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安徽三聯學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2005 年聯合國提出“普惠金融”概念,旨在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我國對此積極響應,于2016 年將其納入“十三五”規劃之中。農村金融一直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促進農村金融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
農村金融市場廣闊,但面臨農村人口教育水平偏低、金融機構覆蓋較少等現實問題,導致我國農村金融未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普惠于民。近年來,“互聯網+”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在各領域廣泛運用,以政府為主導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迎來利好。大數據時代下,農村互聯網技術、電信基礎設施等都得到完善,再加之新興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具有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特點,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前景廣闊[1]。
普惠金融的概念起源于包容性增長,其核心理念是讓傳統金融服務中的弱勢群體也能享受到正常的金融服務。當前,普惠金融的目標主要有4 點:一是讓有基本金融業務需求的客戶能享受正常的金融服務,如開戶、存款、支付等;二是幫助新型的金融機構穩定發展;三是促進金融機構發展可持續;四是在保證基礎業務的基礎上進行金融業務的開發與創新。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讓很多原來借貸困難的人能享受到金融服務。
數字普惠金融是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產物。借助數字技術,更多金融資源下沉,讓更多被傳統金融排斥在外的農村客戶可以享受到基礎的金融服務,使金融服務具有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覆蓋更廣的特點。為推進我國農村地區金融市場發展,帶動農村地區經濟進步,我國政府在政策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在金融發展規劃中,我國對農村金融發展作出了要求。從數字普惠金融的業務內容和經營模式兩方面分析我國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具體情況如下。
首先,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業務內容方面,基礎金融服務如支付、信貸、理財等得到大力發展。在支付方面,數字金融技術讓農村地區支付方式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農村網絡基礎設施覆蓋、數字技術發展、移動智能設備更新等使線上支付比重逐漸擴大并成為支付的重要手段。線上支付的主要方式為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支付,只需簡單掃碼便可完成,避免了傳統銀行支付的時間成本,不再需要履行煩瑣的支付手續,其客戶群體不斷擴大。在信貸方面,數字技術下新型借貸金融產品出現,極大程度地解決了農村農戶、小微企業借貸難的問題。傳統金融下,由于農村地區信用風險評級困難、借款抵押保證少,農村地區的融資較為困難,抑制了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在數字技術下,金融成本大大降低,信用風險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隨著新型金融機構,如P2P 網貸、互聯網金融機構等出現,小額信貸成為各金融機構的重要業務,農村地區融資難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在投資理財方面,數字技術的發展讓農村地區理財投資覆蓋面積擴大。在傳統金融時代,投資理財的準入門檻較高,交易手續較為復雜,交易成本較高,這讓本就缺乏投資理財意識的農村地區被排斥在理財投資的戰略范圍之外。在數字時代,金融機構借助數字技術大力發展線上理財投資,投資理財的線上產品不斷豐富,投資理財的準入門檻大大降低,農民利用手機就可購買各種理財產品。數字金融普惠讓投資理財的范圍更廣、效率更高。數字金融基礎服務被廣泛接受,數字金融的深化產品也在不斷創新發展,發展態勢良好[2]。
其次,在數字惠普金融經營模式方面,金融機構的數量和質量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當前,金融機構主要有傳統證券、銀行金融機構,以及借助電商平臺的互聯網金融、新一代P2P 網絡金融機構等。傳統金融機構主要為銀行、證券公司等,線下網點眾多、經濟實力較強。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背景下,傳統金融機構利用自身長期運作的經驗,大力開發新一代數字金融產品,進一步向農村地區鋪設線下網點,線上線下共同開發,為農村地區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金融服務。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以支付寶、京東金融為代表,這些互聯網公司借助電商平臺的優勢資源,擁有大量的客戶群體和完整的產業鏈,在支付、借貸、理財等方面為農村地區提供了便捷的服務。此外,新一代的P2P 網絡金融機構不斷發展,具有方便快捷的特點,在農村小額信貸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總體來說,數字技術下,各金融機構大力開發各種金融服務,極大程度促進了農村地區金融普惠進程,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
數字普惠金融將傳統看似“高大上”的金融資源帶進農村市場,對農村、農業、農民都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了力量。但隨著普惠進程不斷推進,發展中存在如下問題。
總體來說,我國征信體系仍處于建設階段。征信數據主要來源于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的信用檔案,覆蓋對象多是傳統銀行金融機構,與農村相關的金融數據較少,“三農”相關的征信檔案仍為空白。而對農村企業和普通農戶來說,由于金融意識薄弱、企業和個人信用檔案空白,往往被金融機構拒之門外[3]。
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是跨越互聯網、金融等多行業建立的混合經營,但我國監管體制多是以行業為單位建立的,在跨行業的情況下監管存在交叉,具體實施存在困難。此外,數字惠普金融行業還具有跨地區的特點,更為有效監管增加了難度。
農村居民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對金融產品的接觸較少,對金融欺詐的識別能力薄弱,這導致農村地區非法借貸、非法集資等事件頻發,嚴重影響農村金融市場發展。近年來頻頻發生P2P 網貸事件,農民在欺詐識別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往往是“一刀切”式拒絕此類金融服務[4]。
農村普惠金融的市場風險主要來源于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大,風險較高。農村地區市場信息更加不對稱,容易出現供需不平衡狀況,加大了市場風險。
此外,農村地區征信和監管體系的不健全,失信懲罰措施不到位,造成農村金融信用風險大、金融壞賬率高[5]。
數字惠普金融發展需要基礎數據支持。農村居民在享受金融服務的同時,提供了大量的自身信息,如身份信息、土地流轉信息、新農合信息等。但在這一方面,我國尚無健全的法律法規,農民的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受到威脅。
建立更全面的征信覆蓋,離不開對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宣傳。面對金融知識缺乏的鄉村,要想推進征信體系建立,需要讓廣大農村居民了解其內容、好處。可通過電視、手機等讓農民了解基本政策、風險防控措施,提升信用意識。在此基礎之上推進征信體系建立,增加征信機構數量,提高征信質量,完善征信標準,推進信用數據共享,形成特色農村征信系統,提升可靠性。
目前,我國金融法律大多集中在傳統金融上,專門面向數字金融的法律制度還比較欠缺。因此,我國需針對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進行明確的規定,加強數字金融法律建設。在監管層面上,現有的監管體系較為松散,監管細節有待完善。對于具有跨行業、跨地區特點的數字金融,應建立細致的監管體制,避免交叉管理下的監管漏洞。
現有的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模式主要有數字信貸、數字化產業鏈、數字理財、數字支付等,這些經營內容基于P2P 網絡平臺、互聯網金融等,取得了較為不錯的成績,是切實有效的金融經營模式,但仍需要深入探索與升級。此外,傳統的金融機構要繼續深化經營模式改革,推進線上產品創新發展,服務“三農”。
數字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和互聯網數字技術結合的產物,具有成本少、門檻低的特點,讓更多農村群體獲得了金融服務,有效緩解了農民對金融服務的排斥,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應加大研究和推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