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峰,張海東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脊柱外科,內蒙古 包頭 014016)
胸腰椎骨折屬于臨床上較為多見的脊柱損傷,其主要是由外力造成的胸腰椎骨質連續性破壞而致。目前臨床上多采用開放椎弓根釘置入內固定術治療,雖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但術后創面較大,患者預后較差[1]。經皮椎弓根釘置入內固定術是治療胸腰椎骨折的一種先進的手術方式,具有術中切口小、創傷出血少且恢復快等優勢,于患者背部作4個小切口,從而完成置釘、復位及穿棒等手術過程,可較大限度保留患者腰背肌肉完整性,有助于患者改善預后[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經皮椎弓根釘置入內固定術對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4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22例)與觀察組(2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齡24 ~ 78歲,平均(37.64±5.71)歲;爆裂骨折4例,壓縮骨折18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齡22 ~ 77歲,平均(36.42±4.21)歲;爆裂骨折5例,壓縮骨折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3]中關于胸腰椎骨折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經CT、X線檢查確診為胸腰椎骨折者;無病理性骨折疏松者等。排除標準:椎體腫瘤或有可疑骨病者;凝血功能障礙者;有骨科疾病手術史者等。此研究已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患者及家屬對此項研究知情并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開放椎弓根釘置入內固定術,全麻后,取俯臥位,將受傷脊椎作為中心,作約12 cm的切口后,將肌肉與軟組織逐層剝離,漏出上下關節突,再置入4枚弓根螺釘于傷錐上、下椎體弓根,于縱向傷錐撐開復位后裝置連接桿。完畢后逐層縫合各層組織沖洗術野。觀察組患者行經皮椎弓根釘置入內固定術,全麻后,使用C型臂X線機進行定位傷錐上、下位椎體,于椎弓根根部作6個1.5 cm的切口,確認定位后,將定位導針放入椎弓根,逐步裝置擴張套筒,確認C臂透視后,將4枚椎弓根螺釘擰入,將縱向連接桿裝置打開復位,于C臂透視復位無誤后,逐層縫合并沖洗術野。兩組患者均于術后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臨床療效。參照《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3],顯效:X線檢查傷椎前緣高度比值、Cobb角均恢復至正常,隨訪后內固定螺釘無松動情況;有效:X線檢查傷椎前緣高度比值、Cobb角部分恢復至正常且隨訪后內固定螺釘無松動或輕微松動發生;無效:X線檢查傷椎前緣高度比值、Cobb角未恢復至正常或變差,隨訪后內固定螺釘嚴重松動。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切口長度、住院時間及術中出血量。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個月的傷椎前緣高度比、椎間隙高度、椎體Cobb角。測量胸腰椎側圍X線片,作直線延長線于受傷脊椎上下終版,傷錐后凸Cobb角為夾角角度,傷錐前緣高度比=(傷錐下位椎體前緣高度+傷錐上位椎體前緣高度)/傷錐前緣高度×0.5。④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個月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4]、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分[5]。VAS評分采用0 ~ 10分的4級評分法,無痛:0分;輕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 ~ 6分;重度疼痛6 ~ 10分。ODI評分總分為100分,其分值越高腰椎功能障礙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術后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90.91%)較對照組(63.64%)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圍手術期指標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手術切口長度均顯著短于對照組,且術中出血量顯著少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手術切口(cm) 住院時間(d) 術中出血量(mL)對照組 22 10.78±1.20 7.17±0.35 378.26±47.51觀察組 22 6.42±1.28 5.13±0.28 90.77±35.35 t值 11.656 21.348 22.771 P值 < 0.05 < 0.05 < 0.05
2.3 傷椎前緣高度比、椎間隙高度、椎體Cobb角 與術前相比,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傷椎前緣高度比、椎間隙高度水平均顯著升高,椎體Cobb角顯著降低,而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3。2.4 VAS、ODI評分 與術前相比,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VAS、ODI評分均顯著降低;且術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而兩組患者OD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4。
表3 兩組患者傷椎前緣高度比、椎間隙高度、椎體Cobb角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傷椎前緣高度比、椎間隙高度、椎體Cobb角對比(?±s?)
注:與術前比,*P < 0.05
組別 例數 傷椎前緣高度比(%) 椎間隙高度(mm) 椎體Cobb角(°)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對照組 22 44.13±1.15 94.81±1.53* 5.30±1.82 9.18±1.46* 18.62±5.68 9.32±2.15*觀察組 22 44.03±1.18 95.57±1.66* 5.32±1.81 9.28±1.79* 18.15±4.52 8.86±2.13*t值 0.285 1.579 0.037 0.203 0.304 0.713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表4 兩組患者VAS、ODI評分對比(?±s?)

表4 兩組患者VAS、ODI評分對比(?±s?)
注:與術前比,*P < 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ODI: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
組別 例數 VAS評分 ODI評分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對照組 22 6.73±0.82 1.35±0.46* 85.15±4.23 40.64±3.35*觀察組 22 6.25±1.12 1.76±0.68* 84.02±5.33 41.86±3.76*t值 1.621 2.342 0.779 1.136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胸腰椎骨折是骨科臨床中常見的一類骨折類型,多因腰胸段為生理性前凸與后凸的腰椎銜接部,更是關節突的關節面從冠狀面向矢狀面轉移的移行區,易遭受旋轉負載的破壞。臨床上主要采取開放椎弓根釘置入內固定術治療腰胸椎骨折,其目的是重建脊柱穩定,恢復脊柱解剖序列與預防繼發性損傷,但由于該手術易損壞椎旁肌與神經組織,故嚴重影響患者預后[6]。
隨著微創手術的發展,要求外科手術應以降低對肌群和軟組織的損傷為目的。經皮椎弓根釘置入內固定術主要采取體表定位穿刺,因其不用對椎旁肌肉組織進行大面積剝離,從而避免了手術電刀對脊神經后支和腰背肌失神經的損害,且手術沿著肌纖維方向對椎旁肌進行鈍性分離,進釘點較為確切,加之術中無需牽拉,創傷率大大降低[7]。本研究顯示,術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與手術切口長度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術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傷椎前緣高度比、椎間隙高度高于對照組,而椎體Cobb角水平低于對照組,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經皮椎弓根釘置入內固定術可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與手術切口,且其安全性、穩固性相對較高,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
腰胸椎骨折多因外界因素刺激導致,出現胸椎局部腫脹、疼痛及運動障礙等癥狀;而經皮椎弓根釘置入內固定術相對開放椎弓根釘置入內固定術對患者創傷面較小,不需大面積裸露患者腰背肌肉,進而可降低對椎旁肌與神經組織的損害,緩解患者術后疼痛和運動障礙[8]。本研究中,術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O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經皮椎弓根釘置入內固定術亦可有效改善胸腰椎隔著患者術后腰椎功能,但其更有利于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加快恢復進程。
綜上,經皮椎弓根釘內固定術可改善腰胸椎骨折手術情況,緩解患者疼痛,促進病情恢復,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