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吳海波,許璐璐,鐘 文,王月娥,王曉秋,顧 萍
六胺銀染色是特殊染色中常用的真菌檢測方法之一,其敏感性高且能夠清晰的顯示真菌的形態,是組織病理學檢測真菌的重要手段[1]。以往六胺銀染色多采用高身5片立式染缸浸染法,但該方法浪費試劑,并且受染色缸清潔度的影響,易出現銀鏡反應和銀沉淀污染[1-2]。本科室采用了一種滴染法,效果穩定,且可節省試劑,現介紹如下。
1.1 材料收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2018年以來病理診斷為真菌感染的標本120例,其中鼻腔及鼻竇組織68例,肺部穿刺活檢及手術標本35例,耳部及角膜組織15例,皮膚組織2例。所有標本均經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常規脫水透明,石蠟包埋,4 μm厚連續切片。六胺銀染色試劑盒購自珠海貝索生物公司,成分包含高碘酸、六次甲基四胺銀粉劑、硼砂溶液、硫代硫酸鈉和伊紅染液。使用前將六次甲基四胺銀粉劑與硼砂溶液1 ∶1混合,徹底混勻試劑。
1.2 方法
1.2.1立式染缸浸染法 將混勻后的六胺銀工作液倒入立式染缸內,60 ℃加熱30~60 min,終止染色后水洗,硫代硫酸鈉染色2 min,伊紅復染。
1.2.2滴染法 將混勻后的六胺銀工作液滴加到玻片上,完全覆蓋組織,并將玻片置于濕盒內,放入恒溫烤箱,65 ℃加熱30~50 min,期間適時觀察組織的顏色變化,待組織呈深黃色,鏡下觀察真菌呈黑褐色時,終止染色,水洗,硫代硫酸鈉染色2 min,伊紅復染(表1)。

表1 兩種六胺銀染色方法步驟對比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兩組間差異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染色結果對比120例標本中,霉菌99例,隱球菌19例,組織胞質菌1例,諾卡菌1例。兩種染色方法均能顯示這些真菌,真菌菌體呈黑色,背景呈紅色(圖1、2)。其中浸染法119例陽性,滴染法118例陽性,兩種染色法陽性率基本一致,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滴染法具有可行性(表2)。

圖1 A.六胺銀浸染法顯示霉菌,菌絲呈黑色,可見分支和橫隔,形態清晰可辨;B.六胺銀滴染法顯示霉菌,菌絲呈黑色,可見分支和橫隔,形態清晰可辨,與浸染法結果基本一致 圖2 A.六胺銀浸染法顯示新型隱球菌,圓形或橢圓形,菌壁深黑色,菌體中間淡染,形態清晰可辨;B.六胺銀滴染法顯示新型隱球菌,圓形或橢圓形,菌壁深黑色,菌體中間淡染,形態清晰可辨,與浸染法染色結果基本一致

表2 兩種染色方法陽性病例數統計分析
2.2 工作成本以試劑盒為例,高身5片立式染缸浸染每次需工作液約50 mL,一般染5張切片,平均每張切片需工作液約10 mL,成本約為25元/張;滴染法每張切片最多需要2 mL工作液,成本小于5元/張,滴染法成本明顯低于浸染法。
隨著病理技術的發展,病理質量控制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往HE染色大多采用浸染法,存在染液褪色、染液被污染等缺點,現在越來越多的科室開始使用全自動滴染機,染色均一,且不受其他切片的影響,效果良好,易質控[3-5]。滴染能夠有效的改善染色問題,滿足質控的要求,這同樣也適用于特殊染色。徐明堂等[6]將脂肪染色由浸染法改為油紅滴染法,不僅操作相對簡便,且可節省試劑。除此之外,對于一些疑似微生物感染的細胞學標本,滴染還可以更好的減少交叉污染。目前,市場上雖然有采用滴染的全自動特殊染色儀,但染色成本較高,阻礙了其推廣和發展[7-8]。
近年來真菌感染逐漸增多,由于HE染色不易診斷,有時需借助特殊染色,其中六胺銀染色是組織病理學檢測真菌感染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氧化劑氧化真菌菌壁暴露出醛基,醛基與銀氨液反應,使菌壁呈現黑色。六胺銀染色過程需要加熱,以往的浸染法受熱均勻,染色均一,但試劑浪費較多,特別是對于使用商品化試劑盒來說,如果使用立式染缸浸染,配制好的工作液(約50 mL)只能單次使用,平均到每張切片的試劑量約為10 mL(以5片裝滿計算),消耗較多,成本較大。很多基層科室真菌感染樣本量不是很多,很難單次達到5張切片,為節省成本,通常將多天樣本累積到一起進行染色,嚴重影響了病理報告的時間。本實驗采用的滴染法是將六胺銀工作液覆蓋玻片上的待測組織,并置于濕盒內。實踐發現,這些試劑基本上不會揮發,并且單個切片試劑用量最多不超過2 mL,從而節省了大量試劑。濕盒放入恒溫烤箱內,期間可隨時觀察組織的顏色變化,至組織呈深黃色,鏡下觀察菌壁呈黑褐色時,可終止染色。六胺銀滴染法和浸染法所用試劑的成分沒有改變,只是對染色方法作了調整,兩種染色法的陽性率基本一致。本組120例中,118例兩組染色結果均為陽性,1例為陰性,僅1例結果不同,該例為活檢組織,對比HE和兩種六胺銀染色發現,組織含真菌部分過少,多次切片后含菌部分被切完,導致結果差異。1例陰性樣本前期PAS染色結果陽性,這也提醒醫師診斷真菌感染時,六胺銀和PAS染色有一定的互補性,同時使用可提高真菌的檢出率。另外,本實驗發現,滴染法無需接觸染缸等易致銀沉淀產生的玻璃器皿,染色切片一般較干凈,組織周邊無黑色沉淀污染。
在滴染的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幾點:(1)染液要完全覆蓋組織,防止邊緣干片;(2)滴染溫度比經典Gomori法溫度稍高,以保證濕盒內的溫度;(3)若想加快染色速度,可升高烤箱溫度,但必須注意溫度過高會導致染色較快,不夠緩和,容易過染和出現假陽性。染色過程最好能用顯微鏡觀察;(4)染色結束后,取出玻片,應立即沖洗,防止染液冷卻,造成玻片沖不干凈;(5)每張切片必須配置陽性對照,一方面可檢驗染色流程的準確性和染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為觀察染色程度提供參考;(6)混合后的六胺銀工作液可在4 ℃環境下存放1個月,使用前應注意觀察染液的顏色,若染液變渾濁或發黃,說明染液變質,不能繼續使用。
總之,六胺銀兩種染色方法均可顯示真菌形態,滿足臨床病理診斷的需求,但滴染法不受切片之間染色的影響,滿足了質控的要求,另外還能夠節省試劑,降低成本,并且可隨時染色,為報告的出具節省時間,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