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盛蘭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 100083)
近年來,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的鄉村振興戰略在全國大力實施。江蘇省加快戰略實施步伐,按照總要求,不斷推進農村產業升級,加大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整改與監督力度,全方位進行文明鄉風的宣傳建設。同時,不斷推進并深化農村金融體制、金融產品與服務的改革創新,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提高農村金融資源供給的質量與效率,加強農村金融機構網點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業社會化金融服務體系,推動金融更好服務“三農”、小微企業和縣域經濟的發展[1]。
江蘇省在農村金融已經開始進行有效的發展與改革,但是在農村問題上依舊存在不足,“農村”指向不明,“金融”理解流于形式,農村金融發展定位偏差,農村金融在質量、數量上與鄉村振興總要求和農村多元化、多層次的融資需求相差甚遠,金融主體、金融產品、金融服務等各方面供需矛盾突出。
在供給方面,商業銀行作為正規農村金融組織的代表,市場化的經營模式難以滿足其利潤最大化的目標,這導致商業銀行紛紛撤并基層網點,農村網點數量減少以及信貸喪失隨之而來。正規融資渠道的狹窄,催生了非正規渠道的民間借貸組織與民間集資機構等非正規性金融機構。非正規的融資渠道和農民之間相互借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農村金融供求的不平衡矛盾,但其不同于正規渠道,具有較高的金融風險和相對高昂的利息,再加上資金數量較小不能滿足需求等問題,使其只能解決少部分融資問題。
在需求方面,金融是發展農村經濟的命脈。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穩步推進使“三農”對于金融的需求呈現日益旺盛的發展態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農業現代化,增長農民財富,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落實,離不開鄉村金融的深度參與。農村具有廣闊的市場,在農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之下,市場之中蘊藏著巨大的金融需求。
隨著鄉村振興不斷推進,農村金融主要呈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性金融需求、傳統小農戶財產性收入的金融需求、鄉村振新戰略的建設性金融需求、農村金融保險需求4 方面的金融需求。農村金融機構所能提供的金融供給總量難以滿足金融需求總量,金融供需總量呈現不均衡狀態[2]。
從供需主體來說,江蘇省農村已經著手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并且已經初步形成供給體系。盡管江蘇省的金融機構較多,但是由于農戶數量多、分散,單筆貸款的數額較少,同時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這就導致農村貸款成本較高、收益偏低、風險過大。許多大型金融機構改革后多數離農、退農,往大金融方向發展,最終導致能真正為農村服務的金融機構較少,催生了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同時,作為江蘇省農村地區主要供給主體——正規金融供給主體,主要有江蘇省農商銀行、江蘇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以及郵儲銀行等,結構較為單一。具有較高風險的非正規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多元化的發展的同時,對正規金融產生了排擠效應。此外,由于對農村經濟不被看好,導致基金、保險與信托等金融組織嚴重缺位。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農村金融需求不斷擴大且呈現出多元化、差異化的發展趨勢。不同需求主體,如傳統小農、新型規模化經營主體、農村小微企業、農村基礎建設主體等都具有不同數量且不斷增長的金融需求。缺乏供給主體卻有眾多需求主體,導致農村金融供需主體嚴重不對等。
從金融產品服務結構來說,長期以來我國農村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類型的供給單一,與需求難以匹配,適農性不強。近年來,江蘇省大力發展農村普惠金融,但部分金融機構的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均呈現非農化特征,農村金融排斥問題沒有得到有效化解。盡管我國已初步形成多層次、廣覆蓋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但與城市相比,反哺“三農”發展力度弱、普惠金融服務模式尚未建立完善等,使農村所獲得的金融服務成為“短板效應”中的明顯短板。在需求端,多元化的需求主體有多元化的金融產品服務需求,需要更多拓展與創新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同時,在金融產品服務的期限結構上,由于規模化、特色化、市場化的農業生產逐漸實現,農業生產者對借貸資金的需求金額和需求期限也更靈活,這就需要更加多樣化與精準化的金融產品與服務[3]。
單一、貧瘠的金融供給已無力滿足農村生產發展過程中日益增長且不斷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及服務需要。從金融體系角度而言,應當著手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優化升級,繼續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的引導作用。農發行應適當擴大業務范圍,以優惠的配套政策引導農業銀行、郵儲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延伸,擴大農村金融服務面,增加農村金融供給主體,發揮商業性金融的支持作用,填補合作金融在普惠金融體系的空缺,建立起一套合理有效的體制機制。
同時,降低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門檻,鼓勵引導農村合作性金融的發展,鼓勵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農村社區發展基金等非正規金融的發展,不斷拓展農村金融的融資渠道,建立起多元化的農村金融供給體制[4]。
進一步建立農戶信息征集、信用評價制度,落實對農戶等主體的支持政策,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完善農村失信約束機制。以信用評定為基礎,在資金、技術等方面,基于對涉農主體的政策支持,引導金融機構根據信用評價等級確定信貸準入、信貸額度及利率水平,提升中小微企業和農戶等涉農主體的融資可獲得性。
農民缺少有效擔保物,農村資產產權不完整,為抵押物、擔保物的處置和流轉增加了障礙。在信用體系建設方面,要積極開展產權制度改革,明確農民各類產權、使用權等,讓“沉睡”的資產流動起來,提高抵押的有效性,降低農村信貸風險。
農村金融機構要明確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使命與責任,提高分析農村用戶需求的能力,不斷創新適農性強的產品和服務,切實為農村用戶提供量身定制的產品與服務,形成較為豐富且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從而穩步提升農村金融的服務能力[5]。
充分運用科技手段,為金融服務提供更為便捷的手段。依靠互聯網、手機等載體,形成“互聯網+農村金融服務”“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的多樣化服務方式,優化客戶體驗。同時,大力發展金融科技,借助科技力量迅速發展普惠金融,擴大“三農”金融服務范圍,高效率使用農村“睡眠資產”,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形成金融資源“取之于農,用之于農”的可持續、數字化服務模式。
進一步加強對農民的農村金融知識的教育,引導農民認識金融、了解金融產品與服務,不斷加深農民對于金融風險、金融詐騙的認知與識別,提高農民對于金融風險的防范意識,實現金融教育宣傳在農村地區的普及與覆蓋。對于新興的金融科技,地方政府要與各金融機構合作,對于如何使用互聯網金融產品,如“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通過現場操作演示、現場指導等方式進行培訓,從而彌補農民對于數字金融產品的認知空白,提高農民在新型農村金融服務中的參與度[6-7]。
此外,要對農民進行農村社會信用知識教育,強調信用的重要性,普及失信的嚴重后果及危害,加強農民的守信意識[8]。
作為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金融是支持服務“三農”發展以及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農村金融問題是世界難題,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改革有了很大進展與成效,但金融供需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近年,江蘇省農村地區積極開展農村資金互助合作實踐,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取得了卓越成效。在政府和相關機構的有力配合之下,不斷落實可持續發展政策,江蘇省農村金融供需將不再是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