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紅
(西南林業大學會計學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注冊制的正式施行是中國證券市場行政放權的有力行動,也為附屬證券服務機構的資產評估機構帶來了革命性的機遇[1]。2020 年3 月1 日新《證券法》改核準制為注冊制、取消發審委制度、改擬上市企業IPO 申請“具有持續盈利能力”為“具有持續經營能力”、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及注重投資者保護等條例改革[2],意味著證券市場自由競爭的時代來臨,也意味著資產評估機構從價值評估者到價值發現者等一系列身份轉變。
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資產評估行業發展水平。資產評估機構能否抓住這個歷史性的機遇,順勢而為,使得中國資產評估行業走出中國化道路,甚至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國際資產評估行業的佼佼者,需要評估機構理清觀念及思想上對自身角色轉變的邏輯?;谛屡f《證券法》的變化,分析評估機構在注冊制下角色定位的變化,希望對資產評估機構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角色最初僅作為戲劇或表演用語,基于舞臺藝術與社會生活的類似性,相關社會學者逐漸將角色概念使用在自己的理論建設中。美國社會學者喬治·赫伯特·米德最早將角色(role)引入社會學領域使用,但米德對角色概念在該領域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后續學者萊威(M.J.Levy)在米德研究的基礎上認為社會地位與角色等同,即個體或群體與特定位置相關聯行為模式表現為該種個體或群體的角色;從動態角度來看,角色隨著外環境變化,服從于一定社會規范的理想角色,通過角色本身不同價值觀與思維方式對行為模式進行理解,從而達到對該角色行為模式的“領悟”,即為領悟角色,個人或群體將自己對于特定行為模式的領域運用到工作與生活中,即達到實踐角色[3]?;趯W者的研究可以發現,角色由個體或群體處在社會中的位置決定,角色轉變是環境變化導致個人或群體認知改變的結果,其本質就在于社會對其中存在個體的期待,通過個體與個體的相互作用形成個體對自身的角色期待,最后將自身對于角色期待運用于實際的動態發展過程。評估機構角色變化,即由于經濟政治法律外環境變化,使群體認知改變,而引起一系列角色轉變的過程。
前述角色由社會位置所決定,而角色轉變是由認知改變,在個體相互作用中由社會期待轉變為個人期待再將其運用于實際的過程。角色轉變,首要是評估人思維力的變化。牢牢把握住評估機構這一特定群體外環境的轉變,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及國際形勢等,完成從理想角色到領悟角色的過渡。從現階段來說,就是證券發行方式由核準制到注冊制的大轉折。
評估機構角色轉變需要學習力的支撐,通過學習運用,達到實踐角色轉變,升華整個行業素質。以角色期待、角色領悟及角色實踐這一動態過程作為角色轉變的邏輯框架,以大環境變化為前提,將思維力與學習力作為邏輯框架的支撐,形成完整的角色轉變邏輯。
從發展歷史來看,我國評估機構最初屬于“舶來品”,依靠西方成熟經驗發展,設立之初用于國有企業改制,所以評估行業角色具有典型的強制規范性。中國資產評估機構伴隨證券發行變遷,從“配額管理”審核制到“保薦”核準制。證券發行雖有意將行政放權于市場,但囿于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式,核準制下的證券審核機構依然具有濃烈的行政色彩[4],與之相生的評估機構仍處于角色期待階段。
評估即評價估值,是評估機構行業人員的“基本功”。核準制下,證券市場更需要有相對“穩定”的行業規范支撐其成長。評估機構作為證券服務機構只需為證券的發行、上市等業務活動提供內容真實、準確及完整的資產評估報告等資料為證券交易所及證監會核查和驗證[5]。
督他即監督他人。核準制下發行證券,發審委需要對發行申請人進行實質審查,既行使行政權力,又要作出商業判斷。核準制下,評估機構作為“看門人”的角色為多數學者所認同[6],但發審委制度的存在也使不少學者擔憂評估機構監督者角色僅流于形式。
《辭?!飞辖忉?,“從”表跟隨、跟從,即跟從標準;“從業”即從事某技術及專業的起點標準,即具備基本專業素養的職業人員。近年來,資產評估機構與從業人員數逐年增多,但從業人員高級專業素養不足,缺乏具有行業頂層規劃思維的人才,這對評估機構長期發展不利。
前述估值者、督他者、從業者這些角色都帶有“行政強制性”“靜態保守性”等特征,核準制下評估行業角色思維力固化,角色沒有完成從期望角色到實踐角色的轉換,行業發展所需要的思維力及學習力依靠外部灌輸,形成邏輯閉環,使行業發展受限。
2020 年3 月1 日新《證券法》實施意味著注冊制正式落地,相較于舊《證券法》下的核準制,新《證券法》注冊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修編,其中,發審委制度取消、改“持續盈利能力”為“持續經營能力”以及以信息披露為核心是修編中的關鍵。
注冊制所依托的經濟環境自由開放且富有創新性,現有企業也將“創新”作為核心競爭力。其矛盾點在于發展中的證券市場無法承接已具備創新思維的企業,投資者與融資需求者之間的連接被信息不對稱阻斷。處于成長期具有發展潛力的創新企業在現階段無法提供投資者所希望看到的“盈利”,投資者往往將“風險因素”置于“發展前景”之上,而企業所具有的投資價值無法為投資者所了解,因此評估機構價值發現者的角色尤為重要。通過評估者的眼睛,對這個企業的價值核心做到類似于“宣傳式”定點評估,使投資者發現企業的價值,從而將“發展前景”置于“風險因素”之上。
自我監督是對行業角色認知的領悟。扎實的專業能力、過硬的專業技術及行業道德約束是評估行業在自由競爭市場中不斷前進的根本要求。加之注冊制施行,發審委制度取消,要求評估機構有加強行業道德約束的自覺。
“執”為掌握,即主導方向;“執業”是從社會通用方面出發,對某個技術及專業領域的整體把控。新《證券法》“以信息披露為核心”要求把對企業價值判斷的權利交給投資者,而投資者對企業價值判斷的依據是評估機構提交的評估報告等材料。這要求評估機構改變“以企業盈利數字論英雄”的行業思維,重新調整行業認知,面向投資者展現企業投資價值,并自我學習督促,通過積累經驗,達到對評估行業的整體把控。
價值發現者、督己者和執業者是注冊制下資產評估機構角色動態轉變,這些角色不是單獨存在的,而且依靠評估者的思維及不斷汲取經驗,互為影響。價值發現者是評估機構最基本角色定位,是角色邏輯的出發點,以思變的思維形成行業個體認知,即對資產評估機構的自我認知,再通過不斷的專業積累,達到對行業整體把控,使行業達到更高的層次升華。
注冊制的實施,是評估機構改變行業思維的機遇。新《證券法》要求的“具有持續營業能力”,使評估機構在IPO 等評估業務對擬上市企業“價值”進行真實準確的評估,注冊制下的企業價值不僅表現為冷冰冰的數字,而是溫暖、面向投資者的綜合信息評價。與其前后呼應的新《證券法》新增章節“投資者保護”也是對價值發現者的印證。
盡管對于評估行業本質的定性討論從未停止,可以確定的是,在注冊制改革下,價值這一靜態概念已遠遠不能滿足涵蓋資產評估行業的本質,應該強調價值判斷最后估算的動態過程才能滿足其本質要求。價值發現者并不是沒有根據的突然出現,而是基于評估行業近30 年的發展鋪墊,是根據大環境改變下的角色需要。行政放權于市場,難以掌握企業價值的投資者必須依靠專業機構來識別企業價值,這是注冊制下社會對于評估機構的角色期待。
注冊制下,發審委制度取消,評估機構需自我監督以達到市場透明化。外環境知識迭代更新速度快,評估機構需要有將外環境信息等知識資源轉化為個體所用的能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迅速發展給中國評估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打破西方國家比如美國模式的評估行業壟斷,走出中國化道路是現階段“評估人”的責任和使命。要做到這些,評估機構必須有自我督促、自我學習、自我監督的自覺。
評估機構完成角色領悟過程中,學習力的支撐對評估人強化督己者的角色過渡尤為重要。應不斷學習夯實評估專業技術,時刻關注行業變化和國際國內形勢,穩定角色對個體自身的角色期待,完成角色領悟過渡。
執業者要求評估機構對行業發展有整體把控,基于價值發現者思維,不斷自我學習與自我督促,升華成為具有行業自覺的職業素養角色。注冊制下對于證券發行法律的大幅改變,由“以信息披露為核心”“投資者保護”“加強違法懲處力度及嚴苛退市制度”等條例,依靠行政扶持的評估行業突然走向自由競爭市場,之后其理論框架也必定走向重建。核準制狀態下的評估機構以“估值者”為期待角色從事行業活動,是基本符合當時的經濟環境的。注冊制下需要評估機構思維碰撞及改變個體認知,以最終在行動上推動評估行業理論改良重構。
經濟環境是多變的,資產評估機構要主動適應大環境改變,主動思考機構發展方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如今的注冊制無論是在科創板實踐,還是在創業板運用,都是在摸索一條適用于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道路。從不同角度看,世間萬物都處在永恒的運動變化當中,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質通過互相作用,得到轉變甚至升華的結果。從評估行業的發展來說,“評估人”必須要積極應對外部大環境的新變化,分析中國經濟環境和世界格局,并且主動思考行業中可能出現的新變革、當前評估行業存在的問題,從專業知識、職業技能、政策敏感性及自我發展等角度提升自我,從遵循行業規章制度的從業者轉變為思考行業方向的執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