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霞,李潔,王秀真,趙紅霞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藥學部,洛陽 471000]
平樂正骨起源于清代嘉慶年間,歷經200 余年發展,具有完善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學術內涵,是中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骨傷科流派之一。在骨傷科疾病的治療中,已形成“整體與局部并重,內治與外治并舉,治本與治標兼顧”的三原則,和“手法治療、器具固定、藥物療法、功能療法”的4 個特色方法,其中藥物療法是平樂正骨系統理論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1]。骨質疏松癥屬于平樂正骨骨傷科雜病中的一種,發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骨代謝過程中骨轉換失衡,骨形成降低,骨吸收增加,致使骨密度逐漸下降,繼而出現骨髓多孔、骨小梁變細、骨密度降低、髓腔擴大、皮質變薄等骨結構變化,以及其所伴隨的功能變化[2]。如不及時治療,會導致骨質疏松性骨折,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平樂正骨在骨質疏松癥的治療中使用內治法與外治法結合的原則,以達到補腎強筋健骨與祛風通絡、健骨止痛的功效。在此對平樂正骨骨質疏松癥的藥物內治法和外治法進行整理、闡述。
平樂正骨骨傷科雜病將骨質疏松癥分為腎虛型和廢用型兩種,腎虛型骨質疏松癥是由先天遺傳、飲食勞倦、年老體衰、六淫、情志等原因所致的腎虛,屬本虛標實,病位在腎,與肝、脾相關[3]。本虛以腎(氣、陰、陽)為主,還會涉及肝陰、脾氣和氣血不足等,標實多為瘀血。治則重在補腎,用藥多遵循“內治與外治并舉”的措施,以達到內服補腎強筋健骨,外用祛風通絡、健骨止痛的功效。廢用型骨質疏松癥因肢體長期廢用所致,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亦屬于繼發性骨質疏松癥,治則遵循廢肢(側)功能重建、藥物治療與功能鍛煉并重的原則。
骨質疏松癥在中醫當屬“骨痿”范疇,病位在脾、腎[4]。腎主骨生髓,骨的生長發育和生理功能依賴于骨髓充盈及其所提供的營養。年老、久病或脾胃虛弱均可導致腎精不足,髓不能生,骨失充養而繼發為病,為腎虛所致。腎虛型又可分為腎陽虛血瘀證、腎陰虛血瘀證和脾腎虧虛血瘀證[5]。治療時內服以補腎健脾、補腎溫陽、滋補腎陰為主,外用以祛風通絡、健骨止痛為主。內外兼用,疼痛消,筋骨壯。
2.1 藥物內治法與方藥
2.1.1 補腎健脾法 脾腎虧虛血瘀證以腰脊疼痛,肌肉瘦削,神疲倦怠為主,以肢體軟弱乏力,食少便溏或久瀉不止,面色白,虛浮無華,心悸失眠,畏寒肢冷,舌質淡,脈細弱無力為輔[5]。治宜健脾胃、補肝腎、益氣養血,方用骨松益骨丸(骨松益骨方的醫院制劑)或十全大補湯或補中益氣湯。
骨松益骨丸由黃芪、黨參、當歸、杜仲、淫羊藿、延胡索、制沒藥、雞血藤等組成,方中黃芪、黨參補脾益氣、大補元氣為君藥。當歸補血養肝、滋陰養血、濡養筋脈,杜仲補肝腎、健腰膝,淫羊藿補腎活血、強壯筋骨為臣藥。延胡索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制沒藥活血化瘀止痛、去瘀生新共為佐藥。雞血藤行血補血、舒筋活絡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補腎健脾、益氣活血、強筋壯骨、通絡止痛之功。
十全大補湯(《醫學發明》)[2]組成:黃芪10 g,黨參10 g,白術12 g,茯苓12 g,當歸10 g,熟地黃12 g,白芍12 g,川芎6 g,炙甘草5 g,肉桂0.6 g。水煎服或制蜜丸,每次10 g,每日2~3 次。方中黃芪、黨參補脾益氣、大補元氣為君藥。茯苓、白術利水滲濕,當歸活血,熟地黃白芍滋陰補腎,共為臣藥。川芎行氣,肉桂溫陽,甘草調和諸藥,合為佐藥。全方氣血雙補,主治氣血兩虛證。
補中益氣湯(《李東垣醫學全書》)[2]組成:黃芪15 g,黨參15 g,白術12 g,陳皮3 g,炙甘草5 g,當歸10 g,升麻5 g,柴胡5 g。水煎服或制蜜丸,每次10 g,每日2~3 次,開水沖服。方中黃芪、黨參補脾益氣、大補元氣為君藥。白術利水滲濕,當歸活血化瘀,共為臣藥。柴胡、升麻疏肝解郁、升舉陽氣,陳皮理氣健脾,甘草補脾益氣,共為佐藥,調和諸藥。全方共奏補益中氣、疏肝健脾理氣之功。方中也可加續斷、骨碎補,以增加補肝腎壯筋骨之功。
2.1.2 補腎溫陽法 腎陽虛血瘀證以腰膝疼痛酸困,畏寒肢冷為主,以經脈拘攣,下肢無力,不能持重,氣短,不耐勞累,或伴腿腳抽筋,甚則腰膝關節變形,夜尿頻多,舌質淡,苔白,脈沉遲為輔[5]。治宜滋補肝腎、填精補髓、化瘀通絡、健骨止痛,方用骨松強骨丸(骨松強骨方的醫院制劑),由黃芪、鎖陽、鹿角霜、制何首烏、淫羊藿、燙骨碎補、三七、葛根組成。方中黃芪補氣升陽,益元氣,補諸虛不足;鎖陽溫腎助陽,補益一身之陽氣;鹿角霜補肝腎、益精血,為血肉有情之品,3 味藥共為君藥,益氣補腎,溫腎助陽。淫羊藿溫腎壯陽,骨碎補強壯筋骨;制何首烏補益肝腎、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強筋骨,同以上諸藥合用,有陰中求陽、陽得陰助、生化無窮之寓意,同為臣藥。佐以三七化瘀血而不傷新血,活血定痛為佐藥。葛根輕揚升散,升發清陽,溫陽通脈為使藥。諸藥合用主次分明,相輔相成,標本兼顧,共奏益氣補腎、強筋壯骨、溫陽通脈、理氣止痛之功。
2.1.3 滋補腎陰法 腎陰虛血瘀證以腰背疼痛,腰膝酸軟無力,五心煩熱為主,以眩暈耳鳴,或耳聾,口燥咽干,潮熱盜汗,形體消瘦,失眠健忘,齒松發脫,手足麻木,胸脅刺痛、痛有定處、拒按,舌質暗紅少津,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或細澀為輔[5]。治宜滋補肝腎、填精補髓、化瘀通絡、健骨止痛,方用骨松健骨丸(骨松健骨方的醫院制劑),由熟地黃、山茱萸、當歸、淫羊藿、菟絲子、枸杞子、白術、地龍組成。方中重用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山茱萸補養肝腎并能澀精,同為君藥。當歸補血養肝、滋陰養血、濡養筋脈;淫羊藿益腎活血、強壯筋骨,兩藥配伍用于方中,取陽中求陰之意,兩者共為臣藥。菟絲子滋補肝腎、固護腎精;枸杞子有養陰補血、滋補肝腎功效,兩者共為佐藥。白術補氣健脾、固護胃氣,又可減緩多味補陰藥物膩胃之弊端;地龍性喜走竄,走而不守,為入絡之佳品,暢通骨絡,兩者動靜互補,相得益彰,同為使藥。綜合全方,具有滋補肝腎、填精補髓、化瘀通絡、壯骨止痛之功效。
2.2 藥物外治法與方藥 外用藥物一般以洗劑或膏藥局部作用于患處,以達到活血通絡止痛的效果,方用活血接骨止痛膏烊化后貼于局部,或用骨松外洗藥局部中藥熏洗舒筋活絡、益腎壯骨、活血止痛。活血接骨止痛膏為平樂正骨經典名方,止痛效果顯著,研究頗多,在此不再過多闡述。
骨松外洗藥組成:透骨草、伸筋草、制川烏、制草烏、雞血藤、牛膝、續斷、骨碎補、淫羊藿、白術、當歸、川芎、麻黃、桂枝、制乳香、制沒藥、花椒、延胡索。方中透骨草、伸筋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重用制川烏、制草烏,祛風除濕,溫經止痛,對于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尤為有效,4 味藥共用為君藥。雞血藤活血調經止痛,續斷、牛膝、骨碎補、淫羊藿補肝腎、強筋骨,溫補腎陽,白術、當歸、川芎活血補血,共為臣藥。麻黃、桂枝、花椒發散升陽理氣,佐助君臣發揮藥效;制乳香、制沒藥、延胡索活血定痛,消腫生肌,共為使藥,強化止痛之效。全方共奏祛風除濕、舒筋止痛、強筋健骨之功效,每日熏洗痛處,效果良好。
長期臥床或其他原因導致的肢體長期失用或固定,致局部氣血流通緩慢,循行不暢,甚至瘀滯不通,造成筋骨失養,筋弛骨軟,則為氣機不暢所致,即為廢用型骨質疏松癥,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癥狀表現與骨質疏松癥的程度成正比。發生在上肢者,活動后癥狀減輕;發生在下肢者,活動后往往出現暫時性癥狀加重、腫脹、指壓性水腫等[2]。此類骨質疏松癥實屬繼發性骨質疏松癥,治則遵循“治本與治標”兼顧“整體與局部并重”的原則,要對廢用肢體的癥狀(如骨折)進行有效處置,比如骨水泥強化、椎體形成術等重建肢體運動能力,同時合并骨質疏松類藥物強化骨質,標本兼治,治宜益氣健脾、活血養血、補肝腎、強筋骨。平樂正骨主張在廢用型骨質疏松癥治療中藥物與鍛煉并重,肢體的鍛煉亦非常重要,在此僅對藥物療法簡要說明。
3.1 藥物內治法與方藥 治宜益氣健脾,活血養血。用加味益氣丸(醫院制劑)合養血止痛丸(醫院制劑)口服;局部發亮發熱者可用補中益氣湯(詳見“2.1.1”)加地骨皮、牡丹皮、桑寄生;上肢癥狀加桑枝、絲瓜絡;下肢癥狀加防己、木瓜、牛膝、茯苓,水煎服。
3.2 藥物外治法與方藥 方用蘇木煎合海桐皮湯水煎外洗[2]。蘇木煎組成:蘇木、大力草、艾葉、伸筋草、雞血藤各30 g,卷柏、羌活、川牛膝各10 g。水煎溫洗或熱敷患處。功善溫經活血、舒筋利節,用于治療筋內僵凝、關節伸屈不利。
4.1 病案1 患者女性,71 歲,2019 年6 月28 日就診,主訴:近2 年反復出現腰背部間斷性疼痛。9 年前(2010 年1 月)曾確診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既往合并膽囊結石、肝囊腫。門診胸腰段側位X 線檢查示腰(L)1、L4 椎體變扁,胸腰段椎體退行性改變,胸腰段椎體骨質疏松。查骨吸收標志物Ⅰ型膠原C-末端肽(CTX)為0.003 μg/mL(正常值0.128~1.292 μg/mL);骨源性堿性磷酸酶(BAP)為9.5 μg/L(正常值3.8~22.6 μg/L)。診斷為絕經后骨質疏松癥(中醫辨為腎陽虛血瘀證)。門診開具骨松強骨丸6 g,碳酸鈣D3片0.5 g,口服,每日兩次。
2 診:2019 年7 月26 日隨訪表示疼痛減輕,繼續開具骨松強骨丸(1 個月量)、碳酸鈣D3片。3 診:2019 年12 月30 日復查胸腰段側位X 線示L1、L4椎體陳舊骨折可能,腰骶部移行椎,胸腰椎退行性病變。查CTX 為0.152 μg/mL,BAP 為10 μg/L,CTX恢復正常。4 診:2020 年7 月9 日因腰背部疼痛再次就診,胸椎側位X 線示胸(T)12 椎體骨折,胸椎退行性病變。腰椎側位X 線示L3 椎體骨折,L4/5、L5/骶(S)1 椎間盤病變,腰椎退行性病變。骨密度檢查示嚴重骨質疏松。
按語:此例患者屬于腎陽虛型骨質疏松癥,服用骨松強骨丸合碳酸鈣D3片,有效地緩解了患者疼痛乏力等癥狀,但是從X 線來看并未改善太多,且不能降低患者發生骨折的幾率。
現代骨質疏松癥的治療并不以中藥為重,而以影響骨吸收與骨代謝的雙磷酸鹽類等西藥為臨床一線用藥,在臨床單用中藥治療已十分罕見,以下再舉1 例中藥合并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骨質疏松癥的案例,這種療法現今較為常見。
4.2 病案2 患者女性,77 歲,2018 年2 月27 日就診,主訴:近5 年反復出現腰背部間斷性疼痛,雙下肢抽筋,1 周前無明顯原因出現腰背部疼痛。患者乏力汗多,舌質淡,舌苔薄白,脈弦細。查X 線骨密度提示嚴重骨質疏松。診斷:骨質疏松癥伴病理性骨折,左膝關節置換術后,左大轉子骨折鋼板內固定術后,高血壓病1 級,2 型糖尿病,慢性缺血性心臟病[中醫診斷為瘺病(脾腎氣虛證),膝痹,眩暈,消渴,癭病,胸痹心痛]。用藥:骨松益骨方(同“2.1.1”中骨松益骨丸方藥)每日兩次水煎服,骨松外洗藥每日1 次熏洗,同時全程給予骨化三醇軟膠囊(每次0.25 μg)、碳酸鈣D3片(0.5 g)、鹽酸氨基葡萄糖片(每次0.75 g)、芪仲腰舒丸(每次6 g,每日兩次)口服進行治療;另需服用卡托普利片、二甲雙胍片、格列本脲片治療既往合并癥。5 d 后患者腰背疼痛、活動受限改善,病情緩解,在骨松益骨方原方基礎上加五味子、芡實、金櫻子澀腸止瀉。第6 天予唑來膦酸5 mg 靜脈滴注抑制骨吸收,提高骨密度。12 d 后患者腰背、雙膝部疼痛不明顯,活動受限改善,全身乏力明顯減輕,可自行起床、站立、行走,行走距離較前增加,病情好轉后出院。
按語:根據平樂正骨中醫辨證依據,患者年老體衰,腎精虧虛,脾氣不足,腎主骨,腰為腎之府,腎氣不足則腰失溫養、骨失所榮,故腰部疼痛。脾主四肢,脾氣虧虛則氣血失榮、四肢失養,故肢體酸軟、全身乏力。久病入絡,寒凝血瘀,筋脈失養,關節不利,故功能活動受限。舌質淡,舌苔薄白,脈弦細均為脾腎氣虛、氣血瘀滯、骨失榮養之征。四診合參,中醫辨病為骨痿,證屬脾腎氣虛,骨斷筋傷,氣血不暢,絡脈瘀滯。予骨松益骨方補腎健脾、養血活血、強筋壯骨、通絡止痛,合并骨松外洗藥腰背部熏洗舒筋活絡、益腎壯骨、活血止痛,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此病例為中西藥結合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病例,膦酸鹽類(如唑來膦酸)是臨床治療骨質疏松癥的一線藥物,可有效降低骨轉換率,增加骨密度,但過度應用也會引起骨骼韌性降低,從而導致骨質量下降[3]。孔西建等[5]研究指出骨松益骨方可有效促進骨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吸收,防止骨密度下降,緩解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骨骼疼痛,降低脆性骨折發生率,但起效緩慢,抑制骨吸收作用不明顯;阿侖膦酸鈉起效較快,可以有效抑制骨吸收,但促進骨形成不顯著,兩者聯合應用,發揮各自優點,為中西醫結合治療骨質疏松癥提供了思路。
骨質疏松癥因其發病機制與人體生長規律有關,雖然目前有大量的抗骨質疏松癥藥物,但尚無一種特效的抗骨質疏松癥藥物。西醫治療骨質疏松癥藥物主要有雌激素類、降鈣素類、雙磷酸鹽類、鍶鹽、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維生素D 及鈣劑等,因機制明確,療效確切,已是臨床一線用藥,還有RANKL 抑制劑類生物制劑等新藥,不良反應有待驗證,如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雌激素,長期使用會增加罹患腫瘤風險,限制了臨床的推廣應用,故探索中醫藥防治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成為新的熱點[6]。目前的研究只能根據不同類型骨質疏松癥患者,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而如何更多地發揮中醫藥的優勢也是未來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