TRIZ理論中的技術系統進化法則,開發富有競爭力的新產品,讓學生為自己的專業領域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TRIZ理論還可以幫助新工科大學生尋求契合實際需求的選題,在創新創業競賽活動中,教師應該注意利用TRIZ理論啟發和激勵學生參賽的創新方向。創業競賽從選題到完成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技術系統,甚至有些作品將會成為實際生產領域中的產品,因此,把TRIZ理論和創新方法引入到創業競賽中是提高學生創新思維和發揮專業知識的好途徑。教師能夠運用TRIZ理論中的技術矛盾解決原理為學生提供幫助。一旦創新問題得到解決,那么就會刺激和鼓勵學生產生創業動機,增強創業意識。此外,指導教師不僅應該是TRIZ理論的專家,還應該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了解企業的運營、市場的需求等,鼓勵學生創業,幫助他們進行創業團隊的建設和參賽作品的完善。在創業活動中要貫徹以TRIZ理論為指導的創業活動理念,指導新工科大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TRIZ理論結合起來,培養新工科大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鍛煉他們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結論
在各種信息新技術引領下的新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信息技術所支撐的“工業4.0”“互聯網+”等預示著制造業發展又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工程技術創新、工程整合創新等在其中將會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中國如何把握當下技術創新大潮的機遇,更好地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和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對于高等教育而言,這是一個必須要回答好的重大課題。高等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地,肩負著為國家各行各業培養和輸送人才的重任,時代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高等教育就要與時代要求緊密合拍,培養相應的人才,如此,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發揮服務社會的使命。當下經濟社會發展對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如何以新的理念指導新時期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的成長,更好地鍛煉新工科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新時代高等教育變革的重要突破口。在這樣的背景下,旨在揭示創新機制、認識科技創新規律的TRIZ理論給了我們一把揭示科技創新奧秘的鑰匙,是我們認識創新、探索創新的關鍵。要在遵循創新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按照創新規律辦事,以高度的創新自覺意識進一步推進我國科技創新。創新的基礎是人才,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積極展開TRIZ理論教育,滲透TRIZ理論教育,不僅可以把創新的鑰匙交給未來的人才,幫助他們掌握創新規律,還可以用TRIZ理論指導人才成長過程,指導今后的科技創新活動。
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是關乎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人才培養政策,而如何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怎樣遵循創新創業人才的成長規律,怎樣培育創新創業人才,TRIZ理論無疑給了我們非常具有啟發性的思路。當前高校正在展開以創新創業人才為主要目標的高等教育改革,這項改革是一項系統的工程,而在這一項系統工程中,我們需要一個總體性的理念來指導這一系統工程的變革與重新建構。“基于TRIZ理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還重視學生的學習行為和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旨在著眼于未來,通過培養優秀的學生來獲得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因此,建立基于TRIZ理論考量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將是大學建設的重中之重。”[21]高校要進一步加強對TRIZ理論的研究,使之能夠更好地應用于高等教育的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育過程,更好地嵌入到高等教育中,為我國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成長貢獻理論智慧。
參考文獻:
[1] 吳愛華,侯永峰,楊秋波,等.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工科 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2] 張清,沈文英,范如國.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對產業發展的影響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08-113.
[3] 張大良.因時而動 返本開新 建設發展新工科:在工科優勢高校新工科建設研討會上的講話[J].中國大學教學,2017(4):4-9.
[4] 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5] 楊宗仁.“新工科”建設的理念內涵及模式綜述[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9(6):132-136.
[6] 張輪.新工科,重塑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N].文匯報,2017-05-05(7).
[7] 張煒,呂正則,吳藍迪,等.“智能科學和技術”引領工程教育發展新動向:中國工程院李德毅院士訪談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23-126.
[8] 胡波,馮輝,韓偉力,等.加快新工科建設,推進工程教育改革創新:“綜合性高校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綜述[J].復旦教育論壇,2017(2):20-27.
[9] 李付星.基于TRIZ理論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16(17):33-35.
[10] 于迎霞,劉威,馬蘭.面向“新工科”的信號處理課程群建設實踐與探索[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0(10):106-108.
[11] 姚利花,張占東.創新型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及實踐[J].大學教育,2020(5):37-39.
[12] 麥克盧漢,秦格龍.麥克盧漢精粹[M].何道寬,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363.
[13] 佚名.新工科到底是什么?哪些專業是新工科?[EB/OL].(2018-02-08)[2020-04-15].https://www.sohu.com/a/221603289_255576.
[14] 郭筠.TRIZ理論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113-117.
[15] 韓彥良.TRIZ理論在螺旋輸送機磨損問題中的應用研究[J].機械設計與制造,2012(3):201-203.
[16] 韓洪光,董曉平.讓創新變得簡單:TRIZ理論簡介[J].中國發明與專利,2009(12):25-26.
[17] 武青艷,陳瑞三,羅玲玲.TRIZ理論的優勢特點及其局限性[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4):17-21.
[18] 焦連志.新工科背景下工科大學生人才培養的現狀與對策[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2):17-21.
[19] BELSKI L.TRIZ course enhances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skills of engineering students[J].Procedia Engineering,2011(9):450-460.
[20] 冉育彭.TRIZ理論視角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8(22):63-66.
[21] 廖翠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影響要素探究:基于TRIZ理論視角[J].中國校外教育,2019(22):15-17.
[責任編輯:丁浩芮]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College Students in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Based
on TRIZ Theory
Jiao Lianzhi
Abstract: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college students is a new proposition during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economy and new form of industry. TRIZ theory clarifie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internal law for creation and invention. It also brings some new enlightenment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college students during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novation is a kind of human potential and can be stimulated and cultivated through learning and training;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competency-based training system for innovative talents; a professional, broad and extensive knowledge system lays the knowledge foundation for high-quality growth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college students need to build awareness in the growth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guide their development.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college students in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TRIZ theory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curriculum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practice and trai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addition, college students are also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in differ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RIZ theory.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IZ theory; college students; higher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