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佳瑜
緣起——一次散步的發現
春天到了,萬物復蘇,一切都是那么生機勃勃。在孩子們的眼中,春天的美是不言而喻的,春天的一切都散發著神秘的氣息,仿佛在吸引著他們,哪怕只是一只小小的蝸牛,都讓他們好奇萬分。一場春雨過后,原本躲起來的小蝸牛們都跑出來了感受大自然的氣息了!在一次午餐后散步的間隙,我們漫步在幼兒園的操場上。“快看,這里有只小蝸牛。”芮芮一聲大喊,將我們的注意給吸引了過去。大家突然圍觀起來,芮芮忍不住的用手去碰了一下爬在樹葉上的蝸牛,結果蝸牛馬上縮進了殼里。其他孩子們也不放棄,又跑到幼兒園小山坡上尋找蝸牛……熱愛小動物是孩子們的天性,那么我們就應該滿足孩子的天性需要。
陳鶴琴提倡“活教育”,即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只有讓孩子在與自然和社會的直接接觸中,通過自身的觀察,才能獲取經驗和知識。蝸牛——自然界的小生物,激發了幼兒的探索欲望,我們的教育故事也就開始了。
故事一:一項小小蝸牛大調查
幼兒園里尋找蝸牛,讓每個孩子對蝸牛產生了好奇,哪些地方還有蝸牛呢?就這樣,孩子們開啟了一段尋找蝸牛之旅。在尋找蝸牛的過程中,我請家長將跟孩子一起尋找蝸牛的身影用拍照的形式記錄了下來,并為他們保存好,相信未來的某一天,這份珍藏會成為孩子與大人之間美好的回憶。
尋找蝸牛之旅讓“蝸牛”變成了孩子們特別關注的生物,孩子對于蝸牛藏身何處的知識是匱乏的,我選擇“退位”,請幼兒分享自己找到蝸牛的經驗。這個過程中,孩子是自由的、自主的,并且在實際探索發現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在生活中到處尋找蝸牛的蹤跡,竟然真的找到了不少蝸牛的秘密基地。
與此同時,孩子們和家長一起完成了蝸牛調查表:1.關于蝸牛我知道2.關于蝸牛我想知道。通過調查表了解小蝸牛的一些小秘密。通過這次大調查,孩子們在班內開展了“秘密分享”活動,玥玥說:“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有25600多顆牙齒呢!”欣欣說:“蝸牛拉大便的地方叫做氣口。”利利說:“蝸牛可以做成中藥的。”希希說:“蝸牛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和好朋友們一起分享著這些關于蝸牛的秘密。
一項小小蝸牛大調查,讓家園共育活了起來。《指南》中提到:“要充分認識生活和游戲對幼兒成長的教育價值,把握蘊含其中的教育契機,讓幼兒在一日生活中,在與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感知體驗、分享合作,享受快樂。”在這次調查活動中,正是有了家長們的積極配合與參與,孩子們對蝸牛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作出觀察總結:蝸牛喜歡陰暗潮濕、泥土疏松、有多腐殖質的生活環境;蝸牛有一個有螺旋狀的殼,頭有四個觸角;走動時頭伸出,害怕時就會頭尾一起縮進殼里等等。因為對蝸牛感興趣并且有了家長們的幫助與支持,所以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獲取了一定的知識,他們也樂意去表達,語言能力得到了發展,孩子在集體面前的自信心也增強了,同時,他們也會為自己尋到的秘密有了自豪感和滿足感。
故事二:一次次小小蝸牛上學堂
蝸牛上學堂,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 有小部分孩子自發地將自己菜地里尋到的蝸牛帶到了幼兒園,我也專門為孩子們準備了3只白玉蝸牛,孩子們紛紛露出驚奇的表情和喜悅的心情。我們一致同意,在班級的自然角里開辟一小塊空地,那里就是小蝸牛的地盤。孩子們每天來園的第一時刻都會去看看它們,隔三差五的會給蝸牛吃蝸糧。孩子們輪流值班給蝸牛“洗澡”,隔幾天給蝸牛清洗瓶子,用鑷子清理蝸牛的大便,孩子們都很樂意做好值日工作。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標就是讓幼兒“觀察、思 索、談論、感受勞動的歡樂,并為所創造的一切而自豪”。通過與蝸牛的親密接觸,幼兒萌發了對自然和生命的關注與熱愛之情。
情景二——小小蝸牛拉粑粑
情景三——小小蝸牛取名字
故事后記——小小蝸牛帶來的啟示
1.學會觀察 捕捉興趣點生長點
整個項目的開展起源于孩子的中午散步時發生的。在分享蝸牛調查問卷表的過程中,孩子們能大膽的表達出自己發現的結果與同伴分享,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并且能圍繞一個中心展開討論,同時也學會了傾聽別人的觀點和經驗。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在活動中各抒己見,能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2.主動探究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活動中,孩子們始終是主體,從未知發現--觀察了解,不斷探索蝸牛的世界。在整個過程中我感受最采的就是活動的生成與發展定要追隨孩子的腳步,這樣才能真正調動起他們參與學習的興趣只有教師與孩子之間產生積極有效的互動,才能為他們的學習與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這樣才會有更多精彩的時刻呈現在我們面前。
3.學會放手 碰撞火花期待精彩
對于孩子來說,“好奇“是習得經驗、促進發展非常關鍵的一步,是激發探索欲、培養探索能力、促進主動學習的核心。我們的老師、家長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受益終身的品質和能力。活動中要及時發現幼兒的興趣點,看到孩子們身上不一樣的一面,學會放手,學會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形成發現、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給孩子一點時間,等待他們發現的“有趣的事”!
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遵守著一個原則,那就是“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 應當讓他自己想”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一個無意闖入的小生命給孩子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讓孩子們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蝸牛在一起的日子里,孩子們學會了愛護小生命,照顧小生命,產生了一種獨特的心靈體驗,自身也獲得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