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美琦 賈紅杰
[摘要]廣西中等農業職業學校創辦定位以農為本,但2000年以來陷入“留農”與“離農”發展路徑矛盾之中。這個路徑矛盾來源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部門堅持學校“留農”發展政策與廣西城鄉“二元”結構、學校缺乏屬地支持和生存壓力加大等導致的“離農”取向之間的博弈。廣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解決路徑矛盾的基礎條件,學校“留農”發展呈現多元價值,為此政府需做統籌規劃,學校要增強服務地方能力和農業特色內涵建設。
[關鍵詞]廣西中等農業職業學校;“留農”;“離農”;發展路徑;矛盾
[作者簡介]禤美琦(1979- ),男,廣西桂平人,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高教研究室,副教授,碩士;賈紅杰(1979- ),女,河南許昌人,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廣西? 南寧? 530007)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2016年廣西農業科技重點項目“廣西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狀況及對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619)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14-0042-07
廣西中等農業職業學校(以下簡稱農校)目前共有8所,曾為廣西基層農業人員培養和技術推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2000年以來,各個農校由于種種原因,開始了“離農”發展進程。目前,廣西仍是欠發達地區,面臨著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推進“三農”工作的沉重壓力,農校“留農”發展有現實需求。因此,探究農校“留農”與“離農”發展路徑矛盾的現狀、成因及解決策略,促進廣西農業職業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廣西中等農業職業學校“離農”發展的現狀
目前,廣西8所農校為廣西玉林農業學校、廣西欽州農業學校、廣西梧州農業學校、廣西百色農業學校、廣西桂林農業學校、廣西水產畜牧學校、廣西農牧工程學校和廣西河池民族農業學校。這8所農校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命名,體現了學校服務地域、人才培養類別和辦學特色。這些農校布局覆蓋了廣西各個地市、農業區域和主要農業產業,其中,4所是國家級重點中專,3所是廣西示范性中專。但近二十年來,各農校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舉措等呈現出“離農”的發展態勢,這與農校名稱和初創定位相矛盾。
1.辦學定位不提以農為本。農校辦學定位最為關鍵,它從根本上決定了農校“留農”還是“離農”的發展路徑,直接決定了農校為誰服務。在8所農校的辦學定位中,只有1所農校提出以傳統農、牧類專業為主,兼顧社會需求發展其他專業,培養適應農業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生產、管理、建設和服務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其他7所農校的辦學定位、辦學方向、辦學理念等都沒有提到“農”這一關鍵詞,只是提及以社會需求、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助推產業升級等概念。
2.專業設置主要服務非農產業。農校人才培養方向應該致力于服務“三農”工作,推進當地農業產業發展為主,但各農校普遍提出由一所農類普通中職學校拓展為一所綜合性中職學校,專業設置上不以農類專業為主體,而是大幅增加非農專業,以服務非農產業為主。2000年以后,廣西中職畢業生不再包分配工作,農校開始獲批招收非農專業學生。2008年,農校共有158個專業點,其中,非農專業點占比達63.3%。2019年,8所農校共開設122個專業點,在校生共有30870人,其中,非農類專業點占比增至69.7%,非農專業學生數占比達到74.78%。個別農校農業專業設置數量及相應在校生數占該校總數比例低至13.64%和4.99%。而且部分農校開設的農業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質非農,如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專業只設置汽修、公交駕駛員、數控技術等專業方向。此外,各農校在非農專業設置方面同質化現象嚴重,基本都開設電子商務、汽車運用與維修、計算機應用、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烹飪、學前教育等熱門專業,少數農校還開設了高鐵乘務、電子競技等新興專業。但是,這些非農專業與農業專業并未形成服務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專業群,無法實現師資、課程、實訓基地等專業教學資源的深度共建共享。
3.農業人才培養能力弱化。隨著農校辦學定位和專業設置的轉變,農類專業逐步邊緣化,農業人才培養能力弱化。第一,農科教師工作積極性不高,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動力不足,專業和課程設置沒有體現出現代農業特色。第二,對于農業職業教育至關重要的種植和養殖實訓基地不能支撐高質量的實驗實訓課程,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各農校的農業實訓基地普遍存在面積狹小、動植物品種少、技術落后、疏于管理、丟荒等問題,甚至個別農校雖然開設了養殖和種植專業,但沒有一只活體實驗動物和一塊試驗田。近10年廣西教育廳組織評審了4次廣西職教教學成果獎,以彰顯廣西職教教學改革成績和亮點,但各個農校申報的農類教學成果僅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7項,獲獎總數僅占全區318項中職教學成果獎的4.1%。其中,廣西水產畜牧學校和廣西農牧工程學校各獲獎4項,廣西欽州農業學校獲獎3項,廣西玉林農業學校和廣西百色農業學校各獲獎1項,有3所農校沒有獲獎。13項成果中有11項聚焦養殖類專業和課程改革,只有2項屬于種植類專業和課程改革成果。成果獎獲獎頻次、等級和分布格局與廣西農校整體位居國家級重點校和省級示范校的辦學水平、辦學特色嚴重不符,反映出農校在教育教學改革上面的“離農”取向。
二、廣西中等農業職業學校“留農”與“離農”發展路徑矛盾的成因
矛盾普遍存在于教育理論和實踐中,它揭示了主客體及相關事物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沖突、相互促動的關系。廣西中等農業職業學校 “留農”與“離農”發展路徑矛盾的形成具有內部與外部兩方面的原因。外部來看,主要受城鄉二元結構、農業產業化水平、農村傳統思想等因素的影響;內部來看,則可以追溯到對農校價值與功能認識的本質層面,即思維中認識論的非此即彼二元對立,價值論、方法論上的一元性與多元性的對立。
1.廣西城鄉二元結構催生中等職業教育“離農”傾向。廣西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后,貧困人口多,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業普遍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經濟收益低,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差距和相對差距大,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明顯,2018年農村和城鎮居民收入差距降低到1∶2.69,由此造成的強烈“離農”取向長期存在于廣西農村教育領域。農村學子初中畢業后選擇外出工作,或者是升入高中進而進入大學,或者就讀容易在城市就業、收益率高的汽車維修、學前教育、電子電器等中職專業,這三種途徑最終目的都是尋找脫離農村生活的機會,實現社會升遷性流動。廣西中等農業職業教育是與廣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緊密的,直接以農業崗位為培養方向的教育類型。雖然中等農業職業教育具有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顯著社會效益,但在廣西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背景下,其被認為是以往學界爭論的農村教育“為農”取向的延續、深化和發展。因此,農村家長和學生認為就讀中職農業專業會減少甚至剝奪了農村學子走向城市、提升社會地位的權利和機會,可能導致貧困代際傳遞,不利于社會階層公平流動,最終中等農業職業教育可能被廣西農村家長、學生和中職學校普遍摒棄。
2008年,廣西426所中職學校中有75所開設了共14種農業專業,累計193個專業點,基本覆蓋廣西各個縣域。之后,經過兩輪職業教育攻堅工程,廣西基本建成了全國少數民族地區規模最大的中等職業教育體系,中職教育得到了社會大眾的認可,在校生人數顯著提升,但農業專業卻逐步淪為廣西中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浪潮中的小眾專業。即使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2014年頒發的《縣級中等專業學校綜合改革計劃》規定縣級中職學校必須辦好1~2個適應農村改革和農業現代化需要的涉農專業,也無法扭轉中等職業教育“離農”傾向。2016年,廣西第一產業比重為15.3%,但對接第一產業的專業布點數只占中職1963個布點總數的8.0%,占中職在校生81.02萬人的11.0%,第一產業專業布點及在校生人數存在負偏離,不能滿足實際需求,也反映出普通民眾對有關第一產業的專業認識存在偏差。到2019年,廣西249所中職學校中,除了8所農業學校,僅剩橫縣、昭平、蒼梧、宜州等地職教中心依托當地茶葉、蠶桑等特色產業保留茶葉生產與加工技術、現代農藝等專業,全區所有農業專業布點萎縮到50個左右。
2.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部門堅持中等農業職業學校“留農”發展的公益取向。中等農業職業教育的對象基本來自廣西農村,他們由于貧困等原因就讀被大眾認為預期收益率低的農校農業專業,但也提高了生存和發展的能力,提升了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進而促進了社會的公平、和諧。同時,發展中等農業職業教育也是促進廣西農村經濟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具有顯著的社會公共效益。因此,中等農業職業教育屬于公益性非常強的一種公共產品,應該由政府主導和承擔。
面對中等職業教育“離農”傾向,各中職校停辦農類專業的整體趨勢,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部門加大對農校的扶持力度,保證農類專業招生數量,避免農業技術技能人才供給減少和人才結構失衡給廣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不利影響。201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若干規定》明確,對中職農村貧困學生和農業專業學生逐步免除學費。2017年,發布《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布局調整和專業結構優化的指導意見》提出,對接現代農業,調整優化專業布局,鼓勵各個中職學校特色化發展,專業差異化設置,重點建設一至兩個與區域重點產業、特色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主干專業或專業群。2014年至201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專項撥款支持各個中職學校建設379個示范特色專業和實訓基地項目,其中在農校布點21個,7所縣職教中心布點7個農類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給予每個項目500萬元建設經費,累計投入資金共1.4億元,以提高農類專業和實訓基地建設水平、提升招生人數和人才培養質量。其中,廣西教育廳以先立項目后招生形式支持2個國定貧困縣職教中心分別增設觀光農業經營和現代農藝技術專業,扶持當地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但2個專業最終招生數為0。截至2019年,另外26個農類特色專業和實訓基地項目中有14個專業招生數量減少,有1個專業所在縣職教中心被撤并,取消了專業設置。
實踐證明,發展廣西中等農業職業教育最終只能依靠農校,但農校農類專業招生人數也在減少,這是行政權力與市場規則各自對中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影響力的博弈,也是功利性和公益性的對立,但不能以此否定政府主導農業職業教育的行為,畢竟市場也存在失靈情況,學生教育選擇帶有很大的非理性。“職業教育要面向市場,但不能推給市場”,否則按短期市場化發展需求,農校基本已經“離農”發展,廣西中等農業職業教育已經式微,廣西也難以再構建完整的農業職業教育分段培養體系,無法再應對廣西農業發展人才需求變化。
3.中等農業職業學校所在地市對其“留農”發展支持減弱。職業學校的社會貢獻力決定其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8所農校依據廣西原有的地級市行政區域布局,著眼于服務當地區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這個服務對象既包括企業等市場主體,也包括主導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屬地政府。目前廣西8所農業學校中,除廣西河池民族農業學校屬于河池市政府管轄外,其他7所由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主管人事和財政,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進行教學業務領導。當地政府與這7所農校沒有行政隸屬關系,但農校土地、校舍建設則由當地政府進行屬地管理。這種多頭管理體制造成政策執行不一,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阻礙了農校發展。自2000年取消中職畢業生分配制度后,廣西各地農業推廣系統招錄條件要求至少是高職畢業生,以往當地政府與農校存在的農業人才供求關系不復存在,當地政府缺乏支持農校發展的動力。有的當地政府規定本地市屬中職優先于農校等區直中職在轄區初中招生,并且以城市規劃為名征用農校試驗場地,限制農校建設。
2019年,廣西農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對300多家大中小微型農業企業進行了人才需求調研。調查顯示,隨著廣西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企業對人才學歷層次要求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高職生在基層農業一線起到中堅作用,對中職生的需求將越來越少。在實際工作中,企業對高職生滿意度為73.72%,對中職生滿意度只有38.96%,這主要是因為中職生受年齡和教育時限的影響,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吃苦耐勞、溝通協作等職業素養與核心能力相對偏弱,只能完成一般操作性的任務,提升空間有限。
綜上,農校畢業生日益得不到企業認可,服務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能力孱弱,導致農校更加得不到當地政府重視和支持,“留農”發展有何意義?
4.中等農業職業學校生存危機加劇自身“離農”進程。2017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的《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布局調整和專業結構優化的指導意見》規定,設立三年及以上、現有全日制學歷教育在校生規模500人以下的普通中等職業學校不再獨立設置,必須撤并。該文件也規定中等職業學校不得舉辦普通初中班和高中班,已經舉辦普通初中班和高中班的必須限期剝離。各農校早已面臨招生困難,如果單純舉辦農類專業,部分農校很難達到500人的生存規模底線,同時在校生人數少即生均撥款少,還無法獲得正常財政撥款外其他與在校生數量直接掛鉤的評優評先競爭性資源,包括廣西示范中職校、廣西星級中職校、品牌專業等各項有大額建設經費支持的評定項目,這意味著教職工收入降低,學校建設資金短缺。為了學校生存發展和教師收益,各農校大幅增加非農專業,部分農校還創辦“校中校”高中階段教育。
總結8所農校近二十年發展情況,農校非農專業比例越大,高中班辦得越好,則在校生人數越多、教職工收入越高、學校建設越好。近期的農校生存危機看似化解了,但長遠的危機即將到來:第一,按政策規定農校不能再辦高中,收入必然降低,相應閑置的辦學軟硬件資源如何處理?第二,農校辦學專業設置與其他類型的中職學校嚴重同質化,但只有3所農校共獲得7個非農類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項目,僅有1所農校獲得1個非農類廣西中職品牌專業建設項目,也僅有1所農校獲得3項非農類的廣西職教教學成果獎,有5所農校未獲得上述標志性項目和成果。農校在非農領域能否競爭得過其他具有電子、交通、機械等行業辦學背景和屬地辦學支持的國家級和廣西區級中職示范校?第三,在整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農校“離”農發展越好,意味著其農類師資、實訓基地建設投入越低,部分農校試驗地、養殖場已萎縮或消失。在內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農業專業成為熱門專業的時候,學校的軟硬件是否能重新支撐起農業專業教學?
三、廣西中等農業職業學校“留農”與“離農”發展路徑矛盾的解決策略
解決農校“留農”與“離農”發展路徑矛盾的基本策略是立足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趨勢,統籌兼顧政府政策、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業職業教育的內在規定性等因素,堅持價值論和方法論上的一元性與多元性的統一、公益性和功利性的統一,從二元對立思維轉變為系統化思維方式。2020年前后,農校發展內外部環境有了顯著變化,此時必須明確厘清農校“留農”發展對廣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元價值。政府應統籌農業職業院校發展規劃,農校必須提高服務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強化農業特色內涵建設和比較競爭優勢。
1.厘清中等農業職業學校“留農”發展的多元價值。2020年后,廣西在鞏固脫貧成果的基礎上,將全局謀劃鄉村振興,建設城鄉一體化社會。一方面,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第二三產業和城市;另一方面,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提高農業產業收益和農民收入。作為最接“地氣”的一種教育類型,中等農業職業教育在與廣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中,后者處于主導性、基礎性的地位,決定著中等農業職業教育應當達到的水平和發展路徑。
第一,廣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城鄉一體化社會逐步成形,城鎮化進程加快,廣西農村與城市間的分割、封閉與差距被融合、交流、平等取代,這時候彌漫在鄉間的“離農”教育氛圍逐漸消散,農業職業教育不再被輕視,其地位得到提升,教育的民間意愿與政府意愿之間的沖突也不復存在,農校“留農”和“離農”的發展定位不再被迫非此即彼,而是變成一種有機統一的關系。第二,擺脫二元對立思維的禁錮,這時中等農業職業教育功能多元化,“留農”和“離農”教育功能界限不再涇渭分明。“留農”教育是為了促進農業產業化水平,“離農”教育是為了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就業,兩者實質統一于“為農”教育,就是為了促進城鄉一體化均衡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提高鄉村發展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第三,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促進農校與高職合作,通過中高職銜接、中高職聯合培養等多種辦學形式為農村學子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能進一步發揮其促進社會結構合理分層和良性流動的作用。這時,中等農業職業教育將具有服務廣西城鄉一體化社會建設、促進一二三產業發展、改善鄉村民生和促進農村民眾發展等多元價值。
2.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部門統籌制定農業職業院校發展規劃。根據以往對經濟發展與教育發展之間關系的定量分析,教育發展的重心會隨著經濟發展進程而上移。2016年以來,廣西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達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義增長達9%以上,廣西已經形成了農業產業升級、鄉村美麗、農民富足的廣西現代特色“三農”發展新格局。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簡稱廣西農職院)作為廣西唯一一所農類高職院校,廣西超過80%的農類高職生在該校就讀,其招生形勢反映了廣西“三農”發展新格局對農業職業教育的積極影響。從2002年升格為高職到2016年間,該校農類專業錄取分數線與廣西高職高專文史類和理工類最低錄取分數線持平。2017年至2020年在廣西錄取最低分數線維持在180分的情況下,該校農類專業錄取最低分數線穩步提高到2020年的文史類300分、理工類271分,錄取平均分從2016年的文史類280、分理工類241分,提高到2020年的文史類323分、理工類295分。2016年到2020年,該校農類專業新生報到注冊人數從1671人增加到2105人,其中通過對口單招錄取的中職畢業生從502人增加到1329人,占當年農類專業新生總數比例從30.4%提高到63.14%。該校招生數據的變化,某種程度上說明公眾對高等農業職業教育認可度提高,農校畢業生對高等農業職業教育需求大幅增加,農業職業教育辦學層次重心已經上移,這與廣西“三農”發展數據呈正相關性。但農業職業教育也面臨兩個關鍵問題:第一,廣西農職院在校生超過1.6萬人,辦學資源已經到極限,無法再增加招生數量。第二,廣西只有廣西大學舉辦本科農業教育,但該校不接收專升本學生,導致廣西無法形成“中職—高職—本科”農業職業教育體系,農業職業教育辦學層次無法再上升。
針對這些問題,2019年后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部門出臺應對措施,統籌農業職業院校發展規劃,保障農校在廣西農業職業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地位,促進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第一,貫通中職升高職的渠道,增加廣西農職院對口單招錄取農類中職生人數,支持廣西農職院在各農校設立聯合辦學點,利用農校資源開展“2+3”中高職貫通教育,提高農校招生吸引力,保護、利用和增加農校農類專業教學資源。2019年首先有5所農校開辦辦學點,招收農類專業高職生201人,2020年增加到480人。農校農類中職專業招生形勢顯著好轉,2019年招生人數為近二十年最低的2990人,但2020年招生人數迅速增長到3590人。第二,支持廣西農職院開展多種形式的招生,包括村支書、精準扶貧、四類人員(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新型職業農民)、廣西鄉鎮農技人員定向培養等專項招生計劃,并把部分人員放在各個農校培養,充分發揮農校結合當地農業產業開展半工半讀、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第三,提高農業專業招生吸引力,繼續對中職生免除學費,對廣西鄉鎮農技人員定向高職生、退役軍人也免除學費。相關政府部門還正在研究對農類中職生補助生活費,對農類高職生和本科生全部減免學費。第四,完善農業職業院校設置。2020年,新建廣西水產畜牧職業技術學院開展畜牧獸醫類高職教育。2021年,把廣西農職院與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獨立學院)、廣西畜牧研究所合并為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成為廣西唯一一所獨立建制農業本科院校。該校發展定位以本科農業職業教育為主,并開展農業專業碩士培養。通過上述舉措,促進廣西形成暢通的“中職—高職—本科職業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農業技術技能人才分段培養體系,推進各層級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和課程設置等方面有機銜接,有利于長期培養學生“知農愛農學農為農”的情懷和能力。
3.中等農業職業學校加強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目前,廣西已脫貧人口中通過產業幫扶實現增收脫貧的有426萬人,占脫貧總人數的94.67%,高于全國72%的平均水平。廣西產業扶貧成功的關鍵在于提高農民素質:廣西創建了全國首家“現代青年農場主學院”、首家“農業經理人學院”,截至2020年已經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10.34萬人、現代青年農場主1800多人、農業經理人700多人,全區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發展到7.3萬家以上,比2017年增加1.7萬家以上。
農校應把握住政府正在增加農業生產經營者人力資源投資的契機,提高農民生產經營水平,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機會,以服務當地農業產業發展,保障農民脫貧不返貧并實現富裕生活為主要目標,加強與當地政府溝通聯系,獲取其資源支持,堅持多元教育價值取向培養三類人才:第一,通過農類專業培養掌握現代農業技術的中高職畢業生,服務當地農業產業和農村發展。第二,通過二三產業對應的計算機、電商、機械、會計、物流等專業教育,培養到城市就業的學生,減少農業產業化發展導致的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同時,這些學生在農校也受到農業職業教育的熏陶,有利于促使其回流農業,給農業發展帶來資金、新理念和新技術,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養經營管理人才。第三,成立“新型職業農民學院”和“鄉村振興學院”等專門針對農村發展戰略的成人教育機構,利用農業專業教學資源專門培養當地村民的農業產業化經營能力和技術水平,使其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4.以農業特色謀求中等農業職業學校內涵發展和競爭優勢。農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學校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關鍵舉措是結合地方農業產業發展人才需求,以農業為特色謀求內涵發展,避免與其他類型的中職學校同質化發展。第一,在專業設置上,農校要根據地方區域農業特色產業鏈,以農業專業為核心與相關非農專業構建農業產業專業群,實現師資、課程、實訓基地等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著眼于培養整個農業產業體系產前、產中、產后發展所需人才,如廣西桂林農業學校結合桂林打造農業休閑旅游的規劃,以觀光農業經營為核心與中餐烹飪、旅游服務與管理、電子商務等專業組成專業群。第二,在課程改革上,各農校與廣西農職院必須合作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為單招對口人才培養模式和聯合辦學點人才培養模式做好中高職銜接課程設置與開發,進行相關教師、教材和教法改革,通過建設專業教學資源庫、精品資源共享課等途徑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同時,農校必須加強課程內容與地方優勢特色產業的對接,融入當地特色農業品種生產、營銷、管理等知識,體現中高職合作辦學點的特色與區位優勢。例如,廣西百色農業學校現代農藝技術專業課程內容要涵蓋百色杧果產業種植、保鮮儲運、電商營銷等專業知識,廣西欽州農業學校的水產養殖專業課程體系應包含海產品養殖、捕撈、深加工與營銷等內容。第三,在農民培訓上,每個農校與地方政府簽約創建職業農民學院,農校與當地農技推廣機構、農業企業、合作社及其他社會力量合作構建教育培訓體系,形成“校培+實訓+跟蹤服務”,即“職業農民學院集中培訓+實訓基地及田間學校實操實訓+農技推廣部門跟蹤服務”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第四,在實訓基地建設上,各農校必須恢復校內試驗田和動物實驗場所建設,充分利用當地農科所、農業企業資源合作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形成農類與非農類、校內與校外實訓基地對接當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訓基地群,構建能支撐在校生工學結合、四類人員半工半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實踐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駱萬麗,趙超,蘇超光,等.高質量發展“成色”更足——2018年全區經濟工作亮點綜述[N].廣西日報,2018-12-27(2).
[2]李春鵬,黃玉強.基于產業發展的廣西中等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分析及優化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9(18):36-41.
[3]和震.職業教育政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王艷群.廣西“十三五”發展成就綜述之“三農”篇[N].廣西日報,2020-0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