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永琴,謝飛來,朱育蓮,劉慶宏,曲利娟,鄭智勇
患者男童,3歲4個月,因腹痛入院。4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持續性腹痛,多次就診均考慮“胃腸炎”。2017年5月來我院就診,考慮繼發感染性膽道系統疾病,對癥治療未見好轉。入院查體:劍突下3 cm觸及肝邊緣,右側鎖骨中線處肋下3 cm可觸及。血清學檢測:抗核抗體ANA陽性,嗜肝病毒及其他自身抗體陰性,寄生蟲專項陰性。上腹MRI:肝內彌漫斑片狀、結節狀異常信號影,T2WI呈稍高信號,部分結節病灶中央呈更高信號,T1WI呈低信號,DWI呈高信號,連續增強病灶呈環形強化(圖1)。考慮:惡性腫瘤?寄生蟲結節?遂行肝活檢。

圖1 腹部MRI平掃+增強(第2次):部分結節病灶中央呈更高信號,連續增強病灶呈環形強化,壁光整
病理檢查第1次肝活檢組織,眼觀:穿刺組織1條,長1.0 cm,直徑0.1 cm;鏡檢:肝細胞水腫,部分匯管區膽管損傷,膽管周見較多嗜酸性粒細胞,局灶膽管周纖維組織增生,呈洋蔥皮樣。免疫組化標記CK7及CK19示部分膽管損害。第2次肝活檢組織,眼觀:灰白色組織1塊,大小0.8 cm×0.6 cm×0.3 cm,切面灰白色,似有結節。鏡檢:匯管區擴大伴組織細胞彌漫增生,細胞較大,細胞核明顯異型,核溝易見,見少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圖2)。免疫表型:S-100、CD1a(圖3)及CD207均陽性。CD20和CD3均陰性。電鏡示朗格漢斯細胞(Langerhans cell, LC)胞質內有Birbek顆粒(圖4)。

病理診斷:(第1次肝活檢組織)不能排除膽道系統感染性病變。(第2次肝活檢組織):兒童肝臟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LCH)。
討論LCH是LC克隆性增生性疾病,是一組由LC為主的組織細胞在機體網狀內皮系統內廣泛增生、浸潤為特征的疾病,3歲以下兒童多見[1],全身各器官及系統均可受累,肝、脾、血液系統和肺被認為是受累危險器官[2],骨骼和皮膚最常受累。LCH具有獨特的組織病理、免疫表型和超微結構。
LCH單系統病變多發于兒童,主要累及骨干,也可累及肺[3]或原發于肺[4],肝臟首發罕見[5]。本例以肝臟原發,且單系統受累,實屬罕見。LCH臨床表現復雜,因受累器官而異。本例以腹痛發病,皮膚正常,無皮疹及濕疹,肺、骨骼及脾臟和血液系統均無異常。LCH有特異性病理改變,即嗜酸性粒細胞背景下見核溝明顯的典型LC。電鏡下LC內見Birbek顆粒,具有診斷價值。本例第1次活檢以膽管損害為主,未見明顯的LC增生,診斷困難;第2次活檢見匯管區擴大伴彌漫LC增生,見異型性明顯且有核溝的典型LC。本例疾病早期,嗜酸性粒細胞明顯,但無明確的LC,診斷困難。進展期見典型LC,且免疫組化及電鏡結果均支持LCH。
LCH需與以下肝臟疾病鑒別:(1)朗格漢斯細胞肉瘤,瘤細胞異型性明顯,核溝不明顯,核分裂象高,免疫表型同LCH。(2)組織細胞肉瘤:成人好發,有單形性或多形性失黏附的細胞,核分裂象易見,免疫組化標記CD163及CD68陽性。(3)播散性幼年性黃色肉芽腫:以多核杜頓型巨細胞和泡沫樣組織細胞為特征,免疫組化標記CD68、CD163陽性。
目前,LCH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研究發現,約一半LCH病例BRAF V600E突變[6],此外,部分病例檢測到Ras-ERK途徑的其他突變,表明LCH可能在腫瘤機制中發生,認為LCH是腫瘤性疾病。
LCH的預后與發病部位有關,單系統或無危險器官受累的患者治療效果好,個別患者可自愈,長期生存率在90%以上;多系統尤其伴危險器官受累的高危患兒對常規化療反應不佳,預后不良。目前,LCH尚無較好的治療手段,以化療為主,早診斷、早治療有助于改善預后。本例病變原發于肝臟,肝臟屬于危險器官,但患兒在較早期確診并積極化療,病情得以控制。隨訪截至2020年6月底,患者生存質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