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娜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陜西 咸陽 712046)
2019 年我國城鎮化率首次超過60%,這意味著中國城鎮化將由快速發展階段轉向深化發展階段。“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的總體要求,讓人民群眾實現享受更高品質生活的愿望。
發展質量好、承載能力強的城市將吸引更多的人才集聚,中心城市和特大城市將進一步發揮在經濟發展和人口承載方面的優勢,城市進一步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是新型城鎮化持續高效發展的基礎。城鎮將進一步成為拉動內需的最強動力,有效推動區域經濟轉型發展[1]。
新型城鎮化以實現人口城鎮化為核心,依托城市群的發展,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推動城鄉協調、健康、可持續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
大多數研究以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衡量城鎮化水平,但是在現實中,由于戶籍政策的影響,很大一部分進城務工人員雖然帶著家人長期在城市生活,屬于城鎮常住人口范疇,但是他們在入學、醫療、社保等方面卻無法享受與城市戶籍人口相同的待遇,這一部分人擁有的社會資源和享受的權利與城市戶籍人口相比差距很大,嚴重影響了其融入城市生活的進程。選取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這一指標衡量西安市實際的人口城鎮化水平。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可知,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在2020 年底達到63.89%,首次超過六成,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5.4%。目前,西安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高于陜西省59.43%的平均水平,說明人口城鎮化水平較高,但與北京、上海、天津及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人均GDP 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是保證城鎮化發展效率的重要因素。《中國城市繁榮活力2020 報告》指出,目前我國的大城市、超大與特大城市共40 座,居住人口2.61 億人,共為全國1.18 億勞動人口提供了就業崗位。但是,這些城市南北分化明顯,超過八成的經濟增長量由東南地區城市貢獻。榜單中屬于一類均衡性高活力的城市共5 座,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屬于二類中高活力城市的共12 座,包括重慶、杭州、西安、武漢、長沙、蘇州、佛山等。西安在人口活力、創意社交、創新能力、TOD 引導等方面的優勢較為突出,而產業活力和交通設施水平一般;西安的社交網絡活躍度明顯高于其他同類型城市。
近年來,西安市人均GDP 增速明顯,且高于陜西省人均GDP 水平,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整體穩定增長,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稍有縮小,恩格爾系數的差距顯著減小,2019 年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26.8,農村居民為25.4,均達到世界富裕水平。但要注意,西安市服務業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及中等收入國家差距明顯,只有46.1%,低于發達國家30 個百分點。
2020 西安市GDP 總量達到10 020.39 億元,成為西北首個GDP 破萬億的城市,占全省GDP 的比重為38.3%,增速比全國高出2.9%,增長情況良好。工業是城鎮化發展的基礎,第三產業是城鎮化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
總體來說,西安市目前仍處于工業帶動總產值的階段,但是以服務業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第三產業在近幾年發展迅速,為全市貢獻了1/2 的GDP,而且將繼續成為推動全市經濟持續增長的強勁動力。
城鎮化的核心是人,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環境質量等是影響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西安市近幾年的戶籍政策改革和產業發展為其吸引了大量人口,常住人口迅速突破1 000 萬,但引發了一系列公共服務問題。城市高質量發展不能單純以人口城鎮化和產業城鎮化衡量,還需要為社會公眾的城市生活解決衣、食、住、行、教等問題[2-3]。表1 給出了西安市2015—2019 年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城鎮建設用地、公共交通、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建城區綠化率等指標,用于評價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了解現代城市在信息化方面的發展狀況。

表1 西安市2015—2019 年社會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狀況
通過對人口、經濟、產業、社會公共服務等方面進行分析發現,西安市非農產業的發展、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對新型城鎮化水平影響最大。二三產業是城鄉居民最重要的收入來源,目前二三產業發展狀況良好,但是城鄉收入差距依然明顯。所以,如何提高農業人口的收入水平是亟待解決的問題[4-5]。
傳統的城鎮化發展給公共服務、基礎設施、資源環境等諸多方面帶來的缺陷日益顯著,如果不加以重視,會嚴重影響西安市未來的發展,需要政府加快引導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發展質量,建設好西安古城,提高旅游業服務水平和產出水平;繼續推行戶籍改革,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促進農村人口的城市化發展;加大對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人們的生活幸福感;創新投融資模式,構建投融資平臺,提高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