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悅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老年醫(yī)院 江蘇 南京 210024)
ICU 為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病房,收治患者具有病情遷移速度快、易累及生命安全等特征。壓瘡為ICU 多發(fā)性并發(fā)癥,一旦發(fā)生,可致患者心理、精神多個方面產生壓力,延緩康復進程,因此結合具體狀況增強后續(xù)護理指導至關重要[1]。俯臥位通氣是指經對通氣血流比加以調節(jié),促進背側肺泡復張,降低心臟對肺部的損害,進而達到改善身心、預防低氧血癥等效果。然而在俯臥位通氣診療過程中,患者易出現(xiàn)壓瘡表現(xiàn),對患者生存質量造成較大影響,因此,為改善ICU 患者預后,俯臥位通氣診療中還需配以護理干預,以防止壓瘡形成,促進機體康復[2-3]。本文對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患者實施探析,分析綜合ICU 護理于俯臥位通氣患者中的運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本院ICU 科室接收的64 例俯臥位通氣急危重癥患者,依據(jù)雙色球法分為參照組和試驗組,各32 例。參照組男21 例,女11 例;年齡68 ~85 歲,平均年齡(72.02±6.11)歲;病程1 ~13 h,平均(7.04±1.15)h;11 例重癥肺炎、13 例心力衰竭,8 例其他;試驗組男19 例,女13 例,年齡68 ~85 歲,平均年齡(71.89±6.34)歲;病程1 ~12 h,平均(6.78±1.23)h;12 例重癥肺炎、11 例心力衰竭,9 例其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俯臥位通氣治療指征;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并同意;就診時無壓瘡表現(xiàn)。排除標準:氧氣合功能差;并發(fā)呼吸系惡性腫瘤;生存期<3 個月;認知功能異常;遵醫(yī)行為較差。
參照組輔以常規(guī)護理:定期清掃病房,予以患者營養(yǎng)支持,遵醫(yī)囑用藥,同時維持患者舒適位,觀察受壓處皮膚溫度及顏色。
試驗組輔以綜合護理:(1)提高專業(yè)護理素養(yǎng):對科室護理人員就壓瘡防治等知識展開專業(yè)性培訓,同時于實踐中予以宣講,采取braden 量表進行考核,保證護理人員對壓瘡相關知識熟練掌握,且擁有分析壓瘡隱患的能力,與醫(yī)生取得聯(lián)系,采取針對性干預,降低壓瘡形成率。(2)病情觀察:對患者各生命指征、診療過程實施監(jiān)測,并且對受壓處皮膚溫度、顏色密切觀察,查看泡沫敷料有無異常,確保敷料妥善貼敷于受壓位置。(3)降低局部組織壓迫力:壓瘡形成關鍵因素在于組織遭受壓迫,因此減壓為壓瘡防治基本。既往采取翻身床、氣墊床進行壓瘡的防治,但定期為患者翻身依舊為基礎防治方法,予其翻身循環(huán)臥位,同時依據(jù)局部受壓實際狀況明確翻身間隔時間,嚴格按時間實施。翻身自右側位30o、平臥位及左側位30o進行,與此同時使用軟墊,各體位保持1 h,確保機體頸部、骶尾部及肩胛部血液循環(huán),減少壓瘡可能性。針對病情波動幅度較大者,護理人員需借助氣墊床功能(充氣放氣),維持患者舒適位,并按摩受壓部位。(4)鎮(zhèn)靜護理:通氣診療過程中,護理人員利用重癥疼痛觀察量表進行鎮(zhèn)痛評估,如若患者評分<3 分,提示舒適狀態(tài),反之處于不舒適狀態(tài),應予以對癥干預。同時,采取RASS 鎮(zhèn)靜量表對通氣診療過程中鎮(zhèn)靜效果予以評價,以評價結果調整鎮(zhèn)靜藥用藥劑量,盡量將RASS 維持在-3 ~2 分,以達到理想鎮(zhèn)靜效果。
(1)壓瘡形成率。對兩組壓瘡患者實施分期評價,Ⅰ期:皮膚受壓不變白紅斑;Ⅱ期:局部皮層存在損傷表現(xiàn)。Ⅲ期:全層皮損。(2)生活質量。參考SF-36 量表評分制對兩組生活質量展開測評,量表內含精神健康、心理職能與生理能力及社會能力等,百分制評分,分數(shù)越高越好。(3)滿意度。以自制量表進行兩組滿意度的評價,分為非常滿意(85 ~100 分)、較滿意(70 ~84 分)與不滿意(69 分以下),總分100 分。
采用SPSS 23.0 的統(tǒng)計學軟件展開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通氣1 ~2 d 后,試驗組Ⅰ、Ⅱ期壓瘡形成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壓瘡形成率比較[n(%)]
試驗組精神健康、心理職能、生理能力及社會能力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x- ± s,分)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得,試驗組滿意度96.88%高于參照組的78.1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滿意度比較[n(%)]
對ICU 危重癥患者,因此類患者病情危重,病情遷移速度較快,無法實施手術亦或是藥物診療,亦或是部分患者經對癥診療后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緩解,故而被送至ICU 室監(jiān)護[4]。ICU 急危重癥者,往往會由于急性肺受損或是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予以俯臥位通氣診療,采取通氣診療后促使肺功能改善,但限于患者通氣診療周期較長,其需接受長期臥床治療,導致壓瘡形成,加重病況,且降低生存質量。研究表示,預防或是降低壓瘡形成率,需于俯臥位通氣診療中融入護理干預。本次研究中,通氣1 ~2 d 后,試驗組Ⅰ期、Ⅱ期壓瘡發(fā)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SF-36 評分(精神健康、心理職能、生理能力及社會能力)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滿意度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綜合護理效果可觀[5]。綜合護理屬科學、高效護理手段,該護理模式視患者為核心,對俯臥位通氣患者,著重向護理人員強調壓瘡相關知識,以提高其綜合素養(yǎng)。對存有壓瘡形成隱患患者,通過對皮膚實施清潔,定期翻身,改善局部受壓,從而減少壓瘡形成率,促進生活質量提高。同時準確評估患者鎮(zhèn)靜效果,以量表得分調整鎮(zhèn)靜藥用藥劑量,保證安全有效鎮(zhèn)靜[6-8]。
綜上所述,俯臥位通氣急危重癥患者采取綜合ICU護理可獲理想效果,有益于防治或降低壓瘡形成率,改善生存質量,且促進患者滿意度提高,應用可行性強,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