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積倉,毛亞蘭,裴強強,鄒武志,劉艷芳
(天水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腎病科,天水741020)
慢性腎臟病(CKD)患者往往伴有嚴重的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調節(jié)紊亂,因而容易合并多種感染,導致腎功能迅速惡化發(fā)展為終末期尿毒癥[1-2]。因此在早期積極治療,延遲進入尿毒癥階段是臨床治療的熱點和難點。CKD3~4 期大致屬于慢性腎功能衰竭中期,目前對于本病的治療,中醫(yī)藥聯(lián)合西藥療效優(yōu)于單純西藥[3],多途徑綜合治療優(yōu)于單一療法[4]。艾灸神闕穴(CV8)具有溫補陽氣、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5-6],濟生腎氣丸為溫補腎陽、化氣利水之名方,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制定的《慢性腎衰竭治療指南》中推薦使用濟生腎氣丸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脾腎陽虛證[7]。因此,本研究應用艾灸神闕穴、口服濟生腎氣丸聯(lián)合西藥治療CKD3~4 期且中醫(yī)辨證屬脾腎陽虛證患者,從不同途徑綜合治療,觀察對患者癥狀、腎功能、尿蛋白排泄以及免疫功能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2018 年12 月期間,本科收治的確診為CKD 3~4 期中醫(yī)辨證屬脾腎陽虛證患者共96 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8 例,其中觀察組男22 例,女26 例,年齡44~75 歲,平均(61.7±9.6)歲,平均病程(3.72±1.36)年。原發(fā)病為慢性腎炎25 例,糖尿病腎病13 例,高血壓病性腎動脈硬化6 例,慢性腎盂腎炎2 例,尿酸性腎病2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27 例,年齡47~75 歲,平均(62.3±9.2)歲,平均病程(3.89±1.42)年。原發(fā)病為慢性腎炎24 例,高血壓病性腎動脈硬化6 例,糖尿病腎病12 例,慢性腎盂腎炎3 例,尿酸性腎病2 例,慢性間質性腎炎1 例。性別、年齡、病程、原發(fā)病等方面比較,兩組患者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研究已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診斷標準 中醫(y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關于慢性腎功能衰竭脾腎陽虛證的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8],西醫(yī)診斷參照美國腎臟基金會制定的指南中關于CKD 3~4 期的診斷標準[9]。
1.3 納入標準 1)年齡為18~75 周歲,男女不限。2)西醫(yī)診斷符合美國腎臟基金會制定的指南中關于CKD 3~4 期的診斷標準[9],中醫(yī)辨證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關于脾腎陽虛證的證候診斷標準[8]。3)感染、酸中毒、電解質紊亂、血壓、血糖等得到有效控制。4)患者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合并惡性腫瘤、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造血系統(tǒng)疾病。2)精神病及傳染病患者。3)需要透析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婦女。5)過敏體質患者。
1.5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均給予優(yōu)質低蛋白、低鹽、低脂、低磷飲食,血壓應控制在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血壓升高往往需要兩種或兩種以上降壓藥物聯(lián)用[10],本方案主要使用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如硝苯地平控釋片)加噻嗪類利尿劑(氫氯噻嗪)或袢利尿劑(呋塞米)降壓治療,如不能控制則根據(jù)情況選用β 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如纈沙坦)。在使用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時須排外雙側腎動脈狹窄,還應注意血清鉀和肌酐水平的變化,如有高鉀血癥或血肌酐(Scr)大于256 μmol/L 則不可使用。糖尿病患者給予注射胰島素治療,控制空腹血糖5.0~7.2 mmol/L,睡前血糖6.1~8.3 mmol/L[11]。貧血患者給予促紅細胞生長素糾正貧血并口服復方α-酮酸等。在此基礎上,觀察組給予艾灸神闕穴、口服濟生腎氣丸治療。1)艾灸神闕穴: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并對準神闕穴,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為宜,通常艾條的燃燒點距離皮膚2~3cm,每次施灸約15 min,每日1 次,以皮膚紅暈為度。2)濟生腎氣丸水蜜丸由天津天士力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21021726),每次6 g,每日3 次。治療8 周后觀察療效。
1.6 療效觀察指標
1.6.1 中醫(yī)癥狀積分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分別于治療前后對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食少納呆、腰膝酸軟等癥狀按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記為0、2、4、6 分,分值越高提示癥狀越嚴重。
1.6.2 腎臟功能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尿素氮(BUN)、Scr、內生肌酐清除率(Ccr)、24 h 尿蛋白定量。Ccr 計算公式[12]:Ccr=[尿肌酐(μmol/L)×24 h 尿量(mL)]/[Scr(μmol/L)×1 440(min)]×[1.73 m2/體表面積(m2)],患者體表面積(m2)=0.006 1×身高(cm)+0.012 8×體質量(kg)-0.152 9。
1.6.3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的療效判定標準制定。1)顯效:①臨床癥狀積分減少≥60%;②Scr 降低≥20%;③Ccr 增加≥20%。2)有效:①臨床癥狀積分減少≥30%;②Scr 降低≥10%;③Ccr 增加≥10%。3)穩(wěn)定:①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積分減少<30%;②Scr 未增加,或降低<10%;③Ccr 未降低,或增加<10%。4)無效:①臨床癥狀未見改善或加重;②Scr 增加;③Ccr 降低。注:以上選項①為必備,②、③有1 項具備即可判斷。
1.6.4 免疫功能指標 兩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檢測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及T 細胞亞群CD4+、CD8+、CD4+/CD8+含量。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構成比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若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滿足方差齊性檢驗,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若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均完成本試驗,其中有3 例患者各漏服藥物1 次,其結果計入統(tǒng)計。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各癥狀積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食少納呆、腰膝酸軟、腰部冷痛積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說明兩種治療方案均能改善患者癥狀。兩組治療后積分比較,觀察組積分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s)Tab.1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s)Tab.1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例數(shù)48時間節(jié)點 畏寒肢冷 倦怠乏力 氣短懶言 食少納呆 腰膝酸軟 腰部冷痛治療前 3.97±0.84 4.83±1.64 4.31±1.27 4.24±1.85 3.06±0.73 3.27±1.34治療后 1.43±0.47* 1.67±0.42* 1.68±0.43* 1.95±0.74* 1.93±0.85* 2.25±1.29*觀察組 48 治療前 4.01±0.87 4.85±1.71 4.27±1.25 4.27±1.92 3.10±0.67 3.30±1.48治療后 0.85±0.16*# 0.94±0.23*# 0.85±0.19*# 0.89±0.21*# 0.79±0.34*# 0.96±0.37*#
2.2 Scr、BUN、Ccr、24 h 尿蛋白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Scr、BUN、24 h 尿蛋白下降,Ccr 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種治療方案均能改善患者腎功能,降低尿蛋白水平。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觀察組治療后Scr、BUN、24 h 尿蛋白下降及Ccr 升高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顯示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Scr、BUN、Ccr、24 h 尿蛋白水平比較(±s)Tab.2 Comparison of Scr,BUN,Ccr and 24-hour urinary protein quantitative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s)

表2 兩組患者Scr、BUN、Ccr、24 h 尿蛋白水平比較(±s)Tab.2 Comparison of Scr,BUN,Ccr and 24-hour urinary protein quantitative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例數(shù)24 h 尿蛋白(g)治療前 331.07±67.41 21.18±5.66 26.90±6.75 2.42±1.10時間節(jié)點Scr(μmol/L)BUN(mmol/L)Ccr(mL/min)對照組48治療后 293.30±60.95* 17.82±4.47* 29.71±7.04* 2.05±0.87*觀察組 48 治療前 337.20±71.64 20.73±5.25 26.87±6.18 2.38±1.08治療后 265.83±58.64*# 15.60±4.32*# 32.74±7.36*# 1.14±0.75*#
2.3 兩組患者臨床有效率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更高,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有效率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例
2.4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與T 淋巴細胞亞群CD4+、CD8+、CD4+/CD8+比較 兩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觀察組治療后IgG、IgA、IgM、CD4+、CD4+/CD8+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D8+無明顯變化(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觀察組的治療對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調節(jié)作用。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IgG、IgA、IgM、CD4+、CD8+、CD4+/CD8+比較(±s)Tab.4 Comparison of IgG,IgA,IgM,CD4+,CD8+,CD4+/CD8+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IgG、IgA、IgM、CD4+、CD8+、CD4+/CD8+比較(±s)Tab.4 Comparison of IgG,IgA,IgM,CD4+,CD8+,CD4+/CD8+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例數(shù)48 48時間節(jié)點 IgG(g/L) IgA(g/L) IgM(g/L) CD4+(%) CD8+(%) CD4+/CD8+治療前 9.62±1.23 1.62±0.45 1.10±0.35 35.27±6.63 35.72±7.09 0.98±0.27治療后 9.57±1.18 1.65±0.17 1.13±0.38 37.14±6.90 34.26±5.47 1.02±0.39治療前 9.56±1.25 1.58±0.42 1.04±0.39 34.81±6.52 36.25±7.38 0.95±0.16治療后 12.24±2.16* 2.13±0.12* 1.37±0.42* 41.65±7.07* 34.93±4.86 1.28±0.43*
慢性腎功能衰竭屬中醫(yī)“水腫”“溺毒”“癃閉”“關格”“腎勞”“虛勞”等疾病范疇,涉及多個臟腑,病因病機錯綜復雜,以本虛標實為基本病機,尤與脾腎關系最為密切[13],最初多表現(xiàn)為脾腎氣虛之證,腎氣虧虛氣化功能障礙,脾氣虧虛運化功能失調,不能升清泌濁,形成濕濁、溺毒等,患者可見神疲乏力、面色萎黃、納差、惡心、嘔吐、腰膝酸軟,日久可發(fā)展至陽虛,出現(xiàn)水腫加重、畏寒肢冷、腰部冷痛、大便不成形、面色晦暗等脾腎陽虛癥狀。
腎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可激發(fā)一身之陽氣,為人體陽氣之根本。《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說明了腎陽在護衛(wèi)肌表、防御外邪中起著重要作用,腎陽充足,機體的衛(wèi)外能力就充沛;腎陽不足,則機體無以化氣御外,容易感受外邪而發(fā)病,發(fā)病后又進一步損傷腎陽。譚從娥等[14]認為免疫穩(wěn)態(tài)失衡、免疫功能低下為腎陽虛證特征之一。研究表明,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與健康人相比,其IgG、IgA、IgM、CD4+、CD4+/CD8+明顯下降,提示腎功能衰竭患者存在免疫損傷及免疫功能低下[2,15]。此類患者常因合并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而誘發(fā)病情加重,因此預防感染、促進機體免疫功能改善,及時改善患者腎功能是治療腎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則,而溫補腎陽的治法發(fā)揮療效機制之一就是調節(jié)機體的免疫功能[16]。免疫球蛋白具有抗體活性,能與相應的抗原結合并將其清除,是檢查體液免疫功能的常用方法,其中最常檢測的指標為IgG、IgA、IgM,如果顯著降低,說明存在體液免疫缺陷。成熟的T 細胞在血液及組織液中發(fā)揮著細胞免疫及免疫調節(jié)等功能,按照細胞表面分化抗原的不同,分為CD4+、CD8+兩種亞群,CD4+可有效增強機體免疫功能,CD8+則具有細胞毒性和免疫抑制功能,兩者比值穩(wěn)定可維持機體正常的免疫功能,而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CD4+、CD4+/CD8+顯著低下,說明機體細胞免疫功能下降。
灸法具有溫陽補虛、溫經散寒之用,《醫(yī)學入門》記載:“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了灸法在治療疑難危重疾病中的重要性。神闕穴屬任脈要穴,因其結構特異、位置特殊,一穴系全身,艾灸神闕穴治療泌尿、免疫系統(tǒng)疾病療效確切,具有溫補陽氣的作用,能夠全方位改善人體免疫功能[6]。
濟生腎氣丸是《嚴氏濟生方》所載方劑,由金匱腎氣丸加牛膝、車前子組成,具有補腎溫陽、化氣行水之功,原書記載其主治腎虛脾弱,腰重腳腫,小便不利,腹脹喘急,痰盛。方中附子、肉桂共為君藥,溫補腎火,助其陽氣,腎陽為真陽之火,腎陽充足則五臟六腑得以溫煦,也有利于腎臟本身發(fā)揮其主水功能,助水液運化;熟地黃配伍山茱萸、山藥,陰中求陽,滋而不膩,溫而不燥,溫陽而不傷陰,陰陽相助,生化無窮;茯苓、澤瀉、車前子滲濕利水泄?jié)幔Oヒ幭滦校a肝腎、強腰膝;牡丹皮清虛熱、活血,調血分之瘀滯;諸藥合用共奏溫補陽氣、活血滲濕、利水消腫之功。實驗研究證實,以濟生腎氣丸為主的方劑具有改善慢性腎功能衰竭大鼠體征、腎臟組織病理損傷與延緩腎功能衰竭發(fā)展進程的作用[17]。
艾灸神闕穴聯(lián)合口服濟生腎氣丸,溫補脾腎陽氣、祛濕利水,恰合CKD 脾腎陽虛證病機。本研究證明,此法可明顯減輕CKD 3~4 期脾腎陽虛證患者的主要癥狀,改善患者腎功能,降低Scr、BUN 水平,減少24 h 尿蛋白排泄量。本研究觀察了治療前后IgG、IgA、IgM、CD4+、CD8+、CD4+/CD8+的變化,證明艾灸神闕穴聯(lián)合口服濟生腎氣丸能提高CKD 3~4 期脾腎陽虛證患者IgG、IgA、IgM、CD4+、CD4+/CD8+,改善患者的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功能。
總之,艾灸神闕穴聯(lián)合口服濟生腎氣丸能減輕CKD 3~4 期脾腎陽虛證患者的主要癥狀,改善患者腎功能,降低Scr、BUN 水平,減少尿蛋白排泄量,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對艾灸神闕穴和口服濟生腎氣丸兩種治療措施各自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在改善免疫功能方面的作用尚不明確,對是否能減少感染的發(fā)生次數(shù)、減輕感染癥狀、延緩患者進入替代治療的時間,都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