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靜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黨的十九大以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成為新時代的發展理念,指引著各個領域改革發展的思路和方向。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成為學術討論的重點,在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研究。
受傳統文化、區域經濟和生活方式的影響,農村體育不同于城市體育。農村體育是指在農村開展的農民體育活動,是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
不同于其他產業,農業勞動的最大特點是存在春播夏收的農忙季節且勞動強度較大,農村勞動旺季的勞動持久性強、沒有固定的休息時間。農民在繁忙農時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體育活動,閑暇時間是農村體育活動的主要時間,農民在閑暇時間和節日期間進行的傳統節日具有濃厚的傳統特色。例如北方草的賽馬和南方端午節的龍舟賽都是農村體育活動的一部分。
城市居民鍛煉會選擇體育場所,與城鎮居民鍛煉相比,農村居民日常體育鍛煉場所比較隨機,這也體現了農村居民在鄉村體育上的鮮明特征:主觀隨機性和就近性原則[1]。其中,在鍛煉場所選擇上的隨機性更高。
鍛煉身體是參加體育活動的驅動力。由于我國國土面積大,地區文化差異明顯,地區之間的經濟和環境差異也很大,我國農村體育活動具有數量大、范圍廣的特點。
通過了解各地體育活動的分布情況發現,農村基礎設施水平差,農民的體育活動仍處于自發狀態,我國農民體育活動的組織和發展情況不容樂觀,參與者不多,且參加體育活動的農村居民之間也存在個體差異,對農村體育活動的重視程度不高[2]。
一方面,發展農村體育,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可以發展農村體育休閑服務產業、文化體育旅游產業,吸引和刺激城市居民前往農村地區休閑娛樂,可以提高農村居民收入,能夠解決當地剩余勞動力或非農業人口的就業問題,有利于農村二三產業比重提高,使其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3]。
另一方面,隨著體育消費需求提高,農村體育與文化、旅游等各項事業有機結合,使比賽類體育訓練等服務業也得到長足進步,從而促進勞動就業和服務業繁榮。
體育的社會化功能可以使人們放松身心,促進人們交流,從而達到和諧共處的目的。農業人口融入體育鍛煉和健身休閑活動中,通過體育鍛煉和健身活動聚集在一起,也有助于農村城市化后農民在健身和休閑生活方式中的接觸和交流,有利于形成團結、合作、和諧的人際關系[4]。體育社會化的功能之一就是促進所在地區的城鄉居民健康意識形態和體育鍛煉行為的養成。
在傳統城鄉二元結構體系影響下,農村發展不足,我國城鄉發展呈現不平衡的局面,這種不平衡和不足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的主要障礙。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平衡和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是縮小城鄉差距。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9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當前社會發展的最大失衡是城鄉發展失衡,城鄉統籌協調發展,良性互動,可以打破城鄉發展不平衡和農村事業發展不暢的束縛,突破農村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制度性障礙[5]。
截至目前,城鄉一體化已成為我國農村體育發展的基本方向,通過協調和統籌規劃,引導城鄉體育均衡協調發展是必要和重要的。
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框架下,農村體育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2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提出了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核心,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加快完善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著力構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政策制度體系,推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可以看出,綠色生態農村體育對發展非常重要,我國農村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調已成為“生態發展與環境治理”,與綠色生態方向密不可分[6],是確保農村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的共享發展理念。農村居民應該同享體育改革和發展的豐碩成果,促進城鄉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將成為我國農村體育發展的關鍵方向[7]。
體育休閑產業化道路已成為新時代體育產業發展的一種新形式。依托競爭型、培訓型、健康型的體育休閑特色小鎮,以主導產業的分類標準,形成農村小城鎮產業體系[8]。
為細化農村體育產業的發展路徑,體育產業化道路應采取特色主導產業與相關第二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式。四川省德陽市體育休閑特色小鎮舉辦了具有特色的國家體育比賽,如全國性的全地形車、山地自行車比賽等,對振興四川省農村地區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我國農村體育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思路。
我國地大物博,景觀豐富,有山脈、山水、湖泊、草原等資源,還有很多未切割的天然巖壁,可以發展具有攀巖特色的體育名鎮,創造原始的生態綠色體育環境,把懸崖當作天然的石墻,規劃攀登路線,創造特色攀巖小鎮,走農村體育綠色發展之路。
依托農村自然資源,陜西省榆林市成功舉辦了國際漂流錦標賽和其他中小型農村體育漂流活動;依托原始生態草原,內蒙古舉辦了摔跤、射箭等其他民族運動,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9]。
《鄉村振興戰略計劃(2018—2022 年)》強調,地方民俗的發展方向和文體整合的發展路徑應以節日活動為平臺,高度重視和實踐我國各族傳統節日慶典。在傳統節日的發展過程中,將武術、舞龍等民俗體育表演融入傳統節日慶典中,弘揚和繼承優秀節日文化,開展農村節日體育文化活動[10]。
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多彩的中華文明代代相傳,例如春節期間,少數民族聚居的鄉鎮會舉行打苗鼓、舞獅、鋼火燒龍等民間體育活動,促進農村特色文化的發展。還有一些少數民族依靠民間習俗和民間社會體育資源,發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體育文化活動,將民間體育活動提升到一定高度[11]。
為解決農村體育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有效治理的指導下,政府應發揮領導作用,充分發掘和支持基層組織的作用,形成政府、社會組織和農民多元化治理主體的格局。同時,政府承擔主要治理責任,要培養農民的自治能力,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體育社會組織的主體作用,解決基層鄉鎮委員會的行政權不對稱問題,保障農民的體育審議權、需求表達權和反饋權[12]。
以志愿組織、公益組織和非營利組織為主體,實施發揮農村體育文化能人參與治理的監督與反饋動態機制。采用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方式,特別是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動員社會組織參與活動,滿足農民多樣化的健身需求,解決了對農民技能培訓、設施運營和其他服務的需求,這是近年我國各級政府管理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徑,有利于解決農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與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同時提高了農村基層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