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歡
比起更簡單、純粹的競技賽場,生活要復雜得多。
延期一年的東京奧運會,在7月23日正式開幕。中國隊代表團共有777人,其中運動員431人,遠赴東京參賽,在賽場上發光。
他們揮灑汗水與熱血,留下拼搏的身影。體育場上的歷練,讓每一個運動員體驗成功與失敗,然后學習堅韌奮進、永不放棄。
而當競賽結束,生活繼續。有一種力量,鼓舞著他們一路向前。
我們關注到三位頂尖運動員,他們有的曾是世界冠軍,有的是充滿潛力的頂尖選手。雖然此時此刻并不身處賽場,但越過高峰,他們敢于推倒重來。
在人生的下一賽場,他們要講述的,是一個嶄新的故事。
向更高處走去
鄧琳琳,女子體操運動員,奧運會冠軍
2021年夏天,29歲的鄧琳琳再一次畢業了。
自前些年拿到北京大學的學士學位之后,現在她又拿到了北京體育大學和美國加州浸會大學的體育類碩士學位。作為一名曾擔任過中國女子體操隊隊長、曾獲得兩屆奧運會冠軍的女子體操運動員,曾經的教練張霞評價她,有特別簡單、純凈的訓練思想。
這讓她走到了最后,也走到了更高處。
鄧琳琳出生在安徽阜陽農村,12歲被選拔進入國家隊。那時候她是一個個頭矮,話不多,鼻頭還總是有點紅的女孩。她知道自己的條件和天賦并非是最卓越的,但她是要強的女孩,她知道只有出成績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她服從于一個非常強大的信念,只管沿著一條路走,走到了奧運會的最高領獎臺,兩次。
2013年,她選擇退役。退役后的鄧琳琳去向近乎完美,她被保送到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但這也意味著,她從一個封閉而單純的世界被拋進了現實。
比起更簡單、純粹的競技賽場,生活要復雜得多。那是一段非常迷茫的時間。體操之外,沒有任何喜歡并且可以投入的事情。在北大念書時,鄧琳琳最喜歡的是開放式和引導性的課程。在一門叫批判性思維的課上,老師說,我們要以一種質疑的態度去認識事物,要挖掘自己學習的欲望,要閱讀,調查,要表達自己的觀點。
和運動生涯的絕對服從命令不同,鄧琳琳意識到,人生有很多條路,很多時候沒有一個標準而具體的答案。
她選擇重新回到了體育事業。在剛剛過去的第十四屆青少年體操全運會上,鄧琳琳擔任了裁判。現在她還是安徽省體育事業發展基金會的理事長,即將回到安徽省體育局擔任職務,她想在體育公益事業方面多做點事。
一場重生
龔偉杰,前世界羽毛球冠軍
意外是在一個早上發生的。那是2009年,中國羽毛球公開賽的前一天,國家隊出征前的最后一次隊內訓練。羽毛球隊員龔偉杰和隊友練習3打3,為救一個網前球,25歲的龔偉杰意外崴腳。未曾想到的是,這次小小的意外卻讓過往搭建的人生走向了崩塌。
11歲,龔偉杰一個人背著包去了廈門,成為一名專業羽毛球運動員。成績是最直接的評價標準,18歲,龔偉杰拿到了全國冠軍賽團體第一名,進入國家羽毛球一隊。兩年之后,2004年,他在中國公開賽八分之一決賽擊敗世界排名第二的丹麥名將蓋德。雖然沒有去過奧運賽場,但在當時,他是冉冉升起的新星,教練湯仙虎稱龔偉杰是中國隊未來的希望。
受傷之后,隊醫帶著龔偉杰去了各大醫院,但龔偉杰的腳踝里始終有一個痛點,找不出原因。之后的一次全運會,他每天扎針,在腳踝處的痛點上打了三針封閉,依然沒用,最后又推了兩針麻藥。從醫學上看,腳踝里面形成了一個囊腫,他做微創,把囊腫析出,又做康復,但是痛點始終都在。占據了他過往所有人生的羽毛球競技賽場,只能不甘地被迫終結了。那年龔偉杰26歲,他覺得那是一場死亡。
受傷的第三年,龔偉杰簽下了退役報告。但他依然覺得自己游離在人生之外。直到一個朋友告訴他,你要找準自己的根在哪里。那當然是羽毛球,龔偉杰開始想,如果不能以競技的方式,是否還能以另一種方式相遇?
過去在羽毛球賽場上,龔偉杰打進攻、拼速度、扣殺。如今,他從矛轉變成盾,成為羽毛球的推廣人,成立羽毛球俱樂部,也開始在央視做解說嘉賓。
把熱愛的事情變成事業,他不愿忽視任何一件小事。從成立俱樂部開始,他精挑細選俱樂部的教練,常常自己也出現在訓練場上。
他重新獲得意義感。他形容,是一場重生。
世界很大,世界很小
孫偉,中國擊劍隊男子佩劍運動員
2009年,擊劍運動員孫偉也在訓練場上經歷了一次意外。那是備戰第十二屆全運會時的一次普通訓練,孫偉和隊友比拼折返跑,他慢了0.01秒,停下來的一刻他不服輸,大喊了一聲,但是心臟仿佛被擊中,心咚咚地跳,每跳一下,就襲來一陣痛。
到了醫院,孫偉被診斷——肺保護膜破了。孫偉記得,手術臺上的燈特別刺眼。醒來的時候,他在重癥監護室,兩個特別粗的管子插進他的左腋下,麻藥勁一過就疼。床特別小,身高1米93的他腳露在外面,動彈不得,感覺被封印住了。
17歲的他在醫院里,醫生告訴他,你再也從事不了競技體育了。那一年的全運會,他是躺在床上看的。
“劍道才是屬于我的地方。”不服輸的他從床上爬了起來,從學走路開始,一點點恢復。半年后,他跟上了隊友的運動量。一年后,他去打比賽,但帶著受傷后的心有余悸,不敢喊不敢放開打,于是誰也打不過。他必須重新變得專注。拋開雜念,他把注意力放在每一個關節、每一次呼吸,以及手指拿劍的感覺上。2013年,孫偉重新回到國家隊。2016年,他成為里約奧運會唯一一位獲得男子佩劍參賽席位的中國選手。
在訓練之外,他也嘗試著錄綜藝、拍電視劇、登上時尚雜志,參與許多跨界活動。
但是只要在備賽期間,他總會回到那個只有擊劍的世界里。每個周一到周六,固定的時間吃飯和訓練。這是孫偉從13歲進入江蘇省擊劍隊就開始過的生活,一種被規定好時間的秩序,反復但純粹。這一次,他的目標明確——2021年全運會的冠軍。
這一次,孫偉要面對的,是新的傷病——一種微妙的、不可控的跟腱疼痛。它可能跟年紀有關,在更年輕的時候,孫偉不管練得多累,第二天睡醒都會被疏解。如今孫偉29歲了,即將到來的第十四屆全運會可能是他運動生涯的最后一場大賽。面對無法消除的疼痛,只能感知它,與它和解。
而當每一天的訓練開始,他熱身、跑跳,再一次,義無反顧地走入賽場。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人物”2021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