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瑜 戴奕爽 曹 煜 樊沙沙 葉治江 田小婷
(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中醫學院 重慶 401331)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皮膚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而發生的局限性水腫,是一種皮膚變態反應性疾病。蕁麻疹是常見病,多發病。約有1/5的人一生至少發作過次1次蕁麻疹,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心理負擔,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西醫目前以去除病因、抗過敏、免疫抑制和對癥治療為主,由于多數蕁麻疹患者不能明確病因,故西醫治療以緩解癥狀為目標,復發率高[1]。系統評價研究結果顯示,中藥治療蕁麻疹療效較好,能有效降低復發率,優于抗過敏治療。為進一步把握中藥治療蕁麻疹的用藥規律,筆者對中藥治療蕁麻疹的有效處方進行數理統計,并應用相關軟件進行關聯規則分析和聚類分析,探討隱藏在數據背后的規律,以期便于臨床推廣應用。
計算機檢索四大中文數據庫(知網、維普、萬方、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從建庫至2020年12月31日的相關文獻,檢索詞為(中藥or中醫藥)and蕁麻疹,模糊匹配。
①內服中藥湯劑或中成藥治療蕁麻疹(包括急性與慢性)的臨床研究或個案報道或專家經驗;②中藥治療有效的文獻。
①動物實驗類、綜述類、重復發表的文獻;②相同中藥處方的文獻只取1篇。
按照以上標準共提取有效處方328條。采用Access 2010軟件對藥物進行數理統計,IBM SPSS 18.0軟件進行基于Apriori算法的關聯規則分析,Stata14.0軟件繪制樹狀圖,行聚類分析。
328條處方共用中藥185味,總頻次4 045次,頻數20次以上的中藥共51味,其累計頻次為3 354,占總頻次的82.92%,這51味藥物視作治療蕁麻疹的主要藥物。前20味中藥見表1。

表1 頻次前20中藥表

7生地 132 40.24 8白術 132 40.24 9白芍 116 35.37 10 刺蒺藜 113 34.15 11 白鮮皮 105 32.01 12 赤芍 93 28.35 13 桂枝 91 27.74 14 川芎 91 27.74 15 牡丹皮 77 23.48 16 地膚子 74 22.56 17 茯苓 69 21.04 18 何首烏 59 17.99 19 苦參 57 17.38 20 麻黃 47 14.3
185味中藥按功用可分為20類,祛風止癢類、補中益氣類、理血類、清利濕熱類、清熱類、祛濕類、安神類位居前列,理血類又可分為活血類、涼血類與養血類(見表2)。

表2 藥物功用歸類分析表

16 通便類 4 51 大黃(26)火麻仁(12)杏仁(11)17 熄風類 5 43 全蝎(16)地龍(15)蜈蚣(5)18清透虛熱類 4 30 地骨皮(19)銀柴胡(9)白薇(1)19 消食類 4 14 山楂(6)神曲(3)雞內金(3)20 殺蟲類 2 3 使君子(2)檳榔(1)
所有中藥歸屬于12條不同經脈(藥物歸經重復計算,如防風既歸脾經又歸肝經),但以肝經、脾經、肺經、心經、胃經為著。可見蕁麻疹與肝脾胃肺心關系密切(見表3)。

表3 藥物歸經分析表
歸屬甘、辛、苦味中藥最多(藥物歸味重復計算,如防風既歸甘味又歸辛味)(見表4)。

表4 藥物歸經分析表
采用置信度≥80%,支持度≥10%的標準進行關聯規則分析,選取支持度≥20%的關聯群列表。置信度表示前項出現條件下后項出現的概率,支持度表示前后項同時出現的概率。如黃芪-當歸同時出現時,防風出現的概率為83.62%,而黃芪-當歸-防風同時出現的概率為35.37%,即約有116條處方運用了此藥物組合(見表5)。

表5 關聯規則分析表
對前51位的中藥(占總頻次的82.92%)繪制樹狀圖,進行聚類分析,可見藥物被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為當歸-生地-蟬蛻-甘草-荊芥-防風(19號),第二大類又被分為18小類(1-18號),共得19個聚類群。(見圖1和表6)

表6 聚類群表

圖1 聚類分析樹狀圖
蕁麻疹屬于中醫“癮疹”范疇,是以皮膚作癢,風團疙瘩,發無定處,時隱時現,消退后不留痕跡為特征的皮膚病。其病因病機較為復雜,目前專家共識認為,素體稟賦不耐,六淫外襲,飲食不節,或平素體弱,氣血不足而發病。可分為風熱證、風寒證、腸胃濕熱證、熱毒熾盛證、氣血虧虛證。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防風、甘草、當歸、黃芪、荊芥為藥用頻次最高的中藥。荊芥、防風均為祛風止癢藥,藥理研究顯示,兩藥均具有抗過敏作用,和免疫調節作用[2-3]。兩藥聯用是治療過敏性皮膚病的常見藥物組合,有網絡藥理學研究表明,此藥對含有26種化合物及對應208個疾病靶點,并通過調控并調控多條信號通路等發揮治療蕁麻疹的作用[4]。黃芪、當歸亦為臨床常有藥物組合,黃芪作用于氣分,當歸作用于血分,藥理研究顯示,兩藥均具有調節免疫的作用[5-6]。藥理研究研究表明黃芪-當歸聯用有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7],國醫大師段富津治療蕁麻疹亦常用此藥物組合[8]。甘草能調百藥,解百毒,有“國老”之稱,藥理研究顯示,甘草亦具有調節免疫的作用[9]。可見,蕁麻疹作為一種免疫性疾病,與西醫立足于抑制免疫功能不同,中藥立足于調節免疫功能,甚至增強免疫功能。
中藥歸經以肝經、脾胃經、肺經、心經為主,可見蕁麻疹發病與以上臟腑關系密切。且從臟腑論治蕁麻疹,已成為更多醫家的共識[10-11]。蕁麻疹以皮膚瘙癢,發無定處為主要臨床表現,與風邪致病特點一致。故治療蕁麻疹首先在于祛風,而“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 “治風”與“治血”是治療蕁麻疹的重要基石。而肝為風臟,又為血海,心主血脈,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治風”與“治血”就是“治肝”與“治心”。因此,蕁麻疹可從心肝論治[12-14],藥用祛風止癢類、活血類、涼血類、養血類、安神類。有體質調查研究表明,濕熱質與氣虛質是蕁麻疹患者中居前兩位的體質,氣血虧虛、腸胃濕熱為蕁麻疹發病的重要機制,但歸根于脾胃功能失調,有調查研究顯示,脾胃功能失調與慢性瘙癢性皮膚病關系密切,且與瘙癢程度呈正相關[15]。因此應從脾胃論治蕁麻疹,藥用補中益氣類、清利濕熱類類、祛濕類。肺在體合皮,主一身之表,《諸病源候論》言:“人膚虛,為風所折,則起癮疹”。肺衛不固,風(熱)邪侵襲膚表為蕁麻疹發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可從肺論治蕁麻疹,藥用祛風解表類。
從藥物氣味分析看,歸屬甘、辛、苦味中藥最多。甘能補益,辛能祛風,苦能清熱、燥濕。由此可見,蕁麻疹為本虛標實之癥,脾胃虛弱為本,風邪、濕邪、熱邪為標。而支持度較高的這些關聯群均是補氣藥、理血藥、祛風藥的藥物組合,這些類藥物可視作治療蕁麻疹的基礎藥物。
聚類分析得出兩大類藥物,第一大類藥物當歸-生地-蟬蛻-甘草-荊芥-防風可視作基礎藥物(根據聚類分析特點),第二大類又被分為若干小類,可作為加減藥物。如胃腸濕熱型可得處方:當歸-生地-蟬蛻-甘草-荊芥-防風-土茯苓-蒼術-薏苡仁-苦參-白鮮皮;(風)熱侵襲可得處方:當歸-生地-蟬蛻-甘草-荊芥-防風-黃芩-石膏-知母-連翹-金銀花-牛蒡子-薄荷-浮萍-紫草;瘙癢嚴重可得處方:當歸-生地-蟬蛻-甘草-荊芥-防風-徐長卿-刺蒺藜-烏梢蛇-僵蠶-五味子-烏梅;脾胃氣虛可得處方:當歸-生地-蟬蛻-甘草-荊芥-防風-黨參-茯苓-白術-黃芪;營衛不和可處方:當歸-生地-蟬蛻-甘草-荊芥-防風-桂枝-白芍-生姜-大草。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脾虛、風邪、濕邪、熱邪為蕁麻疹發病的基本病機,中醫藥治療蕁麻疹從心肝論治、從脾胃論治、從肺論治,且存在用藥搭配。從心肝論治藥用祛風止癢類、活血類、涼血類、養血類、安神類;從脾胃論治藥用補中益氣類、清利濕熱類、祛濕類;從肺脾論治,藥用祛風解表類、清(風)熱類、補中益氣類。并靈活運用聚類分析得出的相關藥組,使虛補、血行、風滅、熱清、濕祛,從而治療蕁麻疹。
綜上所述,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可以歸納總結隱藏于里的病因病機,用藥規律,為臨床應用中藥治療蕁麻疹提供有益借鑒。