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琳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是19世紀波蘭杰出的鋼琴家、作曲家,從小就有卓越的音樂才干,他對鋼琴有著非凡的感情,簡直將他一切的創作都集中于鋼琴這一樂器,被譽為“鋼琴詩人”。他那孕育于浪漫主義精神的鋼琴藝術,創造了鋼琴這一樂器的黃金時代。
《升F大調船歌》(Op.60,以下簡稱《船歌》)創作于1845—1846年,是肖邦本人一生中創作的唯一的一首船歌,屬于肖邦的晚期作品。它是肖邦運用比較稀少的素材創作的充滿想象力的一部作品。這首《船歌》音樂旋律動聽、和聲優雅,完美展示了肖邦的作曲天才,是肖邦藝術完全成熟、創作技巧爐火純青時期的作品,可以說是肖邦最偉大、最完美的杰出作品之一。從樂曲名稱便可知肖邦采用的是意大利的“船歌”體裁,但作曲者改變了典型的船歌6/8拍子,采用了氣韻寬暢的復拍子—2/8拍的節奏框架,把強拍放在第一拍及第七拍,次強拍放在第四拍及第十拍,顯得舒緩平和,在不停頓的伴奏之中創造出柔美的旋律。樂曲構架清晰,是三部曲式,主題旋律連貫美妙,和聲豐富多樣。肖邦的音樂旋律總是帶給人們一種美的享受,他完美地把自己多樣的情感融入作品當中。要想演奏好這首《船歌》,需要充分解讀作品的音樂語言,分析作品的音樂特點。
肖邦被譽為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幾乎所有的音樂體裁他都有涉及,不過《船歌》他僅僅創作了一首。《船歌》扉頁上寫著:獻給芭霍內·斯托克豪森女士。該曲創作于1846年,當時的肖邦身體非常的虛弱,而且在感情上,他與喬治·桑也快形同陌路。身心俱疲的肖邦,痛苦不堪。碰巧那一年,他的祖國爆發一場戰爭,這場反抗專制、追求自由的戰爭不幸失敗了。肖邦聽到這個消息之后,更加的痛苦。國家戰亂、情感破裂、病痛折磨等復雜情緒交織下的肖邦創作出了這首曲子。然后,大提琴作品《g小調奏鳴曲》和《幻想波羅乃茲》等膾炙人口的曲子也問世了。《船歌》是肖邦生命盡頭的絕筆作之一,極大地影響了后世的音樂創作,是肖邦作品中最重要的曲子之一。
這首曲子使用了對比式插部,曲子有引子,有尾聲,是比較典型的復三部曲式。12/8拍,#F大調,小快板。整首樂曲的結構圖如下:

結構圖
如圖所示,樂曲從總體來看有引子,有尾聲,是比較典型的復三部曲式。整個曲子一共包116小節,前3個小節是引子,調性為細大調。A段落是帶變換再現的,非方整性的單三部曲式,結構是a+b+a,,調性同樣能夠保持在#F大調上。其中,第4小節到第15小節屬于a樂段,樂曲的主題風格就是由這12個小節體現出來的;第16小節到第23小節是b樂段,采用了不同的音樂材料對音樂進行展開;a樂段再現是從第24小節開始的,一共11個小節,屬于a樂段的變化再現,強調了主題,也使音樂更加豐富。連接部從第35小節開始,持續4小節,調性轉到了同主音小調。
B部分采用了c+c,+d結構,屬于單三部曲式,調性為A大調,該部分是這首曲子的展開性中段。其中,從第39小節到第49小節是c樂段;第50小節之后的小節是對c樂段的變換和擴展,將音樂逐漸向前推進;d樂段一共9個小節,該樂段使用了新的音樂材料,使得曲子進入整首曲子的一個高潮部分。高潮部分的范圍是第62小節至第70小節。
連接部一共6個小節,插入部也是6個小節。連接部從第71小節開始,調性始終處于模糊地帶,這樣的處理使音樂同時也增加了一些緊張不安的氣氛。插入部的音樂風格柔美放松,讓人耳目一新,調性迅速地轉向#C大調,最終在第83小節結束。
A,部分的結構是a,+d,,屬于單二部曲式,是曲子的再現部分。這一部分的調性又回到了#F大調。其中,從第84小節到第92小節開始了a,樂段,該樂段變化再現了樂曲的主題材料。第93小節開始了d,樂段,該樂段是對B部分中d樂段的再現,這樣的構思加強擴充了整首樂曲的織體和旋律,音樂的情緒得到不斷高漲并達到最高點。
Coda部分的調性仍確定在主調#F大調上。其中c”樂段是對c材料的變化再現,從第103小節開始,8個小節的內容為最后的coda提供了鋪墊,從第111小節進入coda,全曲于6個小節之后結束。
拉羅查在速度方面較快,更為連貫,特別明顯的在于三連音處,在聽她演奏的引子時,聽者自然會代入對人生的思考,一連串下行的調子如船只從岸邊吃力地被拖到河面開始啟程。
莫拉維克的引子演奏如在陽光明媚的天氣下哼著輕快的小曲在小船上東張西望地逛著的場景。他的處理非常細膩,前半部分速度較快,后半部分較慢,做了停頓處理,在引子最后一個音撐了一下,使得下行的引子有了層次感,營造了波光粼粼的景象。
菊勒自始至終都是緩緩流動的河流之感,沉穩從容,仿佛一個侃侃而談的故事的開始。在音色方面能聽得出她的觸鍵比較扎實,每個音都在認真控制,每個音都能吸引聽眾的注意,速度方面較其他兩位演奏家是最緩慢的。
這是一個典型的船歌式動機的節奏型,拉羅查在十六分音符處松開踏板,使得音色干凈透徹,并且在這個動機的演奏中速度和力度處理得比較循規蹈矩,純潔而美好。
莫拉維克運用較多踏板的渲染,像來到了一個夢幻的世界。音量上有所減弱,像船只無聲無息地飄遠,直到第6小節右手第一個小三度的出現,如同水面上不經意泛起的漣漪,給人一種驚奇美妙之感。
菊勒的演奏速度極其規整,力度沒有過多的層次。個人理解這樣的處理映射勒貢多拉小船日復一日的運行,以及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狀態。
拉羅查以漸快的顫音,并疊加了踏板的潤色形成了一種浪漫的旋律表達,能看得出她是一個很懂肖邦的演奏家,在該段中她有著明顯的輕重緩急對比,外放的情感表達以及明亮集中的音色表達都能看出她與肖邦同一頻率的心境。
莫拉維克在主題段落中有著極其優美舒緩的旋律音色,觸鍵控制力極強,在第15小節第一音處撐了一下,表達出肖邦抑郁、復雜的情緒。在顫音方面,莫拉維克的顫音最為清晰優美,如同搖鈴般清脆明亮。可以看得出他非常善于使用踏板,使用處少而精致,比如第15小節處最后一個樂節踏板幾乎全部松開,顯得干凈利落。
拉羅查在該段最特別的處理在于在第17小節裝飾音處的B音與E音相對,突破常規,產生節奏錯位感。第20、21小節處左手的高音聲部部分非常明亮。
莫拉維克的力度處理方面從第16小節開始,做了先漸強后漸弱的力度,是由于第16、17小節是大三音程轉位小三音程,音色由開朗明亮變為委婉柔和,莫拉維克將此力度彈性差別做到了極致。音量減小了若干個層次。在第21小節結尾處做了減慢處理,與肖邦在當時對世事感到悲涼無奈的心境相吻合,也和前句處理做出了明顯的區別,是用兩句相同的音樂材料做出了不同的音樂情緒,在演奏16音符節奏時速度較快,圓潤流暢,緩急對比明顯,富有張力。
菊勒的音色處理也極富特色。比如在第16小節處的倚音用了巴洛克時期作品的裝飾音處理——延長了倚音停留的時間,顯示了她的復古精神。還有一個特別的對位音演奏在第17小節的倚音從G開始與左手相配。在速度方面,第21小節從16分音符開始就做了減慢處理,像是陷入深思之狀,這一句與其他兩位演奏家相比是減慢幅度最大的。
拉羅查在此段幾乎每一個小節的每一個音都會撐一下,第32小節的演奏如同羽毛從空中慢慢地飄落,音色晶瑩剔透,速度有明顯的變慢,兩個動機皆沒有撐。
莫拉維克在第25小節的十六分音符節奏演奏時音色處理較為精致,并在力度上刻意壓低了音量。在第28小節到第30小節演奏時撐的地方較少,與此同時,最出其不意的地方在于處理第28小節前十六后八節奏上,顯示出一種依依不舍之感。反而,在第32小節處兩個動機皆撐了第一音,和拉羅查的處理完全相反,卻殊途同歸。
菊勒在第25小節到第27小節處沒有明顯的減弱,表現了肖邦明知民族起義失敗卻在心里有永不服輸的斗志。大量的裝飾音延續了她的個人風格—時值延長和力度增強。第33小節意外地把f處理成了P,以弱示強,也為接下來發展的連接部即將轉成的小調性質做了合理的鋪墊。
拉羅查將第37小節的#C8度音程時值拉長,強調了音程從3度轉為8度的張力。
莫拉維克則強調了第38小節的D-#C-B音的進行,具有強烈的調性傾向性,傾向于B段的A大調。
菊勒著重在速度的處理上。如第38小節用提早做減慢處理以及擴大減慢的幅度用來強調調式的傾向性。
拉羅查在此段演奏過程中,其左手在極其嚴格的切分節奏持續與屬持續下,音量上控制得極為均勻與弱,而右手的多聲部主旋律反而處理得比較自由,規整與自由的碰撞,擦出了聽覺聽感上不一樣的體驗。
莫拉維克在第44小節處有明顯的加速過程,而第45小節則從強調B音開始,速度再次被放慢,莫拉維克是在用放慢的延留時間來體現一種用速度強調B音的效果。第49小節到第50小節幾乎減弱到無聲狀態,使得C段與C,段的銜接更加自然舒適,形成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音響效果。
菊勒對這段的處理特別在踏板方面,用踏板使用次數的增多來體現情緒的增強,特別是在第44小節;其二是6連音時做了漸快處理,表現的情緒更為尖銳。
拉羅查在第60小節的7連音處時#C大調導和弦,具有強烈的傾向性,此處的音色如同踩了弱音踏板,心境驟然寧靜,隨之而來的是第61小節#c小調的氛圍,同樣,拉羅查是用強大的音量控制力即用指腹的觸鍵方式完成了這句憂郁氣質小調的優美旋律。
莫拉維克在第61小節處并沒有立刻弱下來,而是在最后兩個和弦弱下來,因為在該和弦開始已回到了A大調調性,因此將此兩個和弦的音色與后段A大調和弦做一個統一的處理,頗有高級之感。
菊勒在演奏中竟將C,段省去,后接第60小節,原因有待考究。
莫拉維克在演奏該段時的三連音裝飾處極其美妙,踏板使用較少,卻可以做到極致弱音和連貫。
菊勒不羈的音樂處理態度與肖邦的抗爭精神有一種奇妙的吻合,在第70小節力度dimin.時完全相反地做了一個Cresc.的處理。
拉羅查的華彩部分在句子細節上有所放大處理。
而莫拉維克在華彩部分則一氣呵成,就如一閃而過的流星。
菊勒在宏觀上的處理則更多。
拉羅查在第109小節才做了一個漸慢處理,華彩部分處理得最為輕柔,像是夜幕降臨時人們回家、船只靠岸的畫面。
莫拉維克在尾聲華彩部分每個音都處理得清晰圓潤,像是帶有一定重量的、大小一致的鐵珠子落在水面上的聲音。
菊勒在leggiero處速度放緩很多,可以讓聽眾一個音一個音慢慢地品味,像一種對美好回憶流淌得再慢一點的希冀。
肖邦的一生非常的短暫,不過他給后世留下的音樂藝術財富卻是異常的豐富。桑桑曾經說過:肖邦創作的音樂猶如一幅油畫。他晚年創作的這首《船歌》,就像一幅五彩繽紛的油畫,向聽者呈現了一首關于愛情的勵志聲詩,似乎是他的獨白,充滿幸福歡樂和一種迷人的氣息。肖邦筆下的所有音符、音節都是如此的生動活潑,似乎都在不遺余力地表達著肖邦的思想。我們看到的是精致優美的音樂形象、纖巧秀麗的鋼琴手法,同時又洋溢著無窮的詩意。肖邦的樂曲蘊藏著豐富的想象力,擁有深刻的寓意、巧妙的構思,堪稱瑰寶中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