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昕宇
近兩年隨著金融嚴監(jiān)管及宏觀形勢變化,我國城商行經營問題逐漸暴露,合并重組加速,數量大幅縮減。本文通過梳理國內城商行重組模式,總結歸納不良資產的處置方式,針對未來城商行重組過程中不良資產的處置提出四方面啟示及建議:厘清不良資產真實價值、妥善處理各方利益、平衡政府與市場關系、各級政府要承擔風險管理責任。
我國城商行重組過程中的不良資產處置
城商行經營發(fā)展概況
近兩年,城商行改革重組加速,數量大幅減少,由長期穩(wěn)定的134家縮減至118家(四川減少1家、山西減少4家、遼寧將減少11家)。若僅考慮現(xiàn)狀,城商行分布較為集中,其中遼寧、山東、浙江、四川、河北五省的城商行數量居全國前列,約占城商行總量的50%(見表1)。
從經營來看,城商行盈利能力顯著下降、資本補充難度加大、不良壓力持續(xù)增加。截至2020年底,城商行凈利潤為2146萬億元,增速下滑至-14.47%,資產利潤率為0.55%,處于歷史底部,低于監(jiān)管標準;資本充足率為12.99%,低于行業(yè)平均水平1.71個百分點;2019以來,城商行不良貸款比例始終高于行業(yè)平均水平,2020年底小幅下降至1.81%;撥備覆蓋率顯著下降,低于行業(yè)整體水平,2020年底有所緩解達到189.77%。按照目前的發(fā)展趨勢,城商行的資產質量在未來兩年可能還會加速惡化。
城商行重組模式
吸收重組。一家主體銀行作為存續(xù)銀行吸收其他城商行,原有城商行的經營管理資源被新組建銀行繼承,比如徽商銀行在合肥市商業(yè)銀行的基礎上吸收合并5家城商行和7家城市信用社。
新設重組。參與合并的各城商行不復存在,原有各銀行的經營管理資源隨著新組建銀行的成立而消失,其資產、負債關系由新組建銀行承擔,比如攀枝花市商業(yè)銀行和涼山州商業(yè)銀行新設重組為四川銀行。
戰(zhàn)略重組。通過新設銀行收購承接、優(yōu)質銀行以戰(zhàn)投方式控股或參股以化解金融風險,比如包商銀行、錦州銀行的風險處置模式。
城商行重組中的不良資產處置
城商行的重組,既是監(jiān)管當局和地方政府的導向要求,又是內外經營壓力下弱小城商行的自救。如何穩(wěn)妥有效地處置不良資產、降低資產損失,是重組最主要的問題。目前,國內城商行重組過程中不良資產的處置主要依賴政府主導、戰(zhàn)投注資以及市場化手段。
政府在重組中發(fā)揮主導作用。一方面,通過實質性投入處置不良資產。如:安徽省相關市政府以收購剝離不良資產、優(yōu)質資產置換不良資產、直接注資補虧等形式,處置4家行社積累多年的風險包袱2.89億元;四川天府新區(qū)以金融產業(yè)資金扶持的方式承接四川銀行69億元不良資產;山西省財政廳發(fā)行支持城商行改革發(fā)展專項債券153億元,通過山西金控間接入股山西銀行。另一方面,積極發(fā)揮引導、協(xié)調和推動作用。在中原銀行合并重組的事前和事中環(huán)節(jié),河南省政府發(fā)揮了主導作用,金融辦牽頭負責并履行管理職責,省政府出面動用各種資源為新設銀行剝離不良資產。在錦州銀行戰(zhàn)略重組過程中,2019年12月18日注冊成立的遼寧金控(由遼寧省財政廳全資擁有)是錦州銀行的重組方之一,錦州市政府抽調司法、金融專業(yè)人員派駐錦州銀行協(xié)助清收不良資產。包商銀行在重組為蒙商銀行后,股東中地方政府色彩濃厚,內蒙古財政廳、包頭市財政局等地方政府背景股東持股逾50%。
引入戰(zhàn)投降低重組成本。徽商銀行引進安徽省國有企業(yè)完成約50億元規(guī)模的增資擴股。湖南省政府引入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作為戰(zhàn)略投資者參與華融湘江銀行重組改革相關工作,發(fā)揮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不良資產的專長,通過剝離減輕老銀行的歷史包袱,最大限度降低重組成本。錦州銀行第一輪引入工商銀行、信達資產管理公司、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入股,更換董監(jiān)高、改組管理層;第二輪增資擴股時剝離風險資產,成方匯達以450億元收購1500億元不良資產,認購本金為750億元的定向債務工具, 發(fā)行人是一家由遼寧金控和存款保險基金管理公司所控制的企業(yè)共同設立的合資公司。恒豐銀行通過非公開發(fā)行1000億股普通股,引進中央匯金(600億股)及山東金融資產管理公司(360億股)、新加坡大華銀行(40億股)聯(lián)合戰(zhàn)略入股。2014~2016年,恒豐銀行每股凈資產為4~6元,此次以每股1元的價格發(fā)行,用股東權益沖銷部分不良資產,將賬面資本做實。
市場化手段處置不良資產。原攀枝花市商業(yè)銀行和原涼山州商業(yè)銀行的不良資產由老股東權益沖銷25億元——對原有不適宜進入新銀行的股東進行全部清退,保留合格的老股東,將其原有權益折價后進入四川銀行;由新股東溢價資金消化81億元——四川銀行入股價格為1.3元/股,其中1元作為資本,其余0.3元則用來消化此前的不良。江蘇銀行將23.43億元不良資產打包轉讓給江蘇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以下簡稱“江蘇國投”),由江蘇國投發(fā)行專項的五年期信托產品,并由江蘇省農村信用聯(lián)社以原額承購。信托計劃存續(xù)期內不良資產處置收益歸江蘇銀行所有,信托計劃結束后不良資產所有權歸還給江蘇銀行。三峽銀行引入重慶國際信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國投”)牽頭重組,重慶國投以每股1.6元取得三峽銀行股份,其中1元作為股本金,0.6元用做設立信托收購三峽銀行不良資產。
重組過程中不良資產處置可能存在的問題
歷史遺留問題處置不徹底。參與合并的各家城商行發(fā)展進程不同,資產質量良莠不齊,不良資產處置任務艱巨,加之為達到重組條件可能注入大量土地等非生息資產、原始股權轉讓過于急促,導致實質資產問題的遺留和繼承無法避免。
股權結構有待改善。國有資本出資或引進戰(zhàn)略投資者作為大股東可能出現(xiàn)股權過度集中、大股東關聯(lián)風險、缺乏股權制衡等問題。如果國有股比重較大會導致所有者缺位現(xiàn)象,引發(fā)股東利益沖突、股東決策權受限、委托代理成本高等問題。
行政干預的負面影響。參與重組的各城商行的不良資產大多由當地政府主導,地方政府可能實施行政命令造成信貸資金和信貸風險過度集中、高管任命行政化以及做“陰陽賬”的問題。另外,由于城商行是地方財政的重要支撐,各地政府可能會干預稅收分配和信貸傾斜,影響不良資產處置效率。
重組風險逐漸暴露。由于公眾認知有限,機構和媒體過度或不恰當解讀,有可能出現(xiàn)擠兌行為,影響市場信心。在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老股東的折價比例、新股東的入股價格和不良資產的收購價格等定價容易帶來流動性風險和聲譽風險,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影響社會秩序穩(wěn)定。
推進城商行重組過程中不良資產處置的啟示及建議
城商行重組是一項復雜、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而重組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如何處置大量的不良資產,杜絕城商行“帶病”加入新機構。上述城商行重組中不良資產的處置方式,為今后城商行的整合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借鑒樣本。在此過程中,歷史遺留問題、股權結構問題、行政干預問題和重組風險是制約不良資產處置的難題。為此,應重點在四個方面加以完善。
厘清不良資產真實價值。綜合考慮各家城商行在資產負債結構、盈利能力、資產質量等方面的分化特征,建立統(tǒng)一的審計、評估基準,嚴格不良資產清收流程,杜絕歷史遺留的后患問題。
妥善處理各方利益。積極審慎引入戰(zhàn)投,既要考慮其資質及經營能力,也要注意原有股東、新股東和新城商行定位之間的平衡,避免出現(xiàn)一股獨大或實際控制人缺失情況。此外,要充分利用各家銀行資源與優(yōu)勢,解決好激勵約束機制和內部監(jiān)督機制,必要時實行“一市一策”,而不能用“全省一策”簡單處理。
平衡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重組過程要秉持市場理念,從自身經營狀況和經濟金融環(huán)境出發(fā),權衡各種因素采取適宜的重組方式。地方政府要積極推進和引導,避免過多的行政干預,在充分利用市場化手段化解不良資產風險的基礎上促成重組。另外,存款保險基金、地方政府專項債等資金注資后,退出途徑、方式與時間有待進一步研究和確定。
各級政府承擔風險管理責任。入股過程中要全面考慮政治監(jiān)管風險、財務定價風險、經營整合風險等,其中特別要注意入股中的定價博弈風險。此外,要注意把握重組節(jié)奏,根據城商行風險化解的緊迫程度,有序地對目標城商行實施整合,成熟一家推進一家。在重組過程中,分支機構多、傳導鏈條廣,各級政府要嚴格落實風險管控責任,對不良資產實施有力的專項管理,避免風險蔓延到總行和省級政府層面。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所在單位無關)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遼陽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